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氏文化点击关注,查看其他文章
点击视频,观看《淘米记》
淘米姑娘季秀芳
文/张垣
当年进京山歌唱,
淘米淘进怀仁堂。
弹指一挥五十载,
企盼山歌再辉煌。
在落实习主席坚定文化自信号召的紧锣密鼓声中,我与海门百合艺术团团长龚香娟走进了淘米姑娘季秀芳府上,当我掏出由我编的名家戏友为补天戏曲社题词集锦《满纸春心墨未干》一书,恭恭敬敬馈赠季老师时,特地请她用纯粹的海门沙地乡音吟唱她在海门山歌剧团50岁生日时为补天戏曲社写的那首山歌,我们采访就在她的清纯的海门山歌声中拉开了帷幕。
季秀芳,虽然年届耄耋,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开门见山围绕我们提出《淘米记》进京的话题,打开记忆的闸门,话像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
那是1957年3月17日,我和刘季方,萧行芳登上了首都怀仁堂的舞台,参加层层选拔的全国民间业余文艺会演,我们演出原创小戏《淘米记》,我扮女主角淘米姑娘小珍,刘季方扮小船板主张浪荡,萧行芳扮嫂嫂,当时还没有海门山歌剧的名称,只说是民间文艺,当我拎着淘米烧箕走上台,不免有点紧张,但启口唱出“日出东方白潮潮,我小珍姑娘抄仔三升六合雪花白米下河淘”时,台下响起了掌声,我就放松了进角色,与两个配角,严丝合缝地唱完这出小戏,想不到受到开国总理周恩来、朱德委员长等中央首长的肯定,还与我们合影留念,心里交关激动。当时,江苏参加演出的还有高邮民歌《数鸭子》等节目,都是短小的歌舞,唯独我们的《淘米记》是小戏,首都的行家里手评论说我们的节目有人物,有故事情节、有唱有念有做,具有戏曲的特色,可以成为一个地方戏剧种,我们听了感到高兴,心想海门还没有自己的地方戏,《淘米记》能唱出一个剧种来,那该多好。事实上,周总理等中央首长观看我们乡下来的戏,行家的点评,就是诞生海门山歌剧的奠基礼。
“季老师,谢谢你们的《淘米记》唱出了海门山歌剧新剧种,那么,你是怎么唱上这出戏,担纲淘米姑娘小珍的呢?”
“说来话长,这出戏我还是半路上插进去的呢!”
季老师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季秀芳生于1938年,自幼聪颖灵秀的她生来有条收放自如的金嗓子,上学读书时,是班上的文艺积极分子,16岁参加工作后,成为海门镇业余剧团的台柱子,还常与县里的业余剧团交流,知道了三厂区文化站长陆行白根据农民山歌手赵树勋的《摇船郎》山歌改编的《淘米记》,1956年春节在县城演出了,以后又选拔到南通参加专区文艺会演,被选为参加12月16日在南京举行的江苏省民间文艺会演,演员改为海门镇业余剧团季秀芳等,在省城一炮打响,选为进京演出剧目。这是江海大地的乡土节目第一次进京登上大雅之堂,为海门争得了光荣,海门县的文艺部门因势利导,白手起家,于1958年8月5日,成立了海门县山歌剧团,泱泱梨园世界,增添了一个鲜活的地方戏剧种。
“季老师,你的音色高且脆,还带点甜意,乡音乡韵,交关好听,当年成立山歌剧团,你肯定担纲好多剧目,说给我们听听。”
“谢谢点赞,想当年剧团初创时期人手少,台前幕后廿二人,人人都要派用场,作为进京演过《淘米记》的我,观众指望我多上台,我也心甘情愿为观众献上我的戏,唱得最多的是《淘米记》,我百唱不厌,观众也是百看不厌。不少观众把我季秀芳的名字与小珍姑娘、海门山歌剧划上了等号,有的观众还编了京剧要看梅兰芳,越剧要看尹桂芳,山歌要听季秀芳的顺口溜抬举我,我很感动,下决心为观众多演戏,演好戏。”
季秀芳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她在那火红的年代担纲的剧目,如弘扬革命传统的原创戏《红军的女儿》,在根据同名歌剧、广西采调剧、浙江越剧、上海沪剧移植的《红霞》《刘三姐》《九斤姑娘》《杨乃武与小白菜》中,她都演女主角。而在《陶福曾休妻》《星星之火》《二0九》《江姐》等戏中则当配角。无论是红花,还是绿叶,即使跑龙套,她都认认真真唱,一丝不苟演。那时候三天排一出新戏,正戏开场前,还要根据海门出现的新人新事,自编自唱开篇式的新闻,季秀芳积极参与,受到父老乡亲的热烈欢迎。那时交通不便,下乡送戏常用船作交通工具,演员们轮流背船撑船,常常汗流浃背,无怨无悔。而演出后的住宿地极简陋,往往把社员的猪舍羊棚打扫一下,铺上稻草睡统铺,她也不计较。
剧团每推出新戏时,总要实行AB制,季秀芳总是以A角出现舞台,但她不忘B角,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演出经验倾囊告知B角,互相切磋技艺,经常作为季秀芳B角的樊玉兰感动地说秀芳姐你为什么不保守,一点点传经送宝,手把手引我上路。季秀芳说得好,一人红红一点,大家红红一片,山歌剧是我们海门的文化土特产,也是梨园内刚出土的小花,我们都有责任以自己的汗水浇灌这朵花,让它茁壮成长,越开越鲜艳。
“季老师,听说你还参加了不少慰问性的演出,是吗?”
