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灌河文学 · 散文 | 朱少华 : 春俏柳梢头

春俏柳梢头
朱少华
“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霭新。芳郊花柳遍,何处不宜春。”雨过天晴,壮阔而美丽的郊野,处处红花绿柳;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清新、绚丽、多姿,一派宜人的春色。宅家之日,时时念及何日能欣赏到王勃《登城春望》这幅春光诗意画。今年的春天,注定与往昔不同,因为疫情施虐,明媚春光暂时蒙上了一层阴霾。那些逆行而上的人们,那些白衣执甲勇士,他们奋战在抗击病毒的第一线,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抗击病毒的城墙,用生命庇护着我们的安宁。他们像柳枝上的点点鹅黄,带来了早春的第一丝气息,也带来春之希望——万紫千红、鸟语花香。正是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春,终挣脱了肃杀的寒冬和冰雪的禁锢,干瘦的柳枝头绽开一豆绿芽,于是,冰雪消融,江河凌汛,万物萌芽,生机勃勃。
宅家几十日,终于可以在鸡龙河湄走一走了。“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河边,春风吹拂,杨柳依依,水波潋滟。暗淡的柳枝渐渐透出它那娇嫩的绿。春天的容颜,在柳梢绽放;春的气韵,在枝头上悄然流淌。柳梢儿钻出嫩嫩的、绒绒的“鹅黄”,这就是柳的“眉眼”,也是春天的“眉眼”。“何处生春早,春在柳眼中。”新绿弥枝,黄绿莹莹,天空开始变得舒缓、晴和、温暖。不经意间,春天就这样充满了诗意,充满了幻想。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个时候,柳条间的鸟儿鸣唱着。鸟儿鸣春,清脆、嘹亮、欢快、通透;叫出了柳梢枝头上春天的婉转、娇媚、喧闹,叫得春空朗朗,叫得春日融融,叫得春意盎然。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句子,我一直有一个错觉,认为只有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才会对这句诗的体验最为深刻。而今,我站在鸡龙河湄,河畔草已青,堤上柳已绿,草与柳已经开始悄悄地调试春的底色了。正如冯延巳诗云:河畔青芜堤上柳。看上去一派“江流宛转绕芳甸”的清新自然。莒南的春就有了几分江南烟柳画桥的韵致。
春色满园关不住,春天怀抱中的美景是诗情画意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听鸟语,闻花香,感受生活的美好,不仅仅是在唐诗里,今日的鸡龙河湄,风细柳斜斜,迎春花幽幽,燕子鸣双双。赏柳人的心情也变得诗意翩翩了。走在早春时光里,绿柳下碰上了一个捧读诗书的少年,真是最妙的际遇了。能在纷繁春光中静下心来读书的少年,心中定有一个盎然的世界和一片诗意的情怀。前几天宅在家里陪着小孙子上网课,老师正好讲茅盾的《天窗》。“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读到这一段,孙儿说:“爷爷,今年只能在楼上看看窗外的春天,想像往年我和您草坪上放风筝了。”的确,这个春天,我们不得不宅在家里,家里的窗户,也就像文中的天窗,成了我们眺望外面世界的通道。“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我忆起鲁迅先生的话。“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该被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由鲁迅先生的话和孙儿的读书声,我真切地感受到:在经历了这个特殊的春日,当打开家门到缤纷的大自然中走一走,呼吸到了芳草的清新气息,再和孩子们们谈春天和二月的时候,他们应该不会只知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了。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天里,阳光明媚,春风和煦,还有惹人沉醉的纷飞细雨。杨柳风杏花雨里,柳树下的春草,处处展现着早春的生机和活力。小草们眉目干净,姿容清朗,一派柔情似水。春天的翠柳是积极向上的,让人憧憬,令人动情。你看:柳自青翠,花自欣然,山自绵延,水自清清,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希望。
“河桥残留半无枝,多为行人赠别离。”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以表依依不舍之情。当白衣执甲奔赴前线之时,我们没有来得及折柳送别;今天走在桃红柳绿的河湄,走在诗意春深处,“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这遍布河湄的柳树、柳丛、柳林,与碧蓝的天空,澄澈的溪水,以及倒影组成的一幅清丽淡雅的水墨画,正待勇士们胜利归来!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春俏柳梢头CHUNQIAOLIUXIAOTOU
作者简介
朱少华,莒南县人,中学高级教师。教学论文、散文随笔、剪纸等作品散见多家报刊及网络平台。在征文及网络文学作品大赛中多次获奖。
1

扫码关注“灌河文学”

扫码阅读《云梯关》电子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