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大革命”斗、批、改运动中,最早被提出的是教育革命,持续时间最长的也是教育革命。1968年8月,临朐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设立教革科。秋季开学后,根据上级教育改革的指示精神,将学制由原来的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二年,改为五年一贯制;中学由原来的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改为初中二年、高中二年,时称由“三三制”改为“二二制”,从小学到中学合称九年一贯制。1969年春,由秋季始业改为春季始业(1974年又由春季始业改为秋季始业)。同时提出“上小学不出队,上初中不出片,上高中不出社”的口号,全县掀起大办联中热潮。以原完小为基础划片招生,几个大队联合兴办初中,名曰临朐县××公社××联中。全县初中由原来的9处,增加到1969年的115处,一部分联中招收高中班,时称“初中戴帽”。1970年各公社普遍办起了高中,初、高中在校学生达到20004人。由于师资、校舍及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出现了识字农民教小学,小学教师教初中,初中教师教高中,高中毕业生教高中的状况。个别单位甚至出现了小学没毕业的村干部子女也到小学教学的情况。
1968年9月,遵照毛泽东“八?二五”指示,各级学校开始由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简称贫管会)实行管理,在县革委的统一安排下,工宣队进驻一中、二中,其它中学则由各公社派贫管会进驻。在工宣队、贫管会的领导下,各中学相继建立“革命委员会”领导教育革命,各校革委大多由工宣队长或贫管组长担任革委会主任。
1968年12月20日,县革委根据地革委《关于把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办的有关问题的意见(草案)》,制定了《临朐县革委会教育革命办公室关于把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的意见(供讨论用)》,对教师调整规定了13条:在清理阶级队伍中属于专政对象的遣送回家,实行群众专政;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教师,一律回大队,政治思想表现好的,贫下中农同意的,仍可任教;城市籍的教师一律在农村安家落户,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办法安置。根据《意见》要求,全县公办小学一律下放到生产大队管理,公办小学教师陆续下放到本大队任教。全县共有490名公办小学教师实行了工分加补贴的劳动报酬,有600余名外籍教师返回原籍,师资一度严重匮乏,山区公社每社只留下几名公办教师,部分学校停课。至1969年全县公办小学全部下放到大队。直至1970年7月,下放回队的公办教师才逐步重新安排。
1971年4月15日至7月31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通过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是年秋,全县中小学教师在冶源集中学习,人人进行书面鉴定。根据《纪要》精神,县革委文教局组织学校干部到荣成学习大办两厂(场)、开门办学经验。之后,全县中小学纷纷办起了工厂、农场、试验田,建立学工、学农基地。全县兴办起校办工厂、车间437个,购置机器110台,产品182种,总产值169.7万元;校办农场863处,土地4740亩;林场556处,土地21482亩。杨善洼子小学、五井中学成为省级学工、学农先进单位。各级各类学校大破课堂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大批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办法,聘请老干部、老党员、老转业军人担任兼职教师,组织工人、贫下中农登台讲课。上课以学毛著为主,上课前进行“三祝愿”,组织学生忆苦思甜,参加校外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成了学生的主课。
1974年12月,国务院科教组、农业部、辽宁省委联合召开学习朝阳农学院教育革命现场会,会议指出:要使学校真正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1975年春,县委召开教育工作会议,贯彻中央、省、地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习“朝农经验”,研究怎样把学校办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并提出“教育也要学大寨”的口号。1975年8月,根据毛泽东“五·七”指示,临朐县“五七”大学成立,设农机(在城南)、农学(在龙岗)、卫生(在县医院)、林业(在蚕厂)四个专业。益都师范亦在临朐设点(朐山前),招生两个班,并作为“五七”大学的师资培训班。
1977年11月,根据省、地革委的指示精神,工宣队、贫管会从各级各类学校撤出,校长负责制得以恢复,长达10年的工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宣告结束。
- 2024年02月05日
-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