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西部文学*东方之子】*332* 特推 张志宏专辑 时光留声

【作者简介】:张志宏,男,渭南市铁路自立中学退休英语教师。(原渭南铁一处子弟学校)
**家**(2)
张志宏
1969年,中苏关系急剧恶化,国际形势风云突变。为了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新中国党中央提出了备战备荒的口号,抓紧提速了内地三线建设的步伐。铁道部第一铁路工程局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随即撤离新疆、甘肃等地,紧急奔赴陕西省南部抢建阳安线(阳平关—安康)。我们职工家属也紧随铁路建设大军来到了陕西省宁强县大安镇青泥沟村,各家各户分别租住在青泥沟农民的石板房,稻草屋里临时落脚安家。于是,在陕南,我们又有了一个新家。很快,我们就和房东一家混熟了,两家孩子同尝一锅鲜,一起四处玩耍,其乐也融融,乐也不读书。
路局领导非常重视下一代教育问题,第一时间就联系了当地中小学校,力求让我们这些孩子尽早复课。当地教育部门的各种要求,悉数满足,要资金就给资金,要人就派大学生担任教师,要教室就立马盖好几栋。结果就是我和小伙伴们疯玩了没几天,就开始了摸黑到四五里远的烈金坝大桂花树下的庙里,伴着青灯香火、神像佛龛和当地孩子们一起读书的日子。天亮了就上课,三四点钟放学后就跟着房东的孩子到山上去放牛割草、摘花采果。或许,我们是最早吃过“草莓”的北方人吧,当地人称之为“泡(一声)”。果实几乎全是白色的,并不艳丽,只有指头肚大小,吃起来却是酸甜可口,味道好极了!偶然摘到几粒红色的,绝舍不得马上吃掉,要小心留在最后才细细品尝。
父亲的单位负责开凿阳安线最长的分水岭隧道,修筑最高的代家坝1号铁路大桥。分水岭南侧的那涓涓水流,悉数并入了奔腾的嘉陵江。北边的这股股清泉,则汇聚成为了汉江的源头。陕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这里河流密布,雨量充沛,这个秋天,我们经历了长达40多天的连阴雨季,从新疆带来的东西除了盐以外,其它东西全都生锈发霉了。就连新疆出生的孩子也都起了湿疹,浑身上下全是成片的红疙瘩,奇痒无比,却没有特效药可用。医生说是水土不服,过了冬天适应了可能就好了,就只能指望不治自愈吧。
在这,我有生以来首次见到了结在树上琳琅满目的李子、橘子、枇杷等南方水果以及叶茂枝繁的毛竹、棕树、桂花树等典型的南方植物。站在路边就可以瞧见农民唱着山歌赶着水牛在水里耕田,插秧种稻,还有那漫坡遍野的油菜花儿黄。小河两岸的高山坡脊,房前屋后,树丛灌木,花花草草,满眼尽是绿色。新疆吐鲁番和陕南相比,这气候环境可是两个世界两重天!这才是南方,真正的鱼米之乡!我发自内心真心地喜欢这地方!
