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第225期 总第225期
王剑冰:散文的新鲜感与虚构性
整理/肖龙
2020年7月29日上午,著名作家、评论家王剑冰亲临第十二期奔流文学院作家研修班,与全体学员共同分享了他多年来文学创作的点点滴滴。有幸亲耳聆听了王剑冰老师的授课,收获颇丰。今根据所记笔记简单整理一二,与诸君分享。王剑冰老师系河北省唐山市人,毕业于河南大学,中共党员,专业作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散文学会会长,中外散文诗协会副主席,全国鲁迅文学奖二、三、四届评委。曾任《散文选刊》副主编、主编。已出版散文集《苍茫》《蓝色的回响》《有缘伴你》《绝版的周庄》《喧嚣中的足迹》《普者黑的灵魂》《王剑冰精短散文》及诗集《日月贝》《欢乐在孤独的那边》、文学理论集《散文时代》和长篇小说《卡格博雪峰》等多部。有多篇散文在全国各地被刻碑铭记,并入选中学考题和教材。
王剑冰老师认为,散文一定要具备新鲜感。
讲座中,他为全体学员分享了他在广东省采访扶贫攻坚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生动有趣的事例。他没有随着采访队伍按部就班地去采访,他认为那些大家都能采访到的人和事,必然会在创作中陷入集体雷同而千人一面。而是另辟蹊径,独自去寻找一些自己认为新鲜的、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鲜活事例。搜罗素材,一定要搜罗那些新鲜的东西,避免一窝蜂搜集大路货,这样才能保证你的作品的新鲜和独特。他说,一个人无论是在采访中,还是在旅游以及现实生活中,眼睛始终要张开,善于捕捉某些细节;耳朵要打开,敏锐听到异于常人的声音;同时思想和心灵更要敞开,要用独特的视觉抒发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和思悟。
一个人,在生活中一定要时刻保持对身边事物的新鲜感,善于发现寻常事物中不同的地方,并要记录、享受和分享生活中的新鲜感,须知,生活每时每刻都是新鲜的。比如大家每天都在行走,有的人一直都在记录着自己每天的步数和里程,行走的过程中拍下了一些照片发在朋友圈,而有的人则是带着一种自觉,包括行为的自觉,思想的自觉,自觉地去发现新鲜,捕捉新鲜,记录新鲜,他的生活就必然比别人更为丰富而多彩。王剑冰老师谈的第二个问题是,散文到底是否能虚构?虚构性到底有多大?
王老师说,散文是一个自由的文体,它的本质是自由的,没有条条框框,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僵死的规矩。如果把散文的规矩定死了,那就把作者也就束缚死了,自然是创作不出好散文的。我想,王老师所要表达的,大概就是文无定法吧。
既然散文是自由的,那就可以是虚构的。著名的《岳阳楼记》,就是一片虚构散文,作者范仲淹实际上并没有到过岳阳楼,而是受湖南好友滕子京的邀请,撰写一文,以给自己歌功颂德。但是范仲淹当时正在河南邓州,根本没有见过重修后的岳阳楼,更没有见过洞庭湖。他对岳阳楼和洞庭湖的了解,就是滕子京让人送来的洞庭晚秋图和前代名家有关洞庭湖和岳阳楼的诗文。他完全是凭着自己的想象写了这篇《岳阳楼记》,却并不记岳阳楼,而是直抒胸臆,阐述自己的志趣,成就了这篇文题不符的散文名作。可见,散文是可以虚构的,甚至是完全虚构。在这里,范仲淹凭借的是自己一生的生活经验来起草这篇千古名篇的,但是他的生活经验已经升华成了他的文学经验,而文学经验又成就了他的生活经验。
王老师说,在文学作品中,真实是第一位的,而一个人作品中的文学真实,是远远高于生活中的真实的,只有如此,才能使文章更有深度,更有广度,更有厚度,更有高度。而文学中的真实,最终还是要还原到生活中的真实,这就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王老师在讲座中还强调,一个作者,一定不要把编辑和名家当成佛,而是要把自己当成佛,只有自己成佛,用心写好自己的文字,别人才会看得起你,看得上你,看得上你的作品。文学是平等的,是不分左中右、上中下和老中青的。他还说,散文要有大视界,无论是历史散文还是文化散文,一样是要有眼神的,有心理的,有感受的,一样是要有抒情、有描写、有现场感和感染力的。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一点,文要避直,行文要学会多拐弯,多起伏,多跌宕。
最后,王剑冰老师在简短地听取了《颍州文学》公众平台运营情况介绍后,欣然为《颍州文学》题词:祝颍州文学越办越好!
本期审核/编辑:肖龙
▼往期精彩回顾▼
【颍州文学】平台发布||《颍州文学》征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