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旖旎的普利茅斯港 蔡如夷摄
这是7月里最后的一天,蔡如夷先生驾车把我载到了从历史教科书中就知道的普利茅斯小镇。
普利茅斯离波士顿市大约就40英里左右吧,个把小时的车程后,美丽多姿的普利茅斯湾,就全景式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骄阳似火,蓝天白云,风平浪静,游艇静泊,帆樯林立,构成一幅优雅的画面。时不时有一两只小艇,或是向着远方飞去,或是朝着岸边驶来,艇后拖出长长的水带。
待如夷先生把车停好后,我们来到路边一座有如希腊庙宇式建筑的石屋里。石屋用栏杆围着的下陷的中央,是一摊沙子,沙子上面摆放着的,是一块大礁石,上面凿刻着“1620”年份。据说,这是当时的移民者在登陆时用来做标记用的,现在成了“国宝”。看完石头,我们沿着海湾边的小路走去,寻找1955至1957年原版五月花号的复制品。谁知“此地空余黄鹤楼”,餐馆服务员告诉我们,复制品拖到另外一个州维修去了。
五月花号,在我们脑海里的知名度,恐怕和莱克星顿一样。我一直都以为,乘坐着五月花号海船在普利茅斯登陆的人,是英国第一批到达北美的。到了这里才知道,弗吉尼亚州的詹姆斯顿,才是英国人在北美最早开拓的定居点,建立于1607年,普利茅斯只是继詹姆斯顿之后,英国人建立的第二个居住地。
普利茅斯干净整洁的莱顿街上,有好些卖古董的商店。我一边欣赏着各种文物,一边想着,历史常常不是我们原来知道的样子。好在历史总是客观的存在,事实就是事实,只要你执意去钩沉、去探寻,那么假的肯定真不了,真的也假不了。
为什么普利茅斯会被认为是美国的摇篮?这恐怕与《五月花号公约》有关。
五月花号是用渔夫捕鱼的小船改造的,重180吨,长19.5米,于1620年9月16日从英国的普利茅斯启航。除了一批受到迫害的分离派清教徒外,还有打渔的、种地的、做手工艺的和契约奴等共计102人。
1620年12月,五月花号抵达今天我们所在的普利茅斯湾。为了建立一个互不侵犯、彼此尊重、各自自由的社会环境,他们在上岸之前签订了一份公约,这就是著名的《五月花号公约》,41名自由的成年男子在上面郑重签名。公约上的内容为组织公民团体,拟定人人必须遵守的公正的规章、法令和条例等。
应该说,这个公约的诞生,对于当时仿佛处于洪荒的北美地带来说,不啻于一抹曙光或是一声惊雷,因为它奠定了新英格兰几个州自治政府的基础。这份公约,成为这批移民登陆上岸后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准则,同时也构成了美国精神最初的元素。有约束才会有自由,有自由才会有民主,有民主才会有创造。人们常常痛斥殖民者对殖民地进行无情的掠夺、侵略和压榨,批评当然是对的。与此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承认,客观上他们也为殖民地带来了文明和开化?带来了公平公正的契约精神?带来了行为的规范和依据?
有不少研究认为,《五月花号公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真正的社会契约,是美国民主政治的重要源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普利茅斯被公认为美国的“摇篮”,并不为过吧?
在普利茅斯湾畔,我们看到了一尊五月花号里女乘客的塑像。据传,在漫长而艰难的航行中,船上死去了一人,又出生了一人。这虽然是一种巧合,却也给人一种联想:清教徒们的过去,属于死神了,他们永别了在英国受到的迫害;船上102人踏上了新大陆,获得新生了,一个新的国家,正在历史的腹胎中躁动。
这不,我们正走在普利茅斯花木葱茏的莱顿街上,据说这条街是美国的“母亲街”。遥想着当年从五月花号下来的衣衫破烂的人们,天寒地冻中和当地的印地安人一起,在这里筚路蓝缕艰辛创业的情景,不免感慨万千……
(2019年8月1日写于波士顿Roslindale)
- 2024年02月05日
-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