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村堡佚亊(系列二)
康熙丙午年(公元1666),春暖花开,地处华山脚下的东岳庙对面,爆竹阵阵,鼓乐齐鸣,一派热闹景象,当天是“潜村堡”重筑城墙的开工之日。
这潜村堡自华岳大地震之后,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城堡,这此筑城,是王弘撰先生发起,并会同村中党、李、陈、潘、石、蔺多家大族,共议筑城事宜并筹资,精心规划,为全村民众筑起一座完整、高大、防御性极强的城池。
此次筑城,是在原城垣旧址上加寬加高,首先规划砌筑城门,分南、北、东三座大门。南门和北门为正门,均按两层建筑,底层基石用长型石条砌筑,石条以上用大型城砖建造,城楼共两层,底层修建城门,门扇用三寸厚的木质做成,周围用铁条箍紧,门扇内侧两边城墙留小洞,可安装结实的横杠,以支撑门扇防护力。大城洞的内侧单边筑一小城门洞,以做看守城门人员住宿之用。南门大城洞宽约七、八尺,能通行硬轱轳轿车,北门大城洞宽约六、七尺。东门稍小,砌筑为一层。南北两座门楼的二层亦可住人,朝前方建有哨眼,若遇防守城池,做为瞭望观察之用。南、北两座城门均设看守人员,早晚规定有开城和关闭城门时间,夜晚看守人员若遇到敲门进城人员,首先确认为本村村民身份后,拉开城门铁链绳,门扇即开启一窄缝,人只能侧身而进,待人进门后,看守人旋即拉紧铁链,大门重新闭合。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不安全因素,从而保证了全城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数月后,南、北两座城楼拔地而起,王弘撰先生分别为两座城楼题写匾额。南门匾额碑为青石质镌刻,碑身高约35厘米,宽约75厘米,厚约10厘米;右竪刻首题年款“康熙丙午春”,中间正文自右至左为“挹暉”二字,(每字20厘米见方),左下竪刻六字“山史王弘撰書”,均为正楷书法。北门匾额碑也为青石质,大小规格与南门碑刻相同,碑身右竪刻首题年款“康熙丙午春”,中间正文二字自右至左为“潛邨”,左下竪刻六字“山史王弘撰書”,也为正楷书法。自此 ,三百年古城
“潛邨”就出现在华阴大地上。六十 年代中期的十年文革中,因“破四旧 ”时城楼惨遭拆毁,匾额碑“潛邨”也因种种原因未能保存下来,实为可惜之至。只有南门城楼匾额碑尚在,现保存于庙前村王弘撰后裔家中(见附图)。该碑“文字工笔正楷,保存完整,笔法端庄雄强,厚健寬博,书法造诣极高”。为硏究王弘撰先生的书法艺术和生平事迹具有重要价值。
自1666年“潜村堡”筑城揭碑,至十年文革中的1967年南、北城楼的拆除,历经三百余年的古城“潜村堡”已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更多的是为后人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怀念……
( 庚子腊月)
作者简介
潘华彬 ,字允中, 号太华愚叟,乡村布 衣,文学、民俗爱好者,喜阅读。
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