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草原村的传说

草原村属于金神镇北部边缘的一个行政村。距桐城十公里,金神五公里,桐金公路从北向南穿村而过。东、南与塘桥,金神二村接壤,西、北与金鹿、白马、蔡店等村毗邻。境内有条名为支子河的小河,也可称为天然的界河,河东草原村,河西金鹿村,河流穿过两村,再由南进入嬉子湖。全村三十三个村民组,3890多人口聚居在一岗两冲一条河的地面上。草原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冠名草原,源自远古,据传,这里曾人烟稀少,天然形成的一片大草原,后来,在太平天国占领桐城与控制桐城达十年之久的岁月里,草原这片土地一直成为太平军大后方的兵马宿营之地,火龙岗的练兵场,草原上的放马场,望火墩上的瞭望台……虽说都是100多年前的陈年旧事,然而,仍在人们的口中传得沸沸扬扬,他们留下来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和动人心旌的传说,更应该值得人们去寻找,去追忆,去挖掘,通过一滴水的折射,让人们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光辉和神奇……
01
草原村里话草原
草原遗址,位于金神镇草原村,桐金公路西侧。草原四周,东北高,西南低,小山,丘陵,平原,依次呈阶梯形分布。东北山地重叠,有梅山、养山、松园;西南有李山、徐山、磨园等,均为龙眠山南延地脉。据传这里自古树木茂盛,荆棘丛生,绿荫繁盖,绵延数十里,草原就如同盆地,受群山环抱拱卫着。这里虽没有高山峻岭,奇形怪石和飞瀑流泉,也没有文人墨客留下的诗画文章,然而它有绿茵铺盖一往无际的草地,满山遍野的苍松林涛,四季盛开的繁花异草,早晨和傍晚,更有百鸟噪林的天籁之音……随着季节轮回,草原也不断地更新景境。春天,百草丛生,茂密碧翠,厚绵绵、柔软软的像床绿绒大被,铺盖着草原的每一寸土地。山上松涛阵阵,蓝天白云,繁花怒放,红的杜鹃、黄的菊葩、白的芦花,把草原装饰得如帛似锦,流光溢彩。夏天,草原受骄阳的拥抱,蝉噪林静,鸟鸣山幽,松涛翻碧浪,芳草送清凉,雨后放晴,草原上更是彩虹易现,美不胜收。秋天,层林尽染,重山红遍,草原上的芳草也渐枯黄,花儿卸尽了红衫绿裙,唯独苍松却依然容颜不改,生机蓬勃。严冬,群山肃立,草原上宁静安详,当瑞雪降临时,又给草原披上圣洁的素装,那一团团,一簇簇冰清玉洁的世界里,又开始孕育一轮新的生机……草原周边的山势虽不算高,但灵秀,水不深,却清澈。他们与草原相映成趣,历尽沧桑岁月,走过春夏秋冬……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多姿多彩的地方,传说从远古到后来相当长的一段岁月,这里却是路绝人稀,究其原因,一说那时的人口密度本就稀少,二说这里无沟渠河道,连能蓄水的塘口也少,夜下一场雨,洪水遍地流,晴个三五天,土硬如磬石,种下一粒谷,只能望天收。由于没有水源,难以适应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再就是这里山岭叠伏,曲径幽深,多年来,又一直为四周死人的墓葬之地,尤其是夜间,萤火翩舞,坟地交错,让人生畏,故使这片土地杂草丛生,树木横长,野鸡满天飞,兔子遍地跑,落下一个无人问津之地。日月交替,斗转星移。后来又过了若干年,这里却迎来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就连它的传说也闪烁着刀光剑影,奔腾着铁马金戈,萌动着一片烽火与杀戮之气,那就是神州大地爆发一场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话说太平天国于1853年6月定都南京后,又火速占领了芜湖、池州、安庆等地,同年十月十四日占领桐城。清军与湘军共十万人进驻林铺、龙河、青草一带,妄图收复桐城与安庆、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统领号称三十万大军抵达桐城,设营于范家岗,老梅树街,庙家岗,棋盘岭,后移营天林庄,金神墩,香铺等地。一场交战后,彻底粉碎清军与湘军的阴谋,将他们驱逐桐城境内,取得第一次安庆保卫战的全胜。太平军驻军天林庄后,发现天林庄东边火龙岗,山脉连连,古树苍天,山脉之中,小冲套大冲,大冲藏盆地,山绕冲转,冲依山行,地形十分绝妙。尤为东北角重山环抱的那片盆地,繁草茂密,是放马养马的绝好地处,又因为这里人烟稀少,荒丘成片,在此屯兵驻守,平时大兴水利,开荒种粮,饱养兵马,战时可借绝妙地形,可退可进,可攻可守,于是太平军便决定将草原改为牧场,将绵延数十里火龙岗开辟成练兵场,因此,他们在此驻军达十年之久。