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发朋友圈,找到了下“捂子”的感觉

作者简介
于文华,笔名榆木,一个喜欢写点东西的人。先后有小说《爹》、《剃头》等作品曾在国家级刊物《写作》、《小小说选刊》发表,2003年出版作品集《静赏孤云》;2006年出版长篇小说《北在哪儿》;2007年创作四幕话剧《深山里的棒槌花》;2011年出版作品集《五味杂陈》;《本溪日报·洞天》《说红楼》专栏撰稿人,发表关于《红楼梦》系列文章40余篇。近期创作完成了关于本土民俗文化王大仙姑的长篇小说《仙路》。
1998年,小说《爹》获得中国写作学会、《写作》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全国征文大奖赛一等奖。2006年在全国政协人口与资源环境委员会等八部委举办的“爱我中华”生态文学征文大赛中,小说《地殇》获得三等奖;2008年《中国作家》举办的“绵山杯”全国征文大赛中,短篇小说《冻土》获二等奖;四幕话剧《深山里的棒槌花》获本溪市文学艺术研究所文艺作品征文竞赛三等奖。现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本溪市第四届文学艺术学科带头人。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发朋友圈,找到了下“捂子”的感觉
原创:榆木
时代在发展变化,也在一点点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改变我们的交流和交际方式。以前,人们交流信息是靠坐到一起,近距离聊天完成的;如果离的远,要靠人捎口信;再远就要写信了;再奢侈一点,再现代一点,就是挂长途电话,打电报了。费时,费力,又费钱。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手机的全民普及,在一个小小的手机上,可以做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网络作为一种媒体,它走进了人们的现实生活,更方便了人们的信息传达。人们可以在网络上以发朋友圈的形式,写点文字,拍点图片,录点视频,或散发商业信息,或公示生活动态,或者释放情绪,或娱乐心情。
许多人都乐此不疲,聚敛人气,一旦积腋成裘,麾下有数万之众,那还会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业”,叫带货,就是为某商家带货售卖,从中受益。
但是,我要说的不是如何带货,挣得盆满锅满。而是说,我们写文字、拍图片、录视频,把一个自己相对满意的小作品发到朋友圈上之后,或美美地睡上一觉,或忙些别的事情,“焖”上一段时间,你会怀着猜测和期待的心情,再上朋友圈上看看。哟!有那么多的朋友粉丝,给你点赞留言。你会感到惊喜,感到欣慰,会有小小的收获感。这种网络上的快感,不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下“捂子”情景来了。
在字典里,我没找到我要用的“wù”这个字,只好弄个音译吧,暂且把“捂”字拿来借用一下。
小时候在农村,我们把用细柳条编成的抓鱼家什,叫“捂子”,它是一个像大酒壶状的篓子,有开阔的篓口,细细的卡脖儿,深长的篓底儿。每到入秋时分,秋风起,野草黄,邻居家的小伙伴们就开始忙碌起来,特别是那些纯庄稼院的小伙伴,做那些应时应景的事更在行,且得心应手,手到擒来。他们抢先在河道窄,水流急,有落差的河段,拢起“捂墙子”,就是用石头沙土在河上大致筑成个“V”字形的河坝,直至把河水集中引向石头砌成的“闸口”,就算大工告成了。
天气冷凉之后,下河的蛤蟆,还有河里的鱼虾,都按着习性要顺流而下。邻居家的小伙伴都早早地准备好了“捂子”,有的是自己编的,有的是大人给编的。每当夜幕降临,他会与自家兄弟,或信得过的伙伴一起去河套下“捂子”。他们先把“捂子”的大屁股稳坐在闸口的底下,用石头依住,固定好,再把“捂子”的喇叭口,卡放到“捂墙子”的闸口处,用河沙弥合好“捂子”口与闸口的缝隙,尽量让所有的水流,还有河里的鱼虾、蛤蟆都经过闸口,流进“捂子”里。经过一夜河水的流淌,第二天早上,要早早去起“捂子”,这时候,是最令人期待的。如果时令好,不出意外,从河水里提起“捂子”时,会有沉甸甸的感觉,那一定是“治着了”(俺们堡子都这么说),“捂子”里面一定会有不少的蛤蟆鱼虾。那一定是小伙伴欢喜、雀跃的时候,仿佛自己得到了全世界似的。然后,就赶忙提着实惠惠儿的“捂子” 回家报喜请功,会得到父母表扬几句。就是这种感觉,一种自鸣、自得的感觉。
我们经历过清苦简陋的农耕时代,然而,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了。对于我们来说,少年的岁月没有了,下河下“捂子”的渴望、期盼的感觉,自然就不会再有了。况且,现在丰衣足食已经不是奢谈了,不会为吃一顿小鱼小虾而欢欣不已,不会为一顿饕餮大餐而唾津潜溢。但是,人们在朋友圈里这种类似“游戏”的“清淡”期待、惊喜、激动、得意中,倒找到了一点点久违的感觉。让我想起了天高地阔的乡野,柳树趟子里流淌的小河,清澈的河水,圆滑的河卵石,还有一个身穿破旧衣裳,十三四岁的毛头少年,下“捂子”的精心,起“捂子”的企盼,“治着了”的喜悦,失意的沮丧,那就是我,那就是曾经的我们,还有那种游戏般的期许和收获感,更值得回忆和玩味。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
编辑:一寸丹心
印象本溪谈老百姓感兴趣的家乡话题
感谢您的阅读、转发和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