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斜狗闲卧,城春草木深。摄影/闲云-风物君语-在“天堂”中央,悠闲地生活春和景明时,一定要去浙江湖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小巧秀气的湖州,就在“天堂”中央。虽GDP常年稳居浙江各市排行榜下游,与老邻居杭州、嘉兴不可同日而语,但要论起“会生活”,在浙江各市中,湖州绝对首屈一指、当仁不让。▲南浔水乡,闲适是日常生活的主调。摄影/卢文在湖州人眼中,生活永远是排第一位的。早起后有热腾腾、各种各样的早点可供选择;晚饭后与家人、朋友一起逛街散步,才是湖州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比赚多少钱都重要——“我们没有挣钱的野心,只想过安安耽耽的生活”,是湖州人的口头禅。▲南浔古镇百间楼,悠然的老大爷。摄影/闲云过惯了安耽日子的湖州人,早已将慢悠悠的习气渗入日常。相互告别时,一句“百坦”,既有惜别之意,又有祝福之意,再加上那吴侬软语的口音,总使人能在湖州感受到木心写在《从前慢》里的悠然,那是无数现代人向往的生活。▲南浔古镇的曲桥春韵。摄影/闲云因为“安耽”,所以好(hào)吃在湖州人的生活里,美食是最重要的。湖州人好(hào)吃,愿意在吃上下功夫,这给了他们在拉侃皮(吹牛)时敢拍着胸脯说“湖州人最会吃”的底气。外地人到了湖州,总容易被湖州的山清水秀所征服,但能征服湖州人的,只有美食。▲南浔水乡风情,缺少不了一桌特色菜。上图摄影/赵建平,下图摄影/卢文日常美食,已够“拉侃皮”湖州人每天早上一睁眼,生煎、汤包、锅贴、油饺、肉糕、煎饼、烧饼、小馄饨、粢米饭,就像老朋友一样,等在一家家不起眼的早餐店里了。从小吃着这些长大的湖州人,不紧不慢,再来一份豆花或者骨头汤,在与熟人打招呼时,已经将食物的热气,化为一天的生活动力。▲湖州佬钱湾仔的笋干面、松毛汤包、糯米千张包。摄影/茵陈中午,当苏州人与杭州人坐在高耸密集的写字楼里吃外卖时,湖州人已经吃上了最中意的面。双浇面、老法面、干挑面、大肠面、牛筋面、素鸡面、青椒肉丝面……生活在这样一座“嗜面如命”的城市里,湖州人最喜欢吃的那碗面,是红烧羊肉面。羊是本地的湖羊,做成浇头后,浸满了卤水的羊肉,酥嫩鲜辣,让北方人都感到惊艳。▲南浔双浇面。摄影/卢文到了正经吃饭的晚上,红烧肉、烤牛肉、酸菜鱼、香酥鸡、炒河粉、卢记烧饼、国芳粽子、丁莲芳千张包粉丝汤、衣裳街板栗饼、周生记鸡爪……从华灯初上一直能吃到夜深人静。
▲湖州美食,吃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图/视觉中国
湖味与冬笋,更是惊艳按说,湖州的日常美食,已足以证明湖州人“会生活”。但湖州人并不满足于此,在他们看来,日常美食,只是湖州美食的底色而已,真正锦上添花的,还得是那些应季的山珍与湖味。▲太湖里的捕鱼人。摄影/李孝祥每年9月,太湖周围吃货云集,他们来这里只有一个目的——吃太湖三白。9月是太湖的捕捞期,能不能吃得上地道的太湖三白,全在这一个月内,错过便只能等下一年了。湖州虽然所占水域仅为太湖面积的12.8%,湖岸线长64千米,占太湖湖岸线的15.8%,但在相关美食上的造诣,也不容小觑。湖州人到了外地,很少能吃得惯外的鱼虾,原因无他,两个字:不鲜。
▲安吉竹海。摄影/韩阳湖州最普遍的山珍,是冬笋。湖州下辖的安吉县,有666.7万平方米的竹海,占湖州市总面积的11.5%,号称“中国大竹海”。于是,笋就成了安吉最地道的味道。安吉人是吃着竹笋长大的,他们自信,没有一个地方的竹笋,会比安吉的冬笋更鲜美。▲安吉冬笋与剥笋的老人。上图摄影/赵建平,下图/图虫·创意安吉人有无数吃笋的方法,但最广泛、最常见的,是将冬笋切成滚刀块,与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炖在一起,烹入料酒、姜葱后文火慢炖,做成一道“冬笋炖肉”,俗称“鲜咸合一”。每年冬闲的时候,一锅冬笋炖肉放在暖锅脚上,在浓郁诱人的香味中,岁月就变得温润可亲。▲冬笋炖肉。图/视觉中国因为沉迷美食,“吃不起苦”,而且生活节奏又慢,湖州人便自嘲湖州是一座“养老城市”。为什么湖州人可以“好吃懒做”?答案就藏在湖州的山水间。为什么湖州人这么“会生活”湖州地处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交界处,东北方太湖浩渺无边,西南方天目山苍翠葱郁,将湖州合抱为一座典型的江南之城。早在元代时,诗人戴表元就曾以“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来赞誉湖州。