维西的夏天是最美的。光是夏日的味道就馋人得很。不必说满山的野生菌,一地的野草莓,满树的刺莓,黄旺旺的梅子,单就农家寻常食物就足以让人满口异香。
01
野生草莓味道美极了。有童年的味道。
6月3日,我要去保和镇拉河柱村树苗路下组继续精准扶贫入户核实信息。慢慢和女儿搞完照片和数据采集,慢慢走路回来。从荒地里下来,惊喜发现有不少野生白草莓。四十几岁的我,陪着二十一岁多的女儿,守着夏日午后的时光,轻轻采摘着。掌心满是儿时的味道,孩子小的时候,总喜欢带着她去拖枝周围的荒地里,找寻这样的野果。那种甜蜜加清香的味儿让人陶醉。仿佛已经成年的父女俩又一次回到乡村的小时候。轻轻,送一粒入口,满嘴留香,牙齿磨动,沙沙的声音,形成曼妙的轻音乐。
等六七月,刺莓成熟了,有时一种享受。尽管手掌手臂都满是刺伤的痕迹,但是摘到一些或者红或者紫黑的刺莓,放在搪瓷茶缸里。带着孩子一起上山去,让她吃得满嘴乌黑,心里那份父亲母亲的得意难以言表。
02
澜沧江山头的竹叶菜上市掀起维西县城一阵不小的狂欢,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早晨,踏着晨曦,的走出思住佳苑,更早起的老乡已经从维登或者白济汛一线把头一天采摘的竹叶菜运送到县城。大家三五成群讨价还价,把竹叶菜批发好。等天亮明了,行人渐多,顺城南路的人行道上就成了竹叶菜的天下。
刚上市的时候,竹叶菜十几元一市斤,维西人也会买回家尝尝鲜。慢慢因货源充足而价格降下来,无论贵贱总有人光顾。大餐馆里寻常见,小百姓餐桌也唱主角。腊肉炒竹叶菜,无比美妙。也佳,素炒用肉汤煮食也可以。妻子下午出去,买回一些竹叶菜,用热水焯一下,冻在冰箱里,准备冬季享用,这夏天的味道。
03
五月的雨渐渐多了,农家的樱桃和桑葚也成熟了。一红一黑,仿佛绝配。
04
我们今天的主角就是洋芋。
5月左右,永春河两岸的百姓将自家种植的洋芋挖了到县城卖。还没有鸡蛋大的小洋芋,嫩皮刮干净,泡在水里,红里带紫,很养眼。买上两三斤回家,用油锅炸,放点新鲜的花椒,黄黄的小洋芋就可以当正餐了。
如果配上点豆子,也是拿得出手的家常菜呢。
昨天,妻子买了一点洋芋和四季豆,用蒸锅煮到八九成熟,不烂最佳。
把煮熟的洋芋切成长条或块状。
把切好的洋芋条,和四季豆一起炒。油里面先用新鲜花椒过一下,入味。
洋芋条炒豆荚是维西饭店厨师喜欢做而维西人也喜欢吃的菜之一。
糯香的洋芋,稍微有些脆而没有烂的豆子,无论颜色、味道都值得回味。
05
小瓜配洋芋也很地道。
