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歌实现乡村孩子自由的情感表达 | 第778期
是光教师:原振东
19年秋季加入“是光”
山西某乡镇中学语文教师,19年秋成为“是光”诗歌教师。山西省运城市作协会员,起点中文网签约作者。著有长篇仙侠小说《茅山小道李云龙》,作品见《中国乡村诗选编2019卷》《海口日报》《山东诗歌》《山东青年》等报刊杂志。
语文、小说、诗歌,在原振东的世界中,这三者并不能完全划等号。
职业、尝试与热爱,三个词语看似相关,但他却在其中来回踱步,找了四十年。
从自己写诗,到教孩子们写诗;从点亮自己的生命,到在孩子们自己举起的火把下,看清他们的脸。这是一场漫长的旅程,诗歌并没有终点,它可能只是一架巨大的马车,载上沿途新的旅人,甚至只是一条起跑线。
而在这条起跑线上,他们也跑起来了。
坦途
担任中学语文老师20年后,原振东成为了起点中文网的一名玄幻小说作者。
与年轻人不同,身为老师的他选择创作玄幻小说主要原因并非热爱,或者受到了某部佳作的感召,而是想要给孩子们做个榜样——要有一项持之以恒的健康爱好。
与大多数在80年代长大的同龄人一样,原振东从小就爱打游戏。那时农村家庭通常买不起掌机,但有些脑瓜灵光的人会买了设备在街头摆个小摊儿,他就在那儿认识了超级马里奥与魂斗罗。后来赚钱了,就自己买了设备,英雄联盟、王者荣耀,世殊时异,“年轻人”所代表的群体换了一茬又一茬,他却一样也没落下。
当然,他从不跟学生一起开黑。不过作为老师,有这种爱好多少有些不舒服,有些担忧。再加上乡镇中学,课余生活实在很缺乏,为了给孩子们做个榜样,让大家利用起自己的闲暇时间,他就这样开始写起了长篇玄幻小说,那部作品在当时起点举办的一个比赛中还得了奖。可是他依旧不让孩子们看这些东西,哪怕是自己写的——“网文里乱七八糟的东西太多了,学生辨别能力太差。”
▲正在上诗歌课的孩子们(一)
当时也没有怎么准备,但既然开始了,就好好干,每天不少于三千字,基本不断更,小时候写作文就头疼的他恐怕想不到自己能做到这件事。
但做是做了,感觉也就那样。发展了一项课余生活,是不错,但也就仅此而已。
说起来也奇怪,当语文老师20年了,原振东喜欢文字,但好像也就只是喜欢,很少怦然心动,更没有一见倾心。
他最开始是喜欢古典文学的,唐诗宋词读得多,自己也随便写过一点旧诗,都没有大量投入。至于是怎么成为语文老师的呢?可能跟当时对古典文学的爱好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那时候世界太小,稳定二字分量太重,对于自己的未来缺乏想象力。
做了20年语文老师,各类文体都教过,业务越来越熟练,但也遗憾。那种生命的撞击感、一瞬间的停顿感一直没能出现,就好像一条大河从大山到大海顺顺当当,不必说什么浪花,连块石头都没碰上。
但只要在山顶上站着,就一定能吹到风。原振东像春天的农民一样,进行着一种又一种尝试,低头抬头低头,一个坑一个坑地往前走。大多数“栽种行为”都是无聊的,但在17年2月,成为中学语文教师的第21个年头,他又一“抬头”,终于“停顿”了下来。
在朋友的引荐下,他加入了一个文学团体。原本想的是学散文,但那次主题是“春风”,看到一位朋友交的一首诗,他的世界瞬间沉入了水底,万籁俱寂:
“看花去/看花去/我打扮打扮/春风随意”(利儿)
“我不会写新诗,原本准备写散文。那时我怎么也想不到,会被诗句打动,从而为之疯狂。是的,因为这几句,从此我喜欢上诗歌,这脱口而出的诗句多么清新欢快,原来诗也可以这么自然写意。”
他很难用语言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但他清楚地知道,此时醒来的不止有春天,还有他蛰伏已久的诗意。想到了二月剃头习俗,又由春冬交替,想到了父亲和自己,这不正是老少传承吗?他的情感开始喷薄倾泻,一气呵成,写了《西风》:
“一刀/剃光北国的头/山川披丧/琼花飞上父亲的头/春来/雪融花更羞。”
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原振东来了,看了,爱了,在他的世界里,诗歌这朵小红花也一刹“明白了起来”。
“幸福”
他“疯”了。
开始写网络小说后,朋友邀请他加入了当地作协。第一句诗歌借自己的笔出世后,其他的东西他都不想写了。他开始在微信各个文学圈子频繁请教各路诗歌创作者,点开他的朋友圈,会发现两三年来,全都是诗歌:自己的诗歌、朋友的诗歌、自己喜欢的诗歌。
据说宇宙间有一种神秘的聚合效应,当你开始奔跑时,那些你想要的东西都会奔你而来。19年春天,“诗龄”两年的原振东看到了康瑜的演讲。