十年间,他们已记不得在此发生多少兵戈战事,燃烧过多少烽火狼烟,有多少英雄豪杰在这里荣辱沉浮,尽管他们的名字已无证可查,但那些流传于民间的故事却一直被人们传颂着。后来太平军在桐城与清军经历血与火的拼杀而战败后,火龙岗的练兵场与草原放牧场,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只是草原在饲养战马的过程中积累了遍地马尿和成堆的马粪,使这片闲置的土地更加肥沃,繁草长得更加丰盈茂盛,草原的得名想必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相传,又过了若干年,有一余姓族人落户于此,曾被称为余草原。后来,四周及外地村民逐渐移居此地,草原便被改成了良田旱地,直至最后消失。到民国年间,已聚居着数百户人家,1000多口人,在这里安居乐业。新中国成立之初,草原村属于蔡店乡管辖,1958年划归天林公社,文革中村名又被改为“向前”,直至本世纪末,又重被改为草原村。2006年与洪桥村合并,但村名仍被命名为草原村。草原村于2019年被地、市命名为美好乡村,昔日草原的中心地带,已被一座价值百万元的村部办公大楼所覆盖,大楼四周被学校、商店、卫生室等楼群环抱,一律的水泥路面。紧依桐金路,范蔡路两旁的山林间,一幢幢居民楼群拔地而起,错落有致,参差林立,在苍松绿林的掩映下,显露出各色各样的造型,成为草原村中一道亮丽风景。范岗至蔡店,桐城至金神,两条公路穿草原村而过,为山川添锦秀,草原焕新颜!尽管草原如今已不见,但草原这个地名却已载入史册,不管行政村的村名如何变动,然“草原”这两个字却是永恒的、不朽的!02
望火墩烽火破铁城
望火墩坐落于草原村汤冲村民组。它紧依火龙岗与地貌岗脊走势,沿老蔡店蜿蜒南下至汤冲,陡然在这里突出一片山丘,高出地平面十多米,望火墩,就建在这片山丘上,它以黄土夯实筑墩而成。占地面积六十平方米,墩高15米,据传墩上曾架有松木构建的瞭望台,加上自然地势,望火墩高出地平面约六、七十米之多。方圆近百里均在它的视线之内。尤其晚上登上瞭望台,遥观远方灯火,北可望桐城,大小关,西可望挂车河,青草,东可望孔城,枞阳,南可望嬉子湖,肖双店,甚至宜城安庆也在它的视线之内。望火墩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系天平军英王陈玉成指挥所建,用于刺探四方敌情,尤其夜间能将敌人的营寨灯火尽收眼底。据传1853年6月,太平军建都天京(南京)之后,又先后占领芜湖、池州、安庆等地。安庆地势险要,它是天京西方的天然屏障。为巩固安庆,翼王石达坐阵天京(南京)遥控指挥,命忠王李秀成坚守枞阳安庆,命英王陈玉成、胡以晃率部攻克桐城,陈、胡部挥师北伐,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下桐城练潭,驻守练潭的清军,松安部丢盔弃甲逃遁。攻下练潭后,陈玉成早已洞察桐城城墙坚固,曾称其为是铁打之城,为减少士兵伤亡,不敢贸然强攻,大战之前,他将部队驻扎在金神墩、香铺、天林庄、白马一带,自己在勘察地形中,发现草原火龙岗头这片山丘高地,即指挥下属在高地上筑土墩设瞭望台,刺探守城清军的兵力部署。很快就获得重要情报:南城门高墙两侧,两垛一盏灯,五垛一火炮,东西门,五垛一盏灯,十垛一火炮,情报获得后,陈玉成命令夜间行军,不带烟火,不声不响,兵分三路,以两路暗驻东西门,则按兵不动,再用一路部队,在南城门前大举进攻,以迷惑敌人,化解东西两厢敌人麻痹轻敌,消极备战。正当清军调兵遣将时,东西门万炮齐鸣。这一招十分灵验,很快攻破东、西两城门,然后三路大军向清军发起猛烈进攻,击毙清军1000余人,太平军终于攻破了铁打的桐城县城。铁打桐城之说,源于明朝崇祯十年,又一支农民起义军张献忠,他率数万人马入桐城县境,强攻桐城三日未遂,只好将大军驻扎桐西数日,再起兵攻城,仍未攻下,两个月后拔营出境。后来起义军又重入桐,第三次攻城,采取搭人梯偷袭进城,仍未果,且部队伤亡极大。张献忠恼怒,宣称:必破桐!第四次攻城,又以失败而告终。最后一次采取又是筑高台,又是挖隧道,战斗持续五昼夜,守军炮火密集,剑如飞蝗,张献忠再度受挫,只好放弃攻城,抱撼西去,自此,遂有了铁打桐城之誉。然而两百多年后太平军陈玉成却轻而易举拿下了这座铁打之城,不能不让人感到惊奇,还是一首歌谣唱出了它的真谛:“太平军,计谋高,望火墩上探情报。