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普洱散文】?麦记 || 刘泉锋

?麦记
□刘泉锋
1984年6月上旬,正值麦收大忙时节,有天,远村的未婚妻悄悄来找我,说她家要收麦子了,岳父正在找人帮忙,让我过去搭把手。
我明白她的意思。岳父是村支书,人正直,威望也高,根本不缺人帮忙,她让我去,就是想让我与岳父多些沟通,加深感情,巩固巩固我们的婚姻基础。说实话,我与她的相识到订婚,并不那么顺利,因我这边家庭情况不好,岳父岳母起初并不同意,若不是她一再坚持,我们也不会走到订婚这一步,所以这个“活动”必须参加。
她让我去还有另一个原因。我曾在岳父面前“夸”过,我家有一个收割小麦的?子(?,?刀、?镰的“?”,读音“pō”),很厉害,而且我还会使用它,一个人顶几个人。莫不是岳父这次想到了我夸过的海口,才遣他女儿过来,以便对我的技术更重要的是人品进行验证。虽然有些被动,但像我们这些穷毛头孩子,除了逆来顺受,还能咋样?
翌日,天不亮就起来,背?子上路。岳父家离我们村五里地,沿洛潼公路(现在的310国道)向东,多半个小时就到达那里。村里来帮忙的人真不少,七八个,还开来一辆四轮拖拉机。没料想,村人一见我背来的?子,马上都好奇地围过来问这问那,原来他们从没见过这东西。听说比他们割麦快,好多人都不相信,都摇头。
这次轮到我惊奇了。两村这么近,他们竟然连?子都不知道,我才知道肯定还有很多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厉害。那时又没有收割机,收麦全靠镰刀割,当时看到他们这样大惊小怪,真的还以为?子是我们村的人发明的,可能是那位老爷或者老老爷,只是未来得及传播出而已。于是,心里的自豪感就越发浓了。
后来才知道?子不是我们村的专利,它历史悠久。民间传说是诸葛亮发明的,属当时的关中农具,但文字记载已到宋元时期。元代农学家王祯所著的《农书》,其《农器图谱》中据介绍了百余种农具,其中就有?子,而且?子已经是当时旱地农具改进的一项重大突破。那时?子已在中国北方普及,因地域不同称呼颇多,“麦钐子”、“麦绰子”、“掠儿”甚至“抄麦器”的叫法都有。但在豫西我们家乡,村人就叫它“?子”,用?子割麦称“?麦”。
?子的构造其实很简单,主要由麦?、麦笼以及木柄、滑框、拉绳等附件组成。麦?就像草原人用的?镰,二尺多长,是一锋利薄溜的刀片,插在?架上,可以自由拆装,以便刀钝时打磨。用它收割麦子,一个青壮劳力一天内可以收割5到10亩不等,比镰刀快六七倍。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四就有记载:“麦釤,芟麦刃也。《集韵》曰:‘釤,长镰也。’状如镰,长而颇直,比鏺薄而稍轻。所用斫而劖之,故曰釤。用如鏺,故亦曰鏺。其刃务在刚利,上下嵌繫绰柄之首,以芟麦也。比之刈穫,功过累倍。”
家父把?子买回家的那年,我因高考落第,回村务农,就跟父学着?麦。?麦时一般左腿前弓,右腿后扎,如同侧身马步。右手握木柄,左手拉牵绳,上身稍仰,形成后挺力,与?子自身重量形成平衡,让?子的刀刃部对准麦根部,从右向左“兜”去,随着“嚓——”的一声,面前一绺麦子从右向左齐刷刷倒下,又波浪似地躺进麦笼。这时,?子随着惯性顺势向后,一角着地,顺势翻转,整笼麦子就会齐整整倒在地上,后边的人只管装车拉走。初学时不以为然,自恃年轻力壮,玩转不在话下,殊料一上去就弄个灰土盖脸,像驾飞机戳到地上,差点摔坏?笼,家父慌忙叫停,心疼了半天。后来学会了,才知道使用?子很不简单,既是一种力气活,也是一种技巧活,光凭力气累死老牛,掌握了技巧就轻松无比,显得潇洒自如。
那天,四轮拖拉机拉着我们来到村外的一块麦田里。这是岳父家最大的一块麦地,整三亩,好像不足十米宽,但将近二百米长。到了地头,大家一字摆开,各占几行,挥舞镰刀,刷刷刷地割开了。因我一次过去要割掉近二十行麦子,空间有限,便到他们前面十多米处另避空间开刀。?子甩动起来。“嚓——”“嚓——”“嚓——”,声音响亮而坚定。我迈着自信的步伐,一小步一小步地向前走,面前的麦子被?子一绺一绺削倒,送到我的身后。