“不是培养诗人”,原振东被这句话打动了。他觉得传统教育,恰恰是“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是有一个目的论。而“是光”不功利的气质也让他感到强烈共鸣。在他的职业生涯里,一直觉得教书育人,育人更重要,个性比金子更重要,非常不喜欢唯成绩论。
通过演讲,他得知康瑜放弃了很多东西来做这件事。自己也开始思考,不是培养诗人,我还并不需要放弃什么,我能做些什么呢?能做多少做多少。
看到演讲的时候,他已经错过19年春天的教师申请了,在等待下一个秋天的过程中,自己也写诗的他忍不住自己先试了一下。他把公众号发布的小诗展示给孩子们看,然后问孩子们他们有什么想法。他和孩子们都不得其法,就跟孩子们说,没关系,老师自己也刚开始学,一起来,慢慢学就好。
▲正在上诗歌课的孩子们(二)
童心,其实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就是童趣,原振东觉得,就像他同事的女儿玩儿石头剪子布时挥舞着两个小拳头说自己有两个石头,布包不住,这是很有趣、跳跃、天马行空的童心。另一个意思,其实是孩子的心。
在当地,生长在农村,很多家长不负责任,而有的是单亲家庭,孩子们缺少关爱。巴掌大的地方上禁锢着孩子们的童年,一直做别人希望自己做的孩子。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表达实在是太重要了,那不仅是单调生活的豁口,光亮照了进来,还是封闭大山的出口,大江大河般的情绪奔涌了出去。
一首好的小诗,往往能同时体现出童诗的这两个特点:笑与沉默,它们可以同时出现在作者身上,比如原振东一位学生的小诗:
/ /
幸福
张佳浩 13岁
有一个小男孩
他叫幸福
五岁时
他的家人不要他了
十岁时
被老师打
共住院十几次
到了高考
他以优异的成绩
在北京大学
旁边的工地上
搬砖
这就是幸福吧
/ /
没有华丽的词汇,一个简单的故事。不幸的童年,优异的成绩,宿命般的结局。“在北京大学/旁边的工地上”,小孩子歇后语般的小心思读起来却的确让人难过,“这就是幸福吧”,一语双关,“幸福”是谁呢?可能是很多与他一样的男孩儿。他们真的觉得这幸福吗?或许只是觉得这就是他们理所应当的生活。
13岁孩子的诗,比很多成年人的“回车体文学”更有生命感。其中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不是为了诗而诗,而是真的有万千情绪在心中积郁,不得不发泄、不得不创作、不得不嘲讽、不得不自嘲,中国古老的“诗言志”传统,在他们身上复活了。
当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表达欲,如何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依旧是他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我手写我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原振东相信,多读一些、多背一些、多写一些,才能厚积薄发,让自己的情绪在需要的时候找到出口、找对路。
但农村孩子家里没有什么书,没有阅读兴趣。而乡镇最大的优势:大自然,在其所在学校经过并校后变成寄宿制学校后,变得远了,孩子们的天地更小了,只有一个操场那么大。
但他还是尽可能地带孩子们寻找与天地亲近的机会。这个学期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诗歌课的主题是月亮,那晚,他让孩子们一排排出去观察月亮,孩子们交了很多让他喜欢的小诗,比如:
明月
卫晨霖 13岁
白色的大饼
你被天狗咬了一口
剩下了一半
你的眼泪变成了光
撒在我的身上
月亮和星星
张佳浩 13岁
我凝望着天空
看到了月亮和星星
他们像刚吵完架一样
星星想主动和好
可是月亮却背对着他
月亮
惠钊阳 13岁
天上的两个月亮
胖的,瘦的
它们不停换班
让我感到很奇怪
月亮
原文博 13岁
我玩弄着月亮
一不小心
把月亮掰成了两半
我吃了一半
另一半扔到了天上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他曾对这些美好的小诗有过更多的期望。去年有一个孩子休学了,今年来了后死活不进教室,有一次用拳头砸自己鼻子,都出血了,上诗歌课后他才开始有了笑容、交流。原振东曾暗暗希望诗歌能够疗愈这个孩子,但过了一个小假期后,孩子又不来了,后来确诊了抑郁症。
诗歌带来的变化更多地体现在一些小细节上。比如有个孩子小学习惯没养好,总是坐不住、做小动作,但写诗却特别专注、有耐心。有些孩子成绩不好,也没什么擅长的,但上诗歌后,他们每天会写大量诗歌,开始有喜欢的东西了。有个学生每天没兴趣学习,班主任让他写字,就头疼;站立,腿就发软;朗读,嘴也疼起来了,但却喜欢写诗,看到的就会写下来。
