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林超然:照彻灵魂的灯盏——读杨勇诗集《镜中的浮士德》

2021年1期《文艺评论》杂志“四封”

照彻灵魂的灯盏
——读杨勇诗集《镜中的浮士德》
杨勇的诗歌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时具备散文的现场感、小说的情节属性和评论一样即时的审美指认,当然也包括应接不暇、叠加时空景深的摄影心得,这样的写作很像是一种特殊的始终“在路上”的精神行走,所以人在边疆城市,创作却跻身诗歌话语的中心地带。一切皆诗,杨勇确认“低姿态”观察世界的角度;万般高蹈,杨勇选定“艺术性”称重文字的成色。他的成功其来有自,所有的掌声都在情理之中。
1
拟古不泥古,古代诗歌精神的当代化。中国诗歌本应是一条连绵不断、奔腾不息的河流,但如今这条河流的上游和下游面目迥异,甚至血脉断裂很少来往。拒绝传统,中国诗歌不知其所来;不理当下,中国诗歌不知其所往。杨勇愿做空白地带的传递人,他有大量的作品直用古代诗词的原题,《静夜思》《将进酒》《塞下曲》《垂老别》《夜雨寄北》《寻隐者不遇》《山居秋暝》《杂诗》《山行》《念奴娇》《如梦令》……这些后人耳熟能详的名字,自带一种特异的历史光芒和浓重的文化幽香。杨勇用现代人的生活体验去摹拟、转译,新作与原作构成了神奇的映照关系,他不求形似但求神似。
这部诗集里,收录了诗人两首题为《绝句》的诗,其中一首恰好是“四句一绝”。另一首虽有五行,开头一句显然只是主语部分,这就使全诗也成为事实上的“四句”:“像个背德者,在风中喝了酒。一片树叶,/刚好染上了酡红。春天里,它委身于绿色集团,/将螺丝紧拧夏日的躯体。是否修成了茂密的正果?/它发出有缺陷的叫喊,一株秋色开始不安。/咿呀,它夺路而逃,白雪下睡眠,树犹然是树。”诗中有一棵树的春夏秋冬,很像完整的人生隐喻。绝句是古代中国文学引以为傲的抒情范式,行至清代,三位文学大家先后对这种体式赞不绝口,王士祯称“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沈德潜云“篇只四语,而倚声为歌,能使听者低徊不倦”,赵翼说“一语胜人千百”。杨勇的诗歌语言简截精致、以小见大、含蓄蕴藉,令人倏然想到唐人绝句。
2
重拾朦胧诗,诗学诘疑内涵的思辨性。整部诗集做个加法,就像一句滞重的大声提醒。受到过良好中西传统诗歌教育,以70后的年纪,杨勇很轻易就会跨过中国新诗史多个发展阶段,直接成为1990年代诗风书写的一员,可他却主动选择了另一种身份——被时光遗忘在新世纪的朦胧诗人。《镜中的浮士德》这首与诗集同名的作品,应该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泡在牛奶里的经验是黑的,/一肚子诗书轻如鼻息,/断代史断了,天无玫瑰撒落。/拐杖在灰雪里拐走了暮秋。”“放下笔,焚烧苍白的打字稿,/黑暗是白昼的安静去处,/唉,停止了就去那儿。”现实伦理不断失守,精英文化处境艰困,使杨勇无可选择地成为一位苦吟型诗人。诘疑的精神特质,加上对口水诗的深度抗议,最终让杨勇作品成为一种新朦胧诗——宁可牺牲一部分阅读,宁可走向小众化,发自灵魂的声音必须响亮,虽千万人吾往矣。
大学是人类文明的前哨,诗人目睹的现状却使他格外忧戚:“从苏格拉底的胯下望去,比希腊和航海还散漫,/布局情趣的小宾馆,时尚往来的手机店,欢乐谷的微醺菜馆。/年轻的他们用鼠标点开窗口腾空来到魔兽世界。/图书馆之虚弱映照伊甸园,周末蜇进密室双修。摘生命之树的苹果。/失乐园,落在大校园的是黑雪,那些带翅膀的,白瞎了,/狂欢之后不觉寒,如果可能,从时光之中,能拯救出多少唐璜和浮士德?”(《大学城》)这首诗意象跳荡、信息绵密,与诗人忧郁、愤懑、挣扎不出的心绪合二而一,以静写动,以断写连,形成轰炸般气势,可快意恩仇之后是诗人的疲惫和沮丧。这首诗,意象遴选和语言雕刻透出惊人的力量,我们完全听得到螺丝被嘎吱嘎吱拧紧的全部细情,直至严丝合缝。
3
甘作抱薪者,世俗生活诗化的可能性。这部诗集最外围的框架是编年体,诗歌选题随意地散落在各个角落,这种几乎无序摆放、不加刻意取舍的自由方式,呈现的是杨勇分年度的、信马由缰的感情与思想现实,非线性结构正是一位诗人的经验结构。杨勇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家,似乎一切都可以进入取景框,大到人与自然、时代、他人、自我的关系,小到一声尖叫、一个光影、一次走神,都能被分行文字及时捕获。一个人眼中之人情物理能否入诗,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诗人的观察、感受、沉思和传达的热忱和质地,就是说“他”和“它”能否真正彼此照亮。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除了诗歌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常景,杨勇在自己的诗里还会花不少的笔墨写下“非诗”的部分,然后留下空白处让诗安眠。《黑·津·京笔记》写的是一次出行,有关三地的共同记忆,那些让人津津乐道的景观,诗人主动选择的却是它们“不寻常”的另一个侧面,比如他写火车上的读书,写对黑龙江早春的“偶感”:“读《老子》,虔诚的像‘孙子’。伸长脖子看到个‘道’。/大自然纪律涣散。冰组织腐败。草组织腐败。软骨头的/节气,北大荒,总是硬撑的一个。不革冬天的命能行吗?”《不破——献给母亲的住院部札记》则寻章摘句,用一个个单页的现实触发,拼贴成人们被疾病、身份和命运挤压、推搡的众生相,诗句背后屹立着表情严肃的诗人。快乐常常得来不易,痛苦每每不期而遇,诗人灵魂有光,比普通人敏感、易感,所以也会比普通人担负更多。
杨勇冷峻的诗风内部是火热的心跳,这个坚硬的内核,是其凭借诗歌奔走呼号的强大驱力。他在创作谈《写作的开始》中说:“我喜欢这几个词汇,或者算是写作标签:诗意、直接体验、批判现实主义、人道主义。也就是说,我的写作在路上,我写作的开始和结束,目前都基于此!”时至今日,浮士德的努力依然有着难以替代的珍稀价值,而那些宝贵的诗歌哪怕一灯如豆,也会点亮一小片儿漆黑。
(2021年1期《文艺评论》,“野草莓”丛书“评论小辑”中一篇)

