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屡见不“鲜”

“鲜”是会意字,从鱼,从羊。羊,是“祥”的最早的写法,吉利、平安之义。羊加鱼,本义:虽死仍可安全食用的鱼。引申义:新鲜、美味等。
《说文》:“鲜,鱼名。出貉国。从鱼,羴省声。”意思是:鲜,是一种鱼的名称。出产于貉国。字形采用“鱼”作偏旁,用省略了两个“羊”的“羴(shān)”作声旁。
未发现甲骨文字形,金文字形是上羊下鱼,小篆字形变为左鱼右羊,至楷书没有变化。
《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鲜”是小鱼之义。
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鲜”是鲜美之义。
《汉书·广川惠王越传》:“昭信复谮望卿曰:‘与我无礼,衣服常鲜于我,尽取善缯丐诸宫人。’”“鲜”是鲜艳之义。
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鲜”是味美之义。
《论语·里仁篇》:“以约,失之者鲜(xiǎn)矣。”“鲜”是少见之义。
李密《陈情表》:“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鲜(xiǎn)”是缺少之义。
《左传·昭公五年》:“叔仲子谓季孙曰:‘带受命于子叔孙曰,葬鲜者自西门。’”“鲜”(xiǎn)是夭折之义。
鲜卑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是匈奴以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于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分布在中国北方。秦汉之时,被匈奴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遭受匈奴的奴役。鲜卑族的风俗同乌桓、匈奴相似。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多解体,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与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隋唐时期,鲜卑逐渐消亡。
秦汉以来,鲜卑民族是影响中华文明进程最为持久的北方游牧民族。北魏太和年间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汉化改制”,其历史功绩是把胡人的”汉化”进程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使之法制化、定型化、常规化和普及化,从而把胡汉民族的大融合推向了历史新的阶段,为隋唐王朝的崛起和中华统一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的汉民族,是胡汉通婚、血统混合而成的新汉族。根据民族史学家王桐龄先生的考证,隋唐时期的汉民族主要是以汉族为父系,鲜卑为母系。比如,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的母亲都出自拓跋鲜卑的独孤氏;唐太宗的母亲是汉族,长孙皇后是胡汉混血;唐高宗李治身上拥有四分之一的鲜卑血统,四分之三汉族血统。并且,胡汉血统混合更多的是底层民众。所以,隋唐时期的汉人或号为”唐人”的汉人,已不是魏晋以前汉人血统的简单延续,而是胡汉血统混合的民族共同体。隋唐王朝朝气蓬勃、活力迸发,其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在中华文明史上谱写了光彩夺目的篇章。
常用词语:鲜果、鲜红、鲜花、鲜货、鲜美、鲜血、旗帜鲜明、屡见不鲜、鲜廉寡耻、德薄才鲜、鲜艳夺目等等。
请欣赏书法作品:唐皇甫冉诗《同张侍御咏兴宁寺经藏院海石榴花》
撰文:曹善华
书法作品及范字书写图片提供:曹善华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