▲ 浙江湖州地形概览。制图/Paprika作为环太湖地区唯一以湖命名的城市,湖州的命运也与太湖息息相关,可谓“兴也太湖,衰也太湖”。湖州,一座与太湖休戚相关的城市太湖古称震泽,“百流众渎,曲折萦绕”,是控制东南的关键。隋代开凿京杭大运河之后,太湖沿岸的各类产业得到刺激,有数代经营基础的湖州逐渐兴盛。而善于琢磨农业的湖州人,也以“桑基鱼塘”这种天衣无缝的循环农业模式,将养蚕制丝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唐代的时候,湖丝已形成产业,为湖州的兴盛暗暗蓄力。▲湖州南浔菱湖镇的桑基鱼塘。摄影/闲云而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之后,兴修太湖水利60余年,终将太湖流域变为“天下粮仓”。俗语“苏湖熟,天下足”中的湖,便是湖州。这种富庶,使得湖州出现了一批以商为业的人,逐渐发展为“湖州商帮”,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最知名的,莫过于南浔的“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家资白银千万两以上,是为“象”;五百万两以上,是为“牛”;百万以上,是为“狗”。湖州商帮如此富足,位列“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便不足奇怪了。南浔古镇,便是明清时期因商业而兴起的一座古镇。▲上图:南浔洪济桥;下图:南浔张石铭旧居,张石铭为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摄影/卢文长期的富庶与物产的丰足,为湖州人“会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可惜到了近代,由于战乱与时代发展,河运逐渐让步海运,而清末民初时期,周围的上海、杭州等城市顺应时代,搭上了铁路时代的快车,既不沿江又不靠海的湖州,却错过了这趟“快班车”,逐渐衰落。此后,太湖于1960年划归江苏,因太湖得名的湖州,彻底失去了太湖。如今,湖州人只能在“环太湖路”、“太湖路”、“湖滨路”等众多路名中,表达对太湖的感情了。▲长兴县洪桥镇太湖综合旅游观光带,水清岸绿,美若画卷。图/视觉中国没了太湖,湖州依然有底气太湖虽被划归江苏,但时过境迁,湖州似乎也不必再依赖于水,而是转向了天目山的余脉——莫干山。这座修竹如海、清泉不竭的山,在德清县境内,以四季各异的迷人风光,盛享“江南第一山”之美誉。清末时,便有传教士在此修筑房屋,围绕荫山街形成山中社区。1994年,莫干山与北戴河、鸡公山、庐山一道被评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再一次引起外界注意。8年之后,颐园开发,揭开了莫干山民宿快速发展的序幕。当地政府抓住时机,对莫干山进行规划开发。又5年后,莫干山引发全球关注,并登上《纽约时报》,被评为“最值得一去的45个地方”之一。▲莫干山的春与冬、昼与夜,如同走入魔法世界。图/视觉中国时至今日,莫干山营业的民宿已达433家,其中不少因为建筑风格与莫干山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而走红,成为民宿界的网红,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寻找生活”。而星罗棋布于竹海中200多栋、代表了10多个国家建筑风格的精致别墅,更是将她变为著名的“世界建筑博物馆”。浙江乃至整个江南地区,并不缺少奇山秀水间的民宿,但独莫干山的民宿最为知名,恐怕与湖州人的“会生活”不无关系。▲莫干山民宿。摄影/蒋侃围绕着莫干山,湖州西部无处不在的竹,除了为湖州人提供冬笋之外,还为湖州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竹材。▲安吉竹乡的驮队。摄影/赵建平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湖州安吉人已经开始用竹编制凉席。世事更迭,桑田沧海,经过2000多年的磨合,安吉竹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安吉人粗糙却灵巧的手中,竹子会变成竹桌、竹椅、花器、盛器、食器等各类物品。2016年,在杭州举行的G20峰会上,会议室的陈设、办公用具、灯具、茶几,主会场的杯垫、笔架全都来自湖州安吉。