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灌河文学 · 散文 | 汪树明:童谣中的年味

童谣中的年味
汪树明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客厅里,八岁的孙女用稚嫩的童音背着《春节童谣》。
厨房里,妻子头扎红色塑料袋,身穿花格套衣,站着液化气灶前,满盆的肉糊随着她的手起手落,变成油锅中翻滚的圆球,吐出无数透明的小油花,层层叠叠。空气中飘荡着诱人的肉香,抽油烟机大口大口贪婪地吸着。
孙女的童谣,让我回味起童年时的年味。
“要得发,扫十八;要得久,扫十九。”这是我们小时候扫尘时常听大人说的一句话。期盼着过上发财的好日子,谁家也不愿放弃腊月十八、十九扫尘的好日子。那时,土墙草屋,烟熏火燎,屋顶吊搭灰一串串,墙上挂着的篮子、笼笹、风箱、葫芦都落满了灰尘。扫尘时,我们小孩子跑前跑后,兴致勃勃地把挂着墙上的小物件取下,将屋里能搬动的杂七杂八的旧物饭桌、凳子、床上的被子统统搬到屋外的场地上。屋内的锅台、床等都用席子、塑料纸遮盖着。打扫时,大人们头戴斗篷,口捂毛巾,身披围裙,找来竹竿,绑上扫帚。随着扫帚的挥舞,灰尘张牙舞爪,得意洋洋四处散开,呛得我们直往外跑。
时至腊月二十四日,年味儿就愈发浓厚了。炊烟四起,热气腾腾,家家户户都开始“忙年”了:杀年猪、磨豆腐、蒸馒头、做发糕、炸肉圆。母亲忌讳我们小孩子乱说乱道,蒸馒头、炸肉圆时,是不许我们在旁边的,都把我们轰出去,待做好了,才把我们叫进屋,把冒着热气的大馒头递给我们、把香脆的肉圆夹着放到我们嘴中、为我们盛上一碗刚成的豆腐脑。让我们先尝为快,止一下我们这些小馋猫的口水。海带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样菜,买回家的海带上沾着海砂,家家都利用做豆腐压包时的热水淘洗,门前的晾衣绳上那几天都飘着长短不一、或黑或黄的海带。
除夕那天,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平时很难见到的肉圆、藕饼、猪肉、海带都摆上了桌子,父亲破例温了一小壶酒,全家人喜乐融融地围着一起。父母们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口中劝着我们慢点慢点,筷子却不停地为我们搛喜欢吃的菜。年夜饭后洗涮完毕,母亲才算消停下来。忙着年前最后一件事:炒花生、瓜子,为我们准备新衣服、新鞋子,一直到点灯时分。
母亲的“讲究”很多,除夕夜她会反复嘱咐我们:别忘了三十晚爬门楼, (“门楼”就是家里那个大门)个头会长得高;夜晚,要守岁直至大年初一凌晨,如实在熬不住,睡觉时需要将鞋子翻过来,鞋底朝上鞋口朝下;大年初一早晨起床时,不洗脸不刷牙不说话,首先要吃大糕,意思是“开口高”。除夕晚上睡前,她要在锅里上放上几片米糕,在锅灶后面放上烧火的芝麻杆,在我们枕头下放上两棵葱、红纸包着的大糕。放葱,是为把坏梦冲掉。大年初一,她不让我们碰剪刀、翻床底的,也不让我们动扫帚。守岁前,母亲怕我们冷,端来准备好的“火盘” (泥土做的烤火取暖物件),平时烧火盆都是玉米棒、棉花壳,而过年她给我们找来了榆树枝、小芦柴、芝麻杆。母亲没文化,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也说不上来。后来,我看书才知道,树枝烧起来会发出啪啪啪响声,意喻新年有新气象,有响头;榆树枝的意思是年年有余之意;芝麻杆的意思就是希望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小时喜爱过年,盼望过年,兴致高昂,自觉年味十足。初一早上,天还没亮,我们就睡不着了,摸索着吃了片“开口糕”,穿上过年的新衣服和新棉鞋,点亮煤油罩灯。哥哥拎着绑在竹竿上的“开门鞭”,在开门的同时,用火柴点燃鞭的燃信,立时,黑暗中电光闪闪,鞭炮炸响。随着第一声鞭炮炸响,噼噼叭叭的响声就接连不断,一直延续到早饭时间,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味。早饭后,我们踏着鞭炮纸屑,口袋中揣着花生、大糕果子,尾随“玩麒麟”的、跳财神的,听着咚咚锵锵的锣鼓声、通俗顺口的麒麟唱,走过一户又一户,走过一村又一村。
如今,年味似乎淡了,年味也新了。人头攒动的超市中都是“年货”购物人;杀鸡卖肉的菜市场上都是拖车挎篮的买菜人。夜色中,街头广场,小龙船伴着音响摇得正欢,狮子上下翻滚舞得带劲,吸引了群众驻足观看。今日的吹拉弹唱代替了记忆中的噼噼叭叭的鞭炮声。
这真是:过新年,锣鼓响/小鼓咚咚咚,大鼓哐哐哐/舞龙舞狮真热闹,大街小巷喜洋洋。

作者简介
汪树明,江苏响水人,供职于县住建局,盐城市作协会员。不少作品刊发在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

扫码关注“灌河文学”

扫码阅读《云梯关》电子书
温馨提示
近期热点:
“我心向党”主题征文活动
参赛时间:
2020年7月1日~2021年3月10日
通知链接如下:
灌河文学 | 响水县关于举办 “我心向党”主题征文活动的通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