《镜中的浮士德》,杨勇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

||作者林超然
“林记出品”家庭原创文学公众号主笔。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全省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院首届“中青年评论家”,中国文联“编剧五期”、“海外六期”高研班成员。发表文艺评论200余篇,文学作品600余篇,出版理论著作《汪曾祺论》等6部、散文集2部。

“林记出品”
——全国首家“家庭文学写作工坊”
林超然家族文学馆

神存富贵心陶然,
诗文歌诵舞蹁跹。
疏食饮水传世久,
寻常人家有清欢。
此为一间被100余家媒体关注、发表、报道的家庭原创文学小铺儿。
《贵州日报》《绥化晚报》《绥化日报》《生活报》《黑龙江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新华日报》《嘉应文学》《宝安文学》《岁月》《群言》《北方文学》等报刊先后以专版、专题、专辑形式推介“林记出品”或刊发多位作者的作品。2020年6月6日,香港《文汇报》“文化视野”专栏整版刊文:《“林记”祖孙三代满门作家,黑土传奇文墨飘香》。
2020年12月31日,“孙守云、林修文家庭”获得“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此前获得了“黑龙江省最美家庭”、“绥化市最美家庭”、“望奎县最美家庭”荣誉称号。
2020年8月6日,黑龙江电视台专题报道——“林记出品”:祖孙三代写文章,优良家风美名扬。10月8日,黑龙江电视台专题报道——“林记出品”:传承家风写故事,云上对话更团圆。
《黑龙江省文学发展报告2019》(“黑龙江蓝皮书”)、《家风传统与现代变革》(赵春辉专著)专章介绍;《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报》《艺术广角》《文艺评论》《百家评论》等报刊对这一独特的家庭文学文化现象做过专文的学术探讨。
自2018年1月22日起,这个国内独树一帜的“家庭文学写作工坊”忆家事,说人生,谈写作,论文艺,以“林家写,写林家”的别致方式,构建了一个文墨飘香、情深意浓的文学大家庭。
公众号几乎所有的新创作品都被国内报刊发表。目前主笔为18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4人,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2人,黑龙江省评论家协会会员3人)。
“林记出品”订阅者涉及全国400多个城市、世界30多个国家。祖孙三代共同经营的“林记出品”慢慢从一个闭环系统变成了敞开的空间,公众号最初的定位“一家人坚持精神聚餐,只为亲情抚慰、岁月安宁”,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今,“林记出品”更希望借助自己的尝试,来提振寻常百姓写作的信心。
如您有兴趣,欢迎识别二维码,关注“林记出品”!烦请您同时推介给今生愿与文学结一场尘缘的家人、好朋友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