不到十分钟,我已前进了几十米,不到半个小时,我已看到那边地头了。拐回头再后,岳父请来的那些割麦的都直起腰,远远地惊愕地望着我。很快,我到了那边地头,折身再向回推进。就在这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因我?子的威力超乎了岳父和村人的想象,岳父就临时改变计划,仅留几个女的用镰刀清除?子?不到的边角,其余男人全部去装车运麦,他专门用磨石给我磨?刀,诺大的一块地,就剩下我一人在那里“耀武扬威”了。
期间,岳父多次过来劝我休息一会,多次端水让我喝。岳父还从来没有这么亲热地待过我。不过,即便这样,他也没有挡住我连续作战的步伐。真想不到,那天我的劲头竟那么大,竟然感觉不到一点累,竟然越干越有劲,那种优越感、自豪感彻底统治了我的大脑,调度了我的行动,让临近地里的收麦人都纷纷向我这边看。当时我浮想联翩,他们中肯定也有人请了女婿来帮忙割麦,看到我这样,心理一定会发生变化,肯定会暗暗喟叹:“看看人家书记的女婿都现代化了,咱的女婿还在使用镰刀!”
那天上午不到十一点,岳父家的三亩麦子全部收割运输完毕。
如今,几十年过去,给岳父家割麦的情景虽然还在脑海重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强烈的优越感和自豪感早已淡出。近日网上浏览,偶然读到元代王祯曾作过的一首诗,题为《麦绰》,写的就是我们家乡的?子。原文道:“芟麦虽凭利刃功,柄头还用竹为笼。勿云褊量容多少,都覆黄云入笼中。”读罢此诗,忽感意境全开,当年的那种优越和自豪重袭心头,感觉诗中的描述就是自己当年?麦的情景,那么潇洒不羁,那么诗情画意,那不是?麦,那是在“黄云入笼”。想想,这种美好的景致能镶嵌于自己生命的长廊里,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幸运和丰盈了!
于是作此拙文以记之。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刘泉锋,男,河南灵宝市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后十余年间,先后在《青年文学》、《时代文学》、《莽原》、《北方文学》等全国诸多文学期刊上发表中、短篇小说百余万字,并在国内发表大量的故事作品和新闻作品。1987年,小说处女作《生命》(载《洛神》)被多家刊物转载,并被改拍成电视剧《马鲁他》,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后获国内鲁迅文艺奖,并参加欧洲布拉格之春电视节展出;1990年,小说《二梗的冬天》(载《青年文学》)获河南省青年文学优秀作品奖;1992年,小说《秋雨延绵》(载《北方文学》)获黄河金三角文学作品评选二等奖;2001年,小说《爱情》(载《北方文学》)获河南省优秀文化成果奖提名;2001年,中篇小说《沼泽地》(载大奖赛专集)获《人民文学》杂志社、鲁迅文学院举办的全国青年文学大赛一等奖。1990年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1991年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作家班,2010年加入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其词条收录于《中国艺术界当代名人录》及百度百科、搜狗百科、头条百科等网络媒介。系三门峡市作家协会理事、灵宝市作家协会顾问。现在灵宝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
·END·
普洱雅苑
品茗 · 修心 · 慢生活
投稿邮箱:roushi0215@163.com
世界再大,不过一方桃源;心有温情,处处春意盎然。策划:石子主编:初见 · 普洱雅苑编委:王福寅 | 弘农羊 | 李宝君 | 吴亚锋| 知行| 贺文杰 | 崔河山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灵网备[2018]S000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