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让灵魂沾染文字的墨香

写在世界读书日
世界读书日到了,有关读书,有关读书的活动帖子,雪片般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倡导:4月23日,我们与世界一起读书可好!
上个周末,4月21日,一个安暖的下午,万科城市书房,淄博市作家协会“浅显的深刻”系列访谈活动拉开序幕。作协主席宗利华,副主席魏思孝,副秘书长郝炜华,与来自全市的部分作家、爱读书人,一起分享了他们的读书故事和新媒体时代读书观。
曾经,作为爱书人,站在2018年“淄博市第十一届读书节”启动仪式的舞台上宣读倡议书。倡议大家:从今天开始,留一点时间给阅读;从今天开始,让书香点亮我们的人生底色;从今天开始,让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
读书,是一种境界!记得,淄博市中心医院李涛博士在与医学生对话读书时,谈到他读书的三个境界:一是,像看了场电影,打了场游戏;二是,找不到好玩的事情做就看书,慢慢地就把读书变成了像吃饭、喝水一样的常态化了;三是,像喘气一样地成为了生命中最自然而又不可缺的事。他说,不是为了什么去看书,而是书本来就在那儿,所以要看。就像有人爬山,你问他为什么爬山?他说,山就在哪儿,所以要爬。
每个人的境况不同,读书的目自然也就不同。不管是为了谋生而读书,还是为了谋心而读书,阅读都会带给我们莫大的愉悦和前行的力量!
前段时间,为完成一个与书香有关的作业稿,整理书写了本篇:《让灵魂沾染文字的墨香》。文中内容,大都在泥土以前的微信文中出现过。
让灵魂沾染文字的墨香
文/翟慎晔

曾经以为,读过几本闲书,背过几首古诗,看了几部历史小说,就算得上是读书人了。
后来,在听了几位大家的读书故事之后,再也不敢说自己是读书人了。
世界读书日那天,我一个人坐在书店的一个拐角处,在那静静地待了一个上午。
我知道,自己不是为读书而来,只想在那一天,那一刻,那一时,坐在那儿看别人读书,闻一闻书香弥漫的味道。

有人说,人生最浪漫的事,莫过于与阅读长相厮守。可是,一谈到读书,我一直都没底气,没资格来说这事。
曾经,有位作家朋友邀我去他们村,去和村里的孩子聊聊读书。我说,我哪有那资格?
他说,你从农村考学出来,是知识改变了你的命运。你的读书与写作经历,一定会对我们村的孩子有影响。
我不敢说,自己读过多少多少书,但这一路走来,的确是因为阅读让我的人生更加丰富起来。也一直觉得:书,是我人生旅途中最昂贵的行李,是我生活中不可缺的精神食粮。

年少时,喜欢读书,但在老家偏远山区,能够读到的书极其有限。10岁那年冬天,我因辍学进了村里的识字夜校。
寒冷的冬夜,山风刮地呜呜响,小手冻得拿不住笔。但是,为了能够读书,小小的我,硬是坚持着天天晚上与大人们一道去上课。可能是因为我的年龄,老师对我格外关照,经常借一些《识字课本》之外的书给我看。那时,我对书的渴望远不是今天的孩子所能想象,真可谓如饥似渴,有时就像疯了一样到处找书。
课堂上,那本《农村常用识字课本》,早就被我背地烂熟于心。也正是因了这本没有故事内容,读起来却朗朗上口的《农村常用识字课本》,让我从此喜欢上了读书,喜欢上了背诵,也因此在背诵课文时,引起前来观摩的一位公社女干部的关注,于是,在她的帮助下,我又回到了学校。
在辍学的那两年里,识字不多的我,读了村子里在校念书孩子所没有读到过的许多课外书籍。《艳阳天》《金光大道》《林海雪原》等长篇小说,都是那个时候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偷看完的。
那时年少,没有思想,读书不能入书,不知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只喜欢书中描写的人物故事。记得有一次,一边拉着风箱,一边看小说的我,一不留神,将添火的一铲子煤,倒在了锅里。要知道,那一大锅粥,是一家人的晚上饭,气得我母亲,拿着秫秸满院子追着我打。
我不知道我的命运改变是不是与一本书有关?但我知道我阅读的启蒙是从一本《农村常用识字课本》开始的。