陕南从地理位置来说,的确是西北地区的江南。公元前206年刘邦以汉水边的汉中为发祥地,屡耕屡战,先后平定三秦,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辉煌王朝。今人我们说的汉人、汉语、汉文化中的“汉”字,皆是由此而来。
由于我们铁路子弟需要上学的孩子太多,挤占了当地太多的教育资源,不得已铁一局先后成立了隶属铁一处的一处大安铁中以及下属的五个分校。大安铁中初建规模就不小,初中就有七,八个班,每班不少于四十人。此外,代家坝和青羊驿也设立了具备相当规模的中学。学校的房屋是临时的,但前来代课的老师们却不乏北大,北师大,南大,兰大等名牌院校的高材生。这批文革时期的大学生从工地走上讲堂,终于有了更适宜的用武之地!他们认真求实,精心授课,我们这些铁路子弟,从他们的言传身教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受益良多!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有文化知识,更多的是高阶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学风。我的初中阶段正好赶上了文革中的教育回潮,师生们共同努力扎扎实实地学习了一年有余,还参加了全(阳安线)有六、七百铁路子弟参与的终身难忘的,文革十年唯一的一次中考。此次中考最终录取了一共160名高中生,我有幸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1971年底,我大哥离开陕南要去奔赴青海参加工作了,和我父辈一样,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铁路建设者。临别前,妈妈和我去学校的大操场送行,大哥和他同学个个兴高采烈,有说有笑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终于有了工作,可以自己挣钱了,而且再也不用担心扑面而来的“上山下乡”了。
回家后我妈却大哭了一场。我不解地的问:我大哥有工作能挣钱了,这是多好的事啊,妈你为啥要哭呀?她擦了擦眼泪对我说,以后你大哥一年最多只能回一次家了,这儿已经不是他的家了。孩子大了,翅膀硬了,今天真的要飞走了。他能不能干好工作,能照顾好自己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孩子,永远是娘的心头肉,儿行千里母担忧啊!
1972年七月份,家里又添了一个最小的弟弟,家里人都叫他“多头”,意思就是家里多出来的那一个。他和大哥整整相差18岁。他在陕南这个家只待了27天,就随全家坐着绿皮火车搬到了铜川市焦坪新小街。因为铁一局开始修筑当时陕西最难的工程(梅—七线,梅家平—七里镇)。如火如荼的大会战正在这里开展。
千里迢迢从新疆来到陕西后,在陕南宁强县大安镇,我们先后有三个家。初来乍到,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根本没有家属基地,大家只好在青泥沟租住在当地的农民家里,后来搬到了宋家湾,住在四周都是稻田的荆笆房里,再后来,我和许多同学到大安镇铁中住校,自此我也算是第一次离开了父母家,住在我们师生自己改建的荆笆房宿舍和教室里,前后三年之久。
说起这荆笆房,当时也算一项发明了。它经济实用,建造周期短,而且冬暖夏凉。我曾在唐山铁一局二处工作时和一名卢姓工友一周内盖起了十间这样的荆笆房。根据技术员给出的房间的尺寸,四周每隔一到两米栽一根和房子一样高的木桩,留好门窗位置,木桩两边钉上荆笆,荆笆两边再糊抹上厚厚的带有麦草的泥巴,这样就形成了中空的墙,既保暖又隔音,还非常稳固。墙建好后,再用人字梁做屋顶,屋顶上用荆笆或芦苇做顶面,也抹上一层麦草泥,最后再用油毛毡覆盖房顶,阻隔雨雪,非常实用。聪明的铁路工人在建设工地,时常住这样的房屋里。在那个厉行节约,少花钱多办事年代,它的确比帐篷和活动板房经久耐用,经济实惠多了。
20200905
张志宏于西安

《西部情缘社》编委:
郭守忠 栗生华 张新德
段宝堂 雷天德 吴碧林
唐 寅 刘綏安 王兴忠
郭玉泉
《西部情缘社》
社长 总编 张海成
副社长 执行总编 贾玉鸥
(兼主任编辑)
特邀作家
史庆云 张 涛
唐华恩 王兴忠
张文峰 李俊平
魏 薇 乌 兰
公众号
《西部情缘社》
总栏目
《大西部文学》
专栏;
《书画人生》
《山河游记》
《童年智趣》
《读写鉴赏》
《兰亭雅集》
《诗歌如行》
《时光留声》
《见闻随笔》
《投稿须知》
一,在当月刊登三期专刊者成为登榜特邀作家。不满三期者自动落榜。
二、投稿题材不限,必须是正能量。
三、投稿作品请勿抄袭、套用,文责自负。
四、为了保持对文字的敬畏,投稿之前,请认真审核作品,确认文字、语句、标点符号正确,如有错误现象,作者自负。
本刊编辑部有对作品修改、编辑,排版、制作的权利。如有异议,作者可收回投稿。
三连一下,一起给老师们美美的祝福本期图 网络下载
本期编辑 雨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