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散文/《中国乡村》杂志2021年第一季度有奖征文 II 孙宏文的作品

中国乡村杂志征文
放灯(散文)
文/孙宏文
放灯,就是把点燃的灯放在院内、路边、地里、坟地里的黑暗处让其明亮起来。这种放灯也可叫洒灯的习俗,只有过年才有;更确切地说,是只有在年后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才有。
小的时候,不知这种“放灯”的习俗是因何而来,也不知这三天为什么要放灯,只知每年到了这三天就要去放灯。按理说,放灯应点小红蜡烛和小油碗灯,可我家的放灯是用棒瓤做成的,这许是我家没有点蜡烛、小碗灯的条件吧。然而,村中不仅我家这样,而是家家户户都这样,除经济条件不允许外,亦许是传统习惯吧。
小的时候,放灯没有啥说道,也不需要提前做很多准备,更没有隆重的仪式,只要在正月十四这天的晚饭后把做灯的东西预备好即可。其实,做灯的东西很简单,就是用脱粒的棒瓤和煤油来做。做时,把棒瓤砸成碎块后再倒上煤油搅拌就成了放灯的“灯”了,但也有用锯末拌煤油做灯的。做好了灯,天也就黑了,把这些东西装在筐里并倒出些许在铁锨上点燃后,就从路上、地里边播洒着边向祖坟走去,身后留下的是一路灯火。这样放灯,从正月十四进行到十六才止。也正是这三天,村中孩子便借放灯玩火,把家里用过的炊帚疙瘩点燃后,拿在漫地往空中扔着玩。那已着火的炊帚疙瘩在空中经风一吹,就燃烧起来。村中的孩子们参差着扔,那空中就像陨石坠落,又像流星划过一样光亮。
那时年小,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这三天,便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地机械地去放灯。长大后上学念书、进城工作就再也没回家“放灯”。虽没回家放灯,但通过书刊、影视方知了一些关于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放灯的说法。有的说“放灯”始于汉朝,那时从官府到民间都把正月十五这前后三天当小年来过,不仅院内放灯,院外门口挂灯,还出外提灯、放花灯、看花灯、游灯……使之官民同欢同乐。还有的说,之所以这三天放灯是因为这三天都是灯节:正月十四是神灯节,正月十五是人灯节,正月十六是鬼灯节。听说后我领悟到,既然这三天都是灯节,那放灯自是没的说了。但有说的是,十四是神灯日,这晚放灯是人们期望来年能大路通顺,祈求神灵五谷丰登,遇难逢凶都能过去。十五是人灯节,又是元宵节,放灯、闹花灯是为祥和、除病去邪、人寿安康。这两日放灯是大人、孩子都可参与的。可是到了正月十六鬼灯节这晚上,是禁止小孩出门的,因为怕孩子出门跟上或带回什么不干净的东西闹出毛病来。但我家没这个说法,十六晚上爸还照常让我去祖坟地放灯。不仅如此,还去村中一个像样的土地庙去放灯,在庙台上、庙台下到处洒灯。可见放灯各地习俗不尽相同,连放灯的地方也不一样:有的地方在河边,有的在街道十字路口,也有的在坟地里边;在我老家都是一路洒灯到坟地的。
儿时在家放灯虽已过去六十多年,但放灯的事却一直没有忘却,犹是在祖坟放灯后向四周望去,那漫山遍野的灯火,在风中似点点星辰一样闪烁,照亮了原野,照亮了星空。灯火、星空相映,让黑夜红彤彤地明亮起来!
审阅:赵成
简评:美好的习俗总是寄托着人们的希望,让人们追忆着,延续着。作者用朴素的语言记述了正月里家乡人们送灯的习俗,真实的细节,热闹的场面让人难忘。
终审:严景新
作者简介
孙宏文,1976年于辽宁第一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朝阳日报社工作。2010年退休后长居深圳,亲山近水,笔耕不辍,撰写几十篇散文作品,部分发表在《辽宁职工报》《今日作家》《朝阳日报》和《今日作家》《作家新视野》《中国乡村》等微刊。现为朝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作家首届认证会员。
出版咨询
微信:
zxmzhaoyi001
r
《中国乡村》杂志2021征文启事
时间:1月1日至3月31日结束
点击此处了解《中国乡村》杂志2021第一季度征文启事
投稿邮箱:zxm789654@126.com
点击此处https://mp.weixin.qq.com了解中国乡村人才库作家认证
商务合作:广告制作、合作加盟、产品上架、国内外正规书号出版发行、影视摄制发行,咨询微信:zxmzhaoyi001
百度搜索,进入人才库,输入您的名字查询。

-END-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