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资江文化】姚新谋|?茶亭子佚事

美文|好诗|诵读|书画|摄影
感恩有你 一路前行!
◆◆◆ ◆◆◆
茶亭子佚事
文/姚新谋

清澈的资江从连绵不断的群山中奔流而来,流经湖滨平原,而后注入洞庭,汇入长江。就在资江中下游,丘陵与平原交界的地方,江北有座拥有二千余年历史的龙麟古镇。镇城东门的对岸,是东南丘陵的最后一堆山土,一条蜿蜒的山径从碧津渡口通向有小南京之称的兰溪镇。
山坡下一条小溪,溪上一座麻石桥,桥边一个小凉亭。早年,一位上岁数的老人,在凉亭里摆了一个宝笼。宝笼里陈设着香烟、洋火、槟榔、瓜子之类的货物。一张小小的竹方桌上放着一把陶包壶,两个粗瓷碗。来往的路人都喜欢在桥边坐下来歇歇脚,男人们向老汉买一根香烟、一盒洋火,或者一口槟榔;女人们向老汉买一把瓜子或者给孩子捎带几粒糖果;也有那穷得叮当响的啥也不买,只向老人讨口茶水。陌路人集在一起,相互间天南地北的闲聊几句,又继续赶路。大家都称这麻石桥为落步桥,这凉亭为茶亭子。有一年,一位读书人路过这里,他一时兴起,题了一副对联:四方来客,坐片刻无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对联贴在茶亭子上,茶亭凭添了几分雅气。
其实茶亭子名称的存在,应该有一千八百多年了。三国时期,蜀将关云长从江北由碧津渡江,就在江边的这堆山土上与鲁肃会谈。当时碧津渡口或许没有名称,或许有别的名称,碧津是关云长单刀赴会渡江之后才有的名称。关云长身着绿袍,渡江之时映得江水碧绿。这就是有名的单刀赴会。之后文人们便将这渡口称之为碧津。老百姓听不懂碧津,他们叫绿口。在益阳方言里,绿和陆一个音,于是乎《三国志》的作者和《三国演义》的作者都道听途说把绿口写成了陆口。而正好湖北有一陆口,于是便张冠李戴,关云长单刀赴会地就误传为湖北陆口了。在益阳方言中绿和渡的音也十分相近,绿口本来就是渡口,这个渡口是大将军关云长渡江之处,人们便在渡口之前加个大字,以示尊敬。大渡口应该叫了一千八佰年了。倒是碧津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名字。
茶亭子这一名称也始于同一事件,也应叫了一千八佰年了。据说当年刘邦从霸上来项羽驻地鸿门请罪,项羽在鸿门设晏,晏上剑拔弩张。从此以后,人们忌讳这种充满火药味的晏会,就改用茶酒款待。鲁肃驻军的这堆山土叫着龟台山。龟台茶应该与鸿门晏齐名。茶亭子这一称谓也就流传世上了。此处的茶亭子与鲁肃的茶亭近在咫尺,人们早已忘记了历史,以为此茶亭子就是彼茶亭子。好吧,反正是茶亭子。
茶亭子这样存在,也不知过了多少岁月。直到解放以后,这里的小溪被填平,新修了一条铺上鹅卵石的马路。落步桥和茶亭子均已拆除,翻了身的市民们都来这里营建新房。开始时只是稀稀落落的几间房子,到后来竟连成排前后四排,住上了几百户人家。旧貌变新颜,早先荒凉的山路上出现了一片热闹的街市,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唯剩下茶亭子的名称。
这些房屋的质地并不高,多数是茅蜡竹的墙,杉木皮房顶,好一点的也只是木板墙加瓦顶。但在几年前,这些房子的主人大都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穷光蛋,眼前的房子自然成了他们的宫殿,他们感谢新中国,醉心于新的生活。