菜市场一般的小瓜是无藤的长腰瓜,炖洋芋味道逊色得多。而维西乡村人家的小瓜是有着长长藤蔓的,瓜形状接近纺锤。无藤瓜有些涩味,多数是大棚种植的。远没有本地小瓜地道。接受阳光自然照晒,雨水洗礼的本地瓜,我们叫做砍皮瓜。等小瓜长到五六寸的时候,嫩嫩的,随手从篱笆边上就可以摘下。母亲在夏天,总是大清早背着父亲编的竹篾篮子去承包地,一会儿就挎着满满的瓜回家了。
选择一二个新鲜的没有疤痕的小瓜,斜着用刀切入,不等切到底就把刀一歪,瓜成块。转换方向切,稍大的瓜不要瓜瓤。再配上一些洋芋块,一起煮。
洋芋使汤味道更浓。作为世界第四大主粮的洋芋是老幼皆宜的。到夏季,洋芋树脚叶开始枯黄,土地里的洋芋渐渐成熟。有时,在松软的泥土里随便把手插进土里,就慢慢摸到洋芋。早晨,父亲把炉子烧旺,当柴渐渐变成炭灰,就埋上几个洋芋。再加上一些柴,烧得洋芋黄旺旺的,用以前套在牛嘴上的竹篾兜子左右上下一摇,焦皮褪尽,黄灿灿的不吃光看看就眼馋。
农村人最寻常的是把小瓜和洋芋一起煮。做法简单,味道鲜美,较为受欢迎。维西人有句俗语:“涨水萝卜冷水瓜。”意思是萝卜用沸腾的热水煮更好,而瓜最好用冷水煮。切几丝腊肉五花肉,放在锅里,等油出来而油渣还没有枯黑时,加入一些青花椒、蒜瓣,把一瓢冷水倒入锅里,就这么用冷水煮小瓜洋芋块。有时,加进去一点肉皮。杀年猪时,把肥肉炼油,肉皮煮半熟,晾干,吃火锅或者小瓜洋芋汤的时候,用油炸一下,加进去煮,特别香。
大约半小时后,小瓜洋芋煮烂了,热气腾腾的小瓜洋芋就好了。青色的瓜,白色的洋芋,很养眼。
做一碟蘸水,用滚油辣椒面、芫荽、酱油,加点老陈醋或者自家做的梅子醋。蘸着蘸水,小瓜洋芋就成了农家夏天最完美最浓烈的味道。
用南瓜煮洋芋也大同小异。县城附近的农家乐也有用小瓜洋芋做菜。前几天我干妈去世,抽空回到家,和父母一起煮一锅小瓜洋芋汤,享受一份田园小鲜至味。
水是故乡的山泉水,火是家乡柴火,和家人一起吃简单的饭菜也有亲情的味道。
06
端午节前后,维西百花蜜开始上市。
澜沧江边的人家开始卖纯天然的野生岩蜂蜜。
07
如果到了盛夏,蜂蛹也上市了。维西人把蜂蛹称作“蜂儿子”。高蛋白过敏的人是不适合享受的,像我就没有口福享受这种自然的馈赠。小时候可以,中年后身体开始过敏。
08
凉粉是维西人四季俱佳的美食,而夏季炎热的天气里,打两碗凉粉,新鲜拌上花生末、芝麻酱、当地自制的梅子醋、辣椒粉,加点馒头,朴素却不简单。
菜市场对门的白鹤路聚缘客栈旁,新增了两家小村鸡豆凉粉,生意红火。妇女们习惯了挤在一起买凉粉。卖凉粉的大姐都微信支付了,可真是跟上时代的浪潮啊!