诗歌就像一把火炬,老师举起来后,照亮了四周;孩子们跟着举起来,照亮了自己,老师、朋友们终于看清了那张隐藏在浓浓夜色下的脸蛋,才看清那本以为空无一物的手上,原来紧紧攥着一朵“小红花”。
“优”
在某种程度上,诗歌课、诗歌与文字也改变了原振东的人生轨迹。
他是个直性子,去年跟学校发生了些冲突,原本想一走了之,结果恰好“是光”成员章伶俐(白白)发消息说有个孩子的诗歌被选中了。他想,好不容易诗歌课有了效果,不能就这样撂挑子,就忍了忍、过去了。
诗歌也从笔头、课堂,进入了他的生活。有一次他的两位朋友起了冲突,其实不是什么大事儿,就是一人性格耿直,直言不讳,有些冒犯另一个人,他那时候与两人不算特别熟,不知如何劝解,就写了一首童诗来劝慰双方:
/ /
刺猬
原振东
因为爱
才靠近你
裸露的刺,刺痛了你
就这么若即若离吧
风儿没来,叶子在动
/ /
当然,也会用诗歌来表达自我的想法:
/ /
一棵树
原振东
孤独,站在土崖上,看小城
小城中有我,羡慕你的木心
任由春天滋生鲲鹏之志,又随秋天铩羽
那些指点过江山的枝丫,也让风折断
若有雪,就贴在雷劈过的铁脊上
遇到问路的人,你总是装糊涂不说话
庄子说,“无用之木,终其天年”
你一定是听到了
/ /
“无用之木,终其天年”,这是原振东最近的想法。他曾有机会去城里教书,但想着当地乡镇不算偏远,待在农村离家近,在乡下教书还有几百块钱补助,就放弃了。他也曾去城里交流过,但自己在事业上确实没有太大的野心,现在就想在乡下陪陪可能需要更多关爱的孩子们。
其实,即便是“无用之木”,它的叶子也荫蔽过路人。做老师,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传递人类最大的善意:我们想要把最珍贵的东西——这个世界,交给下一代。
老师们,也曾经是学生。
他一写作文就头疼的病,是初三的时候被一位支教老师治好的。那位年轻老师上了一堂作文课,留了个很特别的题目: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以此为题。
三十年后,原振东觉得那一瞬间其实很像2017年“遇上”诗歌时,停顿的那一下。见惯了命题作文的心一瞬间就被打开了、兴奋了起来。那一周时间,他啥也不想,就想这个作文怎么写,改了好几遍,总是不得其法。作文课是每周五下午,他第二周周五中午吃完饭没回去,在教室待着,推翻了之前所有草稿,最后写了一口井:
以前人来人往,男人挑水,热热闹闹;后来井台荒芜,远处隐隐有自来水欢腾的奔流声……
那位支教老师只代了这一堂作文课,而这篇作文,是他,一位后来的语文老师,从小到大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优”。
不谈自我表达、不谈交流,不谈高大上的文学与未来;也不谈遥远的关心,忘了城市里那多元而“拥挤”的童年;在闭塞而“匮乏”的乡村,诗歌,可能也是很多乡村孩子巴掌大的童年里,唯一一朵“小红花”。
采访手记
19年秋天在课程组做诗歌教师线上培训的时候就加上了原老师微信好友,一年半来,原老师是票圈里诗歌浓度最高的好友之一。他说17年2月遇上诗歌后,整个人的生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采访过程中也能明显感觉到那样一种“停顿感”。很多时候,我们在自我求索的这条生命之路上都过于平滑,这样一种“激荡”的相遇很让人羡慕。在诗歌老师中,自己也写诗的人并不算多,也因此与原老师的交流中更多的不是“故事”,而是“思考”,诗歌的意义、对孩子们的意义,诗歌与教育的关系……虽然是微信电话采访,但我好像能看到一双平和又明亮的眼睛就在我的面前。
教师 | 原振东 撰文 |廖浩天
校对 | 青雨&田田
编辑 |陈琦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公众号如需转载或使用文章请在对话框后台输入“转载”,联系授权
Read More
[孩子的诗] 《指头》| 《妈妈》| 《过年》
[教师专访] 《官勤勤:小屋里的悄悄话》
关于我们
昆明市呈贡区是光四季诗歌青少年服务中心(简称“是光诗歌”)是国内首家且规模最大的乡村诗歌教育公益组织。从2016年10月开始,“是光”通过为当地教师提供诗歌课程包和培训,解决乡村孩子缺乏心灵关注和情感表达渠道的问题。截至2020年9月,“是光”已经服务中小学1000余所,100000余名孩子有了人生的第一节诗歌课。
点击这里,进一步了解“是光”
支持我们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是光”月捐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