文化大革命中时兴忆苦思甜,一队队的红卫兵、红小兵在工宣队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这里寻找社会主义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挨家挨户地调查、登记,谁家买了缝纫机,谁家买了收音机,谁家买了手表。有时工作进行得更加细致,细致到谁家有几双长筒套鞋,几件毛衣,几条料子裤都一一注册。统计出来的数字令人惊叹,也令人信服,新旧社会两重天,所有这些,在旧社会是这里的市民作梦也不敢想的啊!
一天学校的工人师傅和老师又带着学生来到这里补上阶级斗争的一课。队伍浩浩荡荡地开进茶亭子,在两排房子中间的地坪里召开忆苦思甜大会。居委会积极配合,动员市民们也来参加,并准备了几桶野茶糠团子,发给学生们吃,请苦大仇深的李爹作忆苦报告。严格地说,李爹不算茶亭子人,他在旧社会从安化逃荒到洞庭湖区,一辈子靠打工度日,到茶亭子是住在女儿家里。李爹的诉说“字字血,声声泪”,深深地叩动了学生们的心扉。可是李爹是个目不识丁的粗人,他对新旧社会的概念也不十分确切。他说道:“最苦最苦是刮五风、吃食堂饭的时候。那一年我婆婆为了省下一点饭给我和崽女吃,自己天天吃土茯苓,最后屙屎不出,胀闷死了。那年冬天搞冬修,外面刮着北风下着鹅毛雪,为了迎接检查,队长命令社员打着赤膊迎着风雪担土,我那可怜的牛伢子饿得皮包骨,冷得战栗栗,倒在白水田里,活活地……”老人说得老泪纵横,失声大哭“我那可怜的婆婆子,我那可怜的牛伢子。”
几百号学生听得目瞪口呆,带队的老师也慌了手脚。还是工宣队员灵泛,他一边叫一个老师把李爹请下台,一边带领学生高呼“不记阶级苦,牢记血泪仇!” 一场忆苦报告不了了之。事后居委会领导要查李爹的动机,清思想根源。使得他的女儿李菊英千检讨,万检讨,并连夜把爷老子送到乡下去了,一场风波才稍事平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栋栋现代化的建筑,在这片街市的尽头拔地而起。相形见拙,茶亭子落伍了。居住在这里的人,有门路的都先后搬进了带阳台客厅厕所的公寓。参加了工作的青年,也不愿再回到这里安家,他们看不起自己的故居,把安乐窝筑在单位上,只在节假日才来到这里省亲,或者带着子女揩父母的油水。
茶亭子的居民很有一些清一色,他们大都是平庸的百姓,或者干脆说是小市民吧。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自然是很土俗的了。我生长在这里,也是这里的土俗者之流。这里有我的喜怒哀乐,这就是我为什么乐于把它介绍给您的原故了。
早几年政府进行旧城区改造,这里的居民都已搬迁出去,这里将夷为平地,重新规划,重新建设。或许茶亭子留给我们的就只有这个名称了。
我对茶亭子的勾勒或许太平淡了。但愿您能从这平淡里,咀嚼出点什么来。
作者简介
姚新谋,湖南益阳人氏,庚寅年生人,曾供职于某国企。现巳退休在家。微名快乐老人。
资江文化编辑中心
荣誉顾问:丁力罗鹿鸣
顾 问:郭辉 周瑟瑟 李不嫁
杨放辉张绍民高文广
陈丽君何青峻陈源益
社长:陈拥军
总 编:曾灿颖
主 编:何曲强 伍进 王晓卫
编 委:杨一之 胭脂小马静好陈慧飞
早布布何岗 半亩花田付明
红朵 林小平 钟爱群丁锦群
欧阳芝兰李春方刘国平
主播嘉宾:海的女儿莲心拾光 慧光
张勇灿灿英子爱云儿

投稿规则
平台长年征稿,请附作者简介及照片;需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体裁不限,文责自负;
阅读量超过150,赏额20元以上时,50%归作者,50%作为平台运作。
投稿邮箱:2829765785@qq.com
总编微信:
zcy13245029979
(请上下滑动)
做有态度的文化平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