09
眼尖的读者也许早已发现了,上面我在桑葚图片的一角,一角摆上维西人叫做“半边菌”的野生菌。这就是夏季的另一批主角。
云南应该是野生菌王国吧。而迪庆也是王国中的重要地区。一到夏季,各种野生菌相继上市,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也满足了味蕾的贪欲。
买一些野生菌尝鲜是维西人的寻常而又难得的享受。一到周末或假期,我们都喜欢到山上拣拾野生菌。
出生较早的是羊肚菌。羊肚菌以形状起皱像羊肚而得名。但一般学校不放假,加上这种菌价格不菲较难觅到。
7月后,松茸陆续出土。八十年代末我休学在家,刚逢市场大量收购松茸,即使只是五元十元一斤,竟也卖得二三百元,那是我自己挣的第一笔钱。后来,百姓对松茸出生环境破坏较大,如同大海捞针,再难以找到了那些美丽的身影了。偶尔从市场买点解馋,价格远超肉价。我等只有咂舌了。
我更偏重的是那些市场上不太看重的食用野生菌。什么半边菌、青头菌、鸡油菌、铜绿菌、火炭菌、松毛菌、獐子菌、熊板菌、奶浆菌等类。这些菌子寻常百姓也时常去采摘,跟生活很近。带孩子去山上,既锻炼身体,又陶冶身心,还得到山珍,享受舌尖上的美食,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每年七八月份,深山大场中的树桩或者倒下的烂木材上面会长满半边菌。偶尔在活体云杉、冷杉或桦木上面发现半边菌。村中人喜欢背上背篓,准备干粮,走上大半天路程去拾取。雨水好的年份往往收获颇丰。可惜这种菌不易收藏,遇水则软,生虫腐烂。往年父亲几乎年年去家乡后面的大羊场找半边菌,最近几年因为山上木材腐烂不易找寻,加上年岁日大,今年忙于改造房屋,没有大家享用半边菌的机会了。妻子从思住佳苑小区外买了一点,算是了一点心愿——尝尝家乡山的味道。
以前,也曾到大羊场去,穿梭于密林深处,遇到半边菌齐刷刷长在树上,拿出小刀割,防止木渣土屑落在背面的菌褶之中难以清洗。有的长在活树上,让你爬上去采摘。所有翻山越岭的辛苦会被新鲜的菌菇冲散,继之而来的是无法言说的快乐。
林区还有一种小白菌,长在云杉下面,人称白松茸,烧吃特别鲜嫩、脆脆的,有嚼劲。
说起青头菌,在昆明常吃。是饭店常菜之一。汪曾琪先生在昆明读西南联大,对昆明的“人间至味干巴菌”或青头菌情有独钟,多有描述。
从永春河上游拖枝到县城保和镇周围的小松林与茅草坡相接的地方,多数长有青头菌。每年的暑假,我喜欢带上女儿,揣一个塑料袋或纸袋,去体验拾菌之乐。父女有说有笑,有时带一本书,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确切的说是在乎菌子也。旺季的青头菌每天都有不少冒出地面,见到阳光,菌伞表面呈青色,有如一片青苔,反而让人难以察觉。我和女儿寻找得极其仔细,绝不会空手而归。有时生吃一二,脆软而浓香,味道保持在唇齿之间,耐人回味。坐在草坪,吹吹风,聊聊天,看看书,或采摘几粒羊奶果,酸里带甜,有滋有味。若晚上恰好下雨,第二天早晨出去,青头菌展开笑颜等你采摘。
松林间隙的茅草里还会有开荒菌,有人叫做铜绿菌,手抚摸后印痕显出铜绿色,有的可能叫陀螺菌,一圈圈的纹路就像螺丝。这种菌也十分可口。
鸡油菌伞盖小巧,黄里透青,惹人嘴馋。鸡油菌团团簇生,造型中含亲密意味,有幸拾到,在火把节或七月半烧一碗母亲的手擀面,那才叫一个字——美!
在松栗交混林子里,有一种如扇面的菌,如苍鹰展翅,拖枝人称老鹰菌。我家乡庆福叫做熊板菌,毛茸茸的菌面,犹如灰熊的手掌。味儿极似松茸,采摘不及时稍嫌老硬。
火炭菌颜色黑青,手摸见绿,用烫水一焯再回锅炒,有几分粘稠,滑溜。
奶浆菌醇香,稍老,水分少有些糙。干涩的菌晒成菌干,煮肉吃,耐人寻味。
一窝菌是难得的珍品。
菌子是大自然的馈赠。然而也要有油荤相伴,在艰苦年代,菌类很伤人元气。从这个意义上讲,菌类是一种美味,更是生活上一个台阶的见证。
其实,拾取菌子的过程远比结果有趣。正如陈之藩的“钓胜于鱼”理趣,上山自有情趣,有收获更添惊喜。
夏日,菌儿,生命里一个永恒的记忆。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
走,上山去找点山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