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雨简介
刘兴雨,1955年来到这个世界的男(难)人。是中国作协会员却没写过小说剧本,都是些小打小闹的东西。是高级编辑,刊物只编过学生内部刊物《新叶》,只推出一篇有影响的文章——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报纸只编过市级的。书,只编过《鲁迅集》《胡适集》,《张捷诗歌精选》、《阿明絮语》。马牧边的《独步夕阳》《本溪诗歌选》还是和冯金彦合编的。
《刘兴雨集》作为全国重点中学优秀教师推荐的杂文经典侥幸印了四次,《追问历史》一书,在《中华读书报》上意外与铁凝、冯唐、王小波、余华等六人的书一起被推荐。
进过《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本溪人
原创:刘兴雨
读文学史的人可能会留意到这样一种现象,中国文学史上能留下大名的多在官场上混过。从屈原到唐宋八大家和唐诗高峰李白杜甫白居易,好多人直接和皇帝打过交道,有的自己就是皇帝或相当于皇帝,像曹操父子、李煜父子。
我市也有不少局级以上官员搞过创作,有些人还卓有成就,像刘若思、曾宪三、王重旭、黄开中、冯金彦、王雨亭、李秀生、张树义等。但走进文学史的目前还只有一个,那就是笔名华舒的张其华。
能进入文学史是了不得的事,我没进过文学史,就是十多年前《杂文三百篇》的编者《文汇报》编辑朱大路吃饭时随便跟我说了一句,你的《追问历史》会写进《中国杂文史》,我都偷着乐了好几天。华舒曾当过市里的宣传部长,退位时是市人大副主任。他走进的那本文学史是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不是简单的提一下名字,而是立了专节。学过文学史的人都知道,能被立专节的就表示在文学史里有了地位。
华舒出生在抚顺,退休后到了远近闻名的大梨树,但他近40年工作时光都是在本溪度过的。应该算是本溪人,虽然并不纯正。
我认识他是在40年前的人民文化宫。当时由艺术馆赵福元老师举行一次全市的赛诗会。那是文革后的第一次,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宝刀不老的耄耋老叟齐聚一堂。经过一番激烈争夺,最后评出六个一等奖,我与他都在其中。他当时好像在教育局。
等我四年后读完大学回来他已经是市委宣传部部长了。在原电影公司楼上,他坐在主席台上,传达“清理精神污染”问题的文件,里面有一段内容是说“三个崛起”的作者之一徐敬亚怎么有病,怎么写检讨。有个人还打趣,说徐敬亚享受国家领导待遇了,有病都得向全国通报。好在胡耀邦及时阻止了这场运动,不然不知会折腾成什么样子。
说起来,我们两个还是校友,不过他是外文系的,我是中文系的,他是文革前的,我是文革后的。人家在校期间就翻译出了苏联女诗人阿赫玛托娃的诗集,我只能读别人翻译的诗。由于文人清高的毛病,我并没借校友之名与之套近乎,怕自己瞧不起自己。
他虽然身在官场,但他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诗歌创作上。
30多年中,他曾在《人民文学》《诗刊》《民族文学》《当代》《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各级报刊发表近千首作品。出版了《海上阿波罗》《阳关在前》《人生白皮书》等二十多部诗集。数十首诗作收入国家年度选本,还两次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骏马奖,两次获辽宁文学奖。
他身在官场却渴望从众多目光缠绕下解脱出来。他常常作为远行族,独自背着行囊,走入大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也许是旅游与为官使他有了眼界和胸怀,他的诗呈现出雄奇、豪放而深沉的风格。
他既致力于表现生活又注意独特的体验,既尊重传统又努力创新,既面向社会又不失自我,既重情感,又重哲理。他笃信诗之灵在于情,诗之魂在于真。
华舒善于在诗中表达自己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他的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但也不回避自己的苦闷、忧愤、甚至孤独和寂寞。他曾在诗中写道:“一旦失败便失去辩解的权力,又有谁记得它曾经乘风破浪?”难怪曾宪三说:“一个有思想又敏于思考的人,都会有寂寞感和孤独感。”
他的诗引起过好多人注意,诗评家朱先树、诗人丁宗皓都曾专门为他写过评论,就连我这样不起眼的角色,也曾被他作品打动,写过两篇评论,有一篇还发在《民族文学》上。
华舒的诗总是在激情中不忘形象,在形象中充满哲理:“只会感叹绝不是生活的强者/不会感叹也不是真正的英雄”。“把名字写在太阳上不可能永远辉煌,把生命种植在泥土里,才能永远长青”。
华舒的画曾作为封二在《诗刊》登出
华舒的诗艺术感受角度新鲜,语言富有弹性。如“时光凝滞了,季节在远方徘徊。”
我与他印象较深的一次交谈地点很尴尬,是在厕所门口。当时开作协会休息,他说,文学光有美好的语言是不够的,还得有思想,像你与重旭的杂文。最近,我在微信上转发了易中天先生的《重回文革 犯贱了吧》,他在文后留言:“有人为文革招魂,源于对现实的不满。”
他是一个很在意自我感觉的人,别人怎么看他,则常常忽略。他提前辞职不干了,但诗歌并没放下。在大梨树村,他为村里写作并出版了四部作品,其中就有他的第27部诗集《大梨树 人民在歌唱》。
有一次,他把市里几个写诗的朋友请到他凤城大梨树的家里,帮助他推敲新写的诗稿。那时我才知道,他不但写诗,画也画的很地道。
他与老伴郝莹娟女士退休后归隐田园,不时游历山水,两个人还常有唱和。我感觉郝女士的作品清新自然,在可读性上不输于他,真是一对神仙眷侣。1979年第一次诗会时好像也有个美女叫郝莹娟,不知是不是她,不知两个人是否在那时相识。
(读完我以上的文章后,华舒回信说:“郝参加了那次赛诗会,获得二等奖,不过她没亲自参会,是她妹妹替她朗诵的。那时我还不认识她。”看来我记的还有点谱。)
编辑:一寸丹心
印象本溪谈老百姓感兴趣的家乡话题
感谢您的阅读、转发和关注!
- 2024年02月05日
-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