▲安吉竹凉席。摄影/赵建平与莫干山方位相对,湖州东北方的南浔古镇,是湖州乃至浙江省的一张响亮名片。这座明清时期的古城,面积虽只有34.27平方千米,但其间河流纵横交错,街道民居随河而走,从南边的嘉业堂藏书楼、小莲庄,到北边的百间楼,从东边的宜园遗址,到西边的永安街,“十字形”格局中,私家宅邸与江南园林交相辉映,更有刘氏梯号这样的西式建筑点缀其中,使得她在江南一众古镇中卓尔不群、别具一格。?向左滑动▲从左至右:南浔古镇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文园及广惠宫;图1、4/视觉中国,图2摄影/卢文,图3摄影/李琼如果说,南浔古镇是湖州常见的世俗热闹,那么铁佛寺便是湖州超脱的宁静。在这两者之间,还有“湖州三绝”:塔中塔——飞英塔;庙里庙——府庙;桥里桥——潮音桥。它们是湖州人的幽默与精致,以建筑的语言,构建了一个更加立体的湖州。?向左滑动▲左图:湖州铁佛寺,图/图虫·创意;右图:飞英塔,图/视觉中国
“会生活”,才是第一文化生产力青山秀水,江南人家的温和,养成了湖州人“安于现状”的淡泊性格,但“安于现状”,并不代表湖州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事实上恰恰相反,湖州人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湖州,老老少少都喜欢在闲暇之余舞文弄墨,不是附庸风雅,而是人家有物质基础和历史渊源。▲湖州善琏湖笔厂的手艺人正在制作湖笔,湖笔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图/视觉中国写书法的人都知道,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是文房四宝中的文房四宝,其中湖笔,便出自湖州。都说“天下毛笔出湖州”,其实湖州也出大书画家,从“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赵孟頫,到“石鼓篆书第一人”吴昌硕;从“元四家”之一的王蒙,到“南苹派”创始人沈铨,湖州在中国书画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南浔古镇的评弹。摄影/韩阳湖州的山水,熏陶了文人墨客,也熏陶了寻常百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湖州人将歌舞、曲艺、杂耍融为一体,称为“百花戏”,也叫湖州小戏、湖州滩簧,1951年,更名为湖剧。像许多如今日渐无人问津的小剧种一样,湖剧传承到今日,也面临着自己的困境。毕竟,湖剧没有“江南一绝”百叶龙那么热闹。百叶龙以竹篾和钢丝扎成骨架,以荷花灯为头,身体由880多个荷花瓣组成,舞起来仿佛是荷花塘里飞出了一条龙,让人叹为观止。▲南浔古镇的舞龙表演。摄影/闲云文化与民俗,固然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眼见着环太湖地区其他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好,口袋越来越鼓,湖州人再“安耽”也终究是按耐不住了,开始主动求变。▲湖州东吴国际广场的双子楼。摄影/闲云
2019年7月,湖州先后与嘉兴、杭州签订协议,积极推动“杭嘉湖一体化”,又启动建设“湖州南太湖新区”,并专门在上海和深圳设立机构,积极引进资金和人才。同时,大力构建集“铁公水空”于一体的交通网络,沪苏湖高铁和湖州通往杭州的高铁,也即将开建。▲湖州南太湖新区,月亮酒店是标志建筑。摄影/闲云看到这些变化,湖州人终于踏实了,但希望有一天,当经济变强的时候,他们还会像现在一样“会生活”。▲悠闲,是湖州的底色,也是湖州人的生活方式。摄影/赵建平- END -文丨十四图编丨DCzhang地图编缉丨Paprika封图摄影 | 闲云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参考资料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文化地图看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袁华明孟琳《为什么是湖州》中国影像方志《安吉》《德清》—点击下方图片,跟风物君一起逛吃江南吧—
- 2024年02月05日
-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