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好书推荐| 牛一鸣:《于此看见》

于此看见八年级 牛一鸣 《看见》最早出现在我妈的书架上,三年级闲着无事便爱翻书架,于是翻出了这本书。书的封面上有一个女人在对着孩子笑,笑容深深吸引了我,后来才知道这个拥有灿烂笑容的女人,是书的作者柴静,同时她也是一位有名的记者。当时年龄小,只喜欢看其中的故事,一件一件的、血淋淋的摆在你面前,觉得真实但可怕,于是我便把此书置下了。几周前一时兴起,又捧起这本书细细读了一遍。读时酣畅淋漓,读后余味尚存、热泪盈眶,有种在桑拿房中吃火锅的感受,压抑又畅快。柴静是我很喜欢的人,也是我最早知道名字的记者。她很真实,也很勇敢,身为记者,当有人问她:“你关心什么?”时,她回答,“我关心新闻里的人。”她报道的不是最时髦、最热点、最大众的话题,采访的也不是最有名或最厉害的人,而是报道出大多数人看不到的角落所发生的事,和那部分缺少社会关注的边缘群体。浅尝辄止不是她的风格,深入挖掘才能“看见”。能做到这些,她就已经不是那“大多数人”了。那,看见什么呢?是透过表面看本质,是透过无意识看意识,是透过简陋的框架看里面有血有肉的人。一堵高墙竖在身前,多数人便只认为是一堵高墙,不会有欲望去翻过,更不会思考里面是否有山林、有佳肴、有珍宝。人总太在意结果而忽视了原因,要“看见”原因,便要抛弃所谓的偏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去关注到那些不起眼的角落和那些不起眼的人。一个人是由身边无数个他人构成,无论做什么、走多远,不要忘记自己是人,他们也是人,自己与他们要双向关注。书中的事或喜或悲,所有事情挖掘下来会发现人性是复杂的,是有无尽可能的。连续服毒自杀的五个小学生,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服毒的那一刻都想了什么,我们无从得知。所有的事都没有那么简单,它的爆发,是长期积累的,是复杂而多方面的,甚至有时候连当事人都说不清楚具体的原因。就像柴静在书中写的: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能不能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细密的人性真相紧紧压裹着,剥开它是需要做好准备的。令我很惊讶的是,书中写道了同性恋者,我本以为一位记者不会把这种报道写出来,但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对柴静只剩下尊敬。他们的遭遇令我心痛,他们生活的提心吊胆,小心翼翼,也无人理解,无人倾诉。他们被歧视被误解,为了装出与他人一样的性取向而“演戏”、结婚,甚至有些患了艾滋病的同性恋者被医院拒绝接收治疗。他们生活的很痛苦也很辛苦,在彷徨中挣扎,在自我怀疑与自我放弃中沉沦与反复。但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敢于承认自己同性性取向的事实,网络上对此的讨论声也越来越多。虽然仍存有争议,但我依旧很高兴看到“同性恋”这个问题得到了重视与关注,“偏见与歧视”的有色眼镜已开始被摘下。这也让我更加佩服柴静,佩服她的“看见”。写完这些,我眼睛涩涩的。打开冰箱,拿出饮料,刚想如往常般倒进小杯里,一口一口喝下,但忽觉心中一紧,拧盖、抬手、扬脖,“咕咚咕咚”,一饮而尽,爽!惊觉,我的心底有一个声音在呐喊嘶吼,我的心底有一股波涛在翻滚颠荡;我感受到四通八达的血管中有血液的流淌,我感受到我是个温暖而鲜活的人。真实自有万钧之力,也许某个时刻,我也能如柴静一样地看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