这些年,一直行走在文字边缘,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了阅读与写作。
有段时间,喜欢上写博,喜欢上网络。在每一个闲暇的夜晚,我不断地从一个门,滑进另一个门,任由时间流逝,现实中的失落与纷争,在网络打开的刹那,全部淡化消失在虚拟世界。
那时候,网络阅读,占据了我大部分的业余时光。读博,写博,乐此不疲。“书路”、“黄金书屋”是我每天必经的驿站,我敢说,光“天一书楼”里的各类藏书,让我一辈子都看不完。
网络,网住整个世界,使得地球变小了。你想要的,到哪里也找得到;你想逃的,到哪里也无处逃。浑浑噩噩地做了十年网虫,连我自己都说不清,究竟从网络里得到了多少。
怀想年少时,为了读一部小说,废寝忘食,不舍昼夜。现在可好,大把大把的时间,都耗费在了手机、网络构筑的声光世界中。阅读方式的改变,让我们渐渐地远离了书本。
有一次,去新华书店参加一个读书会,指定阅读书目: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美国斯蒂芬·金的《肖申克救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早晨从中午开始》。
说实话,前边的两部,我一直都没兴趣去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早晨从中午开始》,还是在好多年前看过。
眼下,获取知识的渠道多了,再像以前那样不舍昼夜地去读完一部长篇,于我,已是很难做到了。

想来,开始有思想的阅读,是在参加工作以后。在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年代,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单位东邻的市图书馆泡着,也由此开始阅读一些经典类的书籍和中外名著;开始读《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茶花女》《悲惨世界》《基督山伯爵》;读《鲁迅选集》,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等。
因为读书,身边便也聚集了不少爱书人。这些年,朋友赠送的书,比我买的还多,家中最不缺的就是书了。
曾经,文友子墨从外地过来,她大老远地给我带来三本书《围城》《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还有一本《十里香》。子墨说,书是她所喜欢的,想必我也会喜欢。子墨送我的书被我搁放在书橱,一直都没打开过。因为《围城》和《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家有。多年前,就已读过。
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益人,一本好书,会让我们的灵魂变得饱满而又充盈。
曾经,爱书的朋友送我一整套精装版《南怀瑾全集》,还特地嘱咐我从第二卷开读。当时没明白他是啥意思,不知道为啥要我从第二卷开读而不是第一卷。回家后打开一看,方知朋友用意。他是怕我没兴趣读,浪费了一套好书,才要我从最精彩的,想必也是我最感兴趣的《老子他说》开读。
一套好书,数年下来,也只是断断续续地读了一大部分。后来,朋友又送了李零的《人往低处走》《放虎归山》《丧家狗》。刚好赶上那段时间闲暇,便认认真真地读完了这三部书。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老子》正好相反,它强调的是甘居下流,不争上游。在这方面,他是天下第一。
有位书友,说他每天用来阅读的时间都在七八个小时。阅读量之大,令人钦佩。
我在想,退休后的生活,无论时间多么的富足,这每天七八小时的阅读时间,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不记得在哪儿读过:“时光流逝,岁月不言。朝赏千篇,暮读万卷,古今中外,尽在心间。”


于我,每次去参加读书活动,聆听别人的读书故事,都像是对自己进行了一次心灵沐浴。
有一次,在山东理工大学听驻校作家徐则臣谈《文学与我们的十八岁》。
他说,十八岁的他,是泡在大学的图书馆里渡过的。那时候,功课不是很紧张,也没有想着将来要当作家,为了让课余时间充实起来,他每天都耗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看书,每年下来,他都能看一百多部书籍。
如此阅读量,让我很受触动。尽管我早已过了励志的年龄,荒废了曾经拥有过的十八岁,可在余下来的时光里,更应该珍惜有书可读的日子。
《耶路撒冷》一书,连同李浩的《镜子里的父亲》是那个夏天我读过的唯一两本书。后来,因为参加读书会,又读了大冰的《我不》,英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摆渡人》及白岩松的《万事尽头,终将如意》。
“腹有诗书气自华,岁月从不败美人。”读书虽不能让自己貌美如花,但至少可以让自己变得温婉一些,书香一些。
曾经的时候,幻想着年老了,坐在自家安暖的小屋里,喝着咖啡读米兰·昆德拉;读罗曼罗兰。那个样子,就会觉得自己很底蕴,很温婉,很书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沏一壶香茗,翻一卷史书,与时光对坐。让书香伴着岁月,归隐在唐诗宋词里,不负韶华;让一曲汉唐逸歌,坐拥兰亭,与书相伴,让灵魂沾染文字的墨香……
往期回放
在路上,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
西藏行一‖怀想路上的美好
西藏行二‖转角,遇见下一站美好
采访手记:故事背后的感动
遇见老子与庄子
真正的人生,从五十岁开始
2018,走进科教科的日子
杂乱无章的文字
我为什么不喜欢带熟人看病
亲历改革开放40年:往事如昨不如烟
由《托人看病要注意的那些基本礼仪》一文想到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