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叶企孙:大师的大师

在中国学术界,叶企孙被誉为“大师的大师”,其拥有高尚人格和独立精神,更以桃李天下著称于世。
科学研究成就卓著
叶企孙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1911年13岁时报考清华学堂,被录取为第一批学生,但只读了几个月,就因辛亥革命回家。两年后,重新报考,又被录取。
1918年,叶企孙从清华学校毕业,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物理,除了专业外,他把生活细节与学习联系起来。他说:“祖国以巨万金钱供给我等,当刻苦以读,不可挥而废之,唯求他日归国以报也。”1920年,他获物理学学士学位,9月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次年,他准确测定出普朗克常数,在美国物理年会华盛顿会议上宣读论文《用射线方法重新测定普朗克常数》,引起世界物理学界轰动,美国科学院院报和美国光学学会学报争相发表这篇论文,这时他23岁。1922年,叶企孙把触角伸向磁学研究。1923年,博士论文《流体静压对铁、钴、镍导率的影响》再一次受到世人瞩目,并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叶企孙1924年归国后,始终未放弃追踪和探讨物理学最新研究成果。1941年9月至1943年8月,他担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是当时中国科学界实际的领导人。他是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并几度出任理事长、副理事长。1948年,被推举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时,叶企孙当选为学部委员,并担任中科院数理化学部常委。
投身教育影响巨大
1924年3月,叶企孙被聘为东南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在三个学期里讲授力学、电子论和近代物理,立志做教育家,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
1925年5月,清华学校大学部正式成立,开始招生。8月,叶企孙被聘为物理科副教授。1928年,清华学校易名为国立清华大学。第二年,成立理学院、文学院、法学院。经教授会选举、校长聘任,叶企孙任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后还曾两次代理校长。
在清华期间,叶企孙助力教授治校,与梅贻琦校长一起推行民主管理。他在引进师资、招收学生、日常教学中,践行“重质不重量”的指导思想,以远见卓识,聘请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等一批年轻有为的科学家来校任教,并亲力亲为,开设、讲授多门课程,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验。不到10年时间,清华理学院和物理系均成为全国第一。
尊师爱生传佳话
叶企孙尊重教师,关爱学生。清华物理系成立后聘请的第一位教授是吴有训,为表达对他的敬重,叶企孙将其月薪定为物理系最高。1934年,叶企孙把系主任揖让给吴有训,1937年,又把理学院院长揖让给吴有训。正是叶企举贤让能,使吴有训脱颖而出,成为以后的中央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又成为中国科学院第一副院长。
1931年,叶企孙力排众议,让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且身有残疾的华罗庚担任算学系助理员。当他看到华罗庚的论文被日本一家学术杂志刊用后,立即找来熊庆来、杨武之等算学系领导商议,决定破格提升华罗庚为教员。以后,更打破常规,送华罗庚到英国深造,使他跃进世界一流数学家队伍。
叶企孙视学生如子女,他熟知每位学生的潜质和秉性,采取个性化培养模式。他几乎没有出过统一试题,常因人而异,考试时每人领到的考题都不相同。考统计物理学时,他给王大珩的题目是,阅读一本德文版的专著,根据其中论点写出自己的见解。王大珩硬着头皮啃完原著,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德语水平,为以后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叶企孙喜欢邀约学生、青年教师到家里聚餐或吃茶点,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交流学术,探讨教学。对困难学生,他总是无私援助。给患病和体质不佳的学生订牛奶的习惯,就坚持了几十年,直到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省下自己的特供牛奶,接济了很多学生。叶企孙一生未婚,住房比较宽裕,有时就让学生住到家里。
科技救国默默奉献
日本侵华期间,叶企孙主张青年学生要有组织地参加救国运动。1938年4月,他介绍担任自己秘书的学生熊大缜到冀中抗日。随后,他亲自参加抗日活动,秘密组织了一支以清华师生和京津大学生为主的“叶家军”,成员有熊大缜、阎裕昌、汪德熙等,为冀中军区购买输送大批医药、器械、电台原件和各种军需物资。西南联大成立后,叶企孙就任清华大学特种事业研究所委员会主席,领导航空研究所、无线电研究所、金属研究所、农业研究所和国情普查研究所,关注国家最需要的学科研究,在诸多领域完成了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开创性和发展性工作,为国防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去世。1987年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深切怀念叶企孙教授》,高度评价他在清华大学的贡献和爱国精神,称他“不但是伟大的科学家、教育家,同时又是满腔热情的爱国主义者”。
发表于2020年8月20日《团结报》文史周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