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长江为何没成为黄河

试题
历史上黄河入海多次改道,秦时经河北入海,汉代经山东,北宋经天津,南宋经江苏入黄海(当时叫东海),清末经山东入渤海,这种现象在长江为何没有?运用历史学常识分析这种有无的原因,并结合朴素唯物论的相关理论,谈谈我们的应对原则。
分析
这是一道典型的史地政综合题。黄河在历史上多次改道,题目中列出的史实,都是中学历史教材中相关地图上的内容。举例来说,在《宋金对峙形势示意图》上,我们会看到黄河是从今天的江苏夺淮入海的,在《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上,则明确标出黄河在1855年后由山东入渤海。利用历史地图中的信息命题,视角新颖独特。本题又是让学生分析黄河多次改道而长江没有改道的原因,并用朴素唯物论的理论来谈应对原则,具有很强的测试功能和巨大的现实教育意义。
回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对“历史学常识”和“朴素唯物论”的掌握和理解。在测试过程中,不少学生罗列了大量历史事实来说明黄河为什么改道,如列举了一次次的战争等,而没有从农业是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这一基本常识出发来分析原因,虽然历史史实回答得很多,但由于没有抓住根本点,得分很少。
众所周知,黄河流域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长时间内都是中国古代的统治中心。在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扩大耕地面积,大量开垦荒地,无疑是发展农业生产、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但开垦荒地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增加农业产量,但从长远来看,它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水土流失,成为导致黄河多次改道的重要原因。当然,因为黄河流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历来是争夺的焦点,频繁的战争也是黄河改道的原因之一。
“朴素唯物论”的理论,在历史教材中讲到了战国时期荀子和唐朝刘禹锡的观点。荀子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天有常道,地有常数”,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刘禹锡认为,自然与人“交相胜,还相用”。根据两人的思想,考察黄河多次改道的历史事实,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相结合,才能不使黄河多次改道的教训重演。
答案
有无的原因:
我国封建社会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在生产力水平低的情况下,农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增加生产资料,即扩大耕地面积。这样,作为封建统治的中心地区,黄河流域的地表资源遭到过度开发,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泥沙含量过高,下游地势平坦,形成淤积,因而出现改道。黄河流域多次出现分裂战争,造成河堤失修,也是出现改道的重要原因。
长江流域开发较晚,地表植被的自然生态保存较好,再加上沿线的湖泊和众多的支流都可以调节干流流量和流速,因而长江没有出现改道现象。
应对的原则:
河流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认为,自然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并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河流的流量和流速也是有规律的,只要我们认识并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可以使河流成为生产生活的有利条件。刘禹锡认为,自然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即相互作用。这就告诉我们,要把开发和保护结合起来。只重开发不重保护,破坏了生态平衡,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经济的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根本出路在于加大生产的技术投入,而不是一味开发自然资源。黄河的历史教训是深刻的,我们千万别让长江成为第二条黄河。
发表于2003年4月9日《中国教师报》,图片来自网络,前两幅图是黄河,后两幅为长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