“是的,海门山歌剧,是江海大地唯一注册入梨园的地方戏,又是一个剧种只有一个剧团的戏曲团体,物以稀为贵,因此我们常有机会出外为首长及部队演出。”
季老师激动地告诉我们,在她供职山歌剧团十二春秋中,曾经赴南通把米淘到来通视察的江苏省长惠浴宇、共和国主席刘少奇的招待演出舞台上,把《日出东方白潮潮》唱进东海舰队,四甲军营,慰问最可爱的人。淘米姑娘银铃般的歌声,得到首长和解放军指战员的欢迎,扩大了海门山歌剧的影响。遗憾的是由于两个孩子的出世,她的先生又在上海工作,照顾不到家庭,季老师为了孩子,忍痛打了调动报告,依依不舍告别山歌剧团,调到照相馆工作。山歌迷们有点失落,常到照相馆去照相,顺便去看看他们心中的淘米姑娘小珍。南通专区文化局的一个领导曾经直面海门山歌剧团团长为什么让正处艺术黄金时代的季秀芳离团,团长说她家有困难亲自打报告要调动的,南通专区文化局领导说为什么不帮她解决困难留住她唱戏,还以三年可出一个状元,十年难觅一个唱做俱佳的好演员的戏谚,对她的离团表示遗憾。
季老师虽然在上世纪70年代初离开了山歌剧团,但是她的心仍然牵挂着海门山歌剧,岁岁年年在业余舞台上引吭高歌她的成名剧保留剧《淘米记》,她的淘米烧箕从业余舞台起家,又自然而然回到业余舞台,往往台上台下互相呼应吟唱《日出东方白潮潮》。记得2006年冬在海门文化馆小舞台海门山歌与常熟白茆山歌联谊会上,季老师与老搭档刘季方粉墨登场再唱《淘米记》后,山歌迷纷纷拥上舞台与季老师合影。2008年8月庆祝海门山歌剧50华诞时,我见到老当益壮的季老师后,请她为补天戏曲社题写几句时,她豪爽答应,挥笔写下文前的那首山歌,表达了她无时无刻不牵挂海门山歌剧的豪情。
2018年隆冬,一个从越乡嵊州赶来海门探求海门山歌剧来龙去脉的小伙子,要我作为向导叩开季府门环,当我们说明来意后,季老师热情接待,抽抽桠枝摸摸根,一五一十讲山歌剧故事,理所当然吟唱《日出东方白潮潮》金曲,满足了外地戏迷的要求。对于本地山歌迷,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提出要学唱的要求,她总会含笑答应,付诸行动。这不,百合艺术团领军人龚香娟也是山歌迷,当她提出学一段《淘米记》时,季老师便站起身,载歌载舞手把手地教唱《日出东方白潮潮》,接着又示范表演戏中的[对花调]一曲,从手势到眼神再到身段,一丝不苟传承,如此传帮老带新,恰似鱼水相依亲。
此时此刻,我肃然起敬,油然感动,信手挥笔:
耄耋小珍季秀芳,
老当益壮永向上。
不忘初心淘米记,
传承山歌永担当。
汪: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原作者所有,侵权删
作者简介:张垣,江苏省海门天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海门市8,9,10届政协委员,1985年创办补天戏曲社,35年如一日主编社刊《补天戏苑》,该报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优秀报刊,已出千期,同时推出《戏苑女娲乐补天》《戏海拾贝勤补天》《美善天地》等五册戏曲校本读物,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接纳。
往期回顾
◆【郁氏文化】第一李铁梅琐谈 [ 文/张垣 ]
◆【郁氏文化】大姐带我去拾柴(文/张垣)
◆【郁氏文化】无牛狗耕田 (文/张垣)
◆【郁氏文化】隆冬冰上活动乐(文/张垣)
◆【郁氏文化】牛入舞台戏精彩(文/张垣)
《郁氏文化》编审部成员组成
顾问:郁美兰 匪 石
审稿组主管 : 郁志发
审稿组组长 : 范俊来
审稿组成员:郁光涛
郁祖槃
审稿组成员:刘高田
编辑组主管 : 郁郁松
审稿组组长 : 张爱梅
组员:黄花梨
陈玉峰
推广组组长:陈玉峰
组员:郁德忍 郁光涛 丁秀萍 郁秋萍 郁洪军郁金波郁宁生
《郁氏文化》投稿须知和赞赏分配
?投稿作品要求为原创首发,体裁内容不限,300字以上;
?投稿者提供100字以内个人简介、近照一张和联系方式;
?作品推出后,赞赏的60%归属作者,赞赏分成按季发放。
?投稿邮箱:yzf1940@163.com
?投稿微信:13681060655(郁先生)15710169010(范先生)
?原创作品,转载须提前在平台备案.
海门郁氏文化研究院微刊平台
版设:匪石 责编:黄花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