观火察敌方法妙,智取城池吹角号……”据传,望火墩在后来的安庆保卫战中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咸丰十年初,清军与湘军步步为营,围攻安庆,战斗打得十分惨烈,血雨腥风,驻守桐城的太平军,通过望火墩观察,发现战情不妙,曾先后五次发兵增援,挂车河流域是增援与反增援的急战中心。由于清军拼死阻击,五次增援均告失败,安庆虽陷落,然而望火墩在观察敌情,传递情报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抗日战争年代,望火墩也曾为我党大别山地区东部游击队和地方军民,刺探日军的军事行动,以及我方军民在扫荡与反扫荡中组织抗击,打击日军也曾取得辉煌战果。解放后,它成为桐城中部地质勘探坐标之一,延续了一百多年。本世纪初随着桐金公路的开建和拓宽,望火墩被铲除,但望火墩所发生的故事和传说,仍流传于民间,闻名遐尔。
03
草原到处嵌神奇
太平军自1853年10月占领桐城,1863年清军大举进攻桐城,太平军寡不敌众,弃城突围,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在桐城这块大地上,奋战了十年,就此拉上帷幕。十年间,火龙岗与草原一直是他们练兵与饲养战马之营地,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与传说,除草原和望火墩外,还流传有马坟、碑、歇马岭,寨脚等胜迹,后来这些胜迹又成了当地的地名,风传数百年!马坟及碑座落于草原村草原村民组,顾名思义,即马死后的葬马之地,建坟立碑。然而这是谁的马,又为何要为马建坟立碑,这里有一个精彩的故事传说。话说英王陈玉成年轻得志,他十四岁参军,18岁领兵督战,屡立战功,20岁时被天朝封为英王,在战场上,他手持大刀,骑棕色战马,听命天王,从安庆北伐时他领兵攻破铁打之桐城之后,又西征长江流域,他三洗湖北,九下江南,而棕色战马,始终与他日夜相伴,跟随主人在战场奔腾咆哮,一路厮杀,永往直前!不幸的是,在安庆保卫战中,它身负重伤,却仍忍辱负重,坚持回到草原营地,由于伤势过重,不见好转,临终前与主人相见,两眼垂垂而泪,英王见之,也泪于泉涌,即令下嘱,战马死后,厚葬立碑,以纪念它在东征西战中而立下的赫赫战功。一个多世纪已经过去了,现在马坟还在,碑已被黄土埋没,草原村凡七十多岁的老人,大都见到过墓碑上的马字,碑是青色的;高一米,宽0.4米,一半埋在地下,由于年深日久,风雨沧桑,碑的上端有残损。后来,也有不知道此坟的来历者,误传为“神”坟,每年的清明和春节,仍还有人在坟前焚香插标祭悼。歇马岭谓之圉马场,是古代战争、战马回营,歇息饲养的地方。草原村也有一个歇马岭,它是太平军在安庆保卫战时的圉马点。坐落于草原村民组东约一华里,桐金公路东侧,与火墩、盛屋、盛新屋庇连,约有三、四亩地面积,周围都是草山,绵延数华里,这里草肥甘美,马之良饡,圉马良场。歇马岭又称小殁岭,由于地处两村三组的边缘区域,荒丘草芥,阴孤凄寂,周围数里凡是夭折的婴儿都埋葬在此,故又称小殁岭。寨脚传说在很久以前,曾有绿林好汉准备在这里聚众扎寨,打家劫舍,劫富济贫,后来考察,因地理条件不适,只筑了一个寨脚,便移他处,寨脚这个地名便由此而来。寨脚坐落在草原村西南边陲,周围地势平坦,西临小河,东连丘坡,南与天林庄隔河相望,离草原中心区四华里,北与望火墩毗连,它们互为犄角,传说这里是太平军司部以上官员办公的驻扎营地,英王陈玉成常来这里研讨军情,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作战计划,凡太平军在桐城地区打了一个又一个大胜仗的作战方案,都是在这里出炉的,如此说来,寨脚也可称作神奇之地。支子河,又称支子沟,位于草原村西部边缘,以河为界,河西为金鹿村。此河源头生发于龙眠山南麓乌石岗以东,经蔡店,白马,入草原,金鹿两村境内,南下天林钱塘等村入嬉子湖,全程三十多华里,据传这条河系太平军英王陈玉成为发展农业,大兴水利,指挥官兵劈开的一条人工河。传说太平军占领桐城十年间,草原与火龙岗地区一直是他们顿兵驻守的大后方。火龙岗以西被一往际的丘陵,山地,圩滩,沼泽地等所覆盖,因年年兵荒马乱,加之水利环境不好,原住居在这里的人群,背井离乡逃到外地谋生,故这里人烟稀少,一片荒凉。陈玉成在这里顿兵后,实行一系列优抚厚民政策,奖励农民开荒种粮,凡新开的荒地,免征粮草,熟地减租减息,对不易垦荒地带,统由部队开发。同时组织官兵,动员黎民百姓,军民联手,大兴水利,劈沟开河,将龙眠山南麓乌石岗以东地区雨后散流的山水,潜水引进到新开的河里,引进到草原以及火龙岗周边地区,然后在沿河两岸兴办蓄水工程,挖塘作坝,建闸修埠,架桥筑墟,故这条河曾流传有十闸七墙十三桥之说。支子河开通后,这里水利得到彻底改变,连续几年沿河两岸以及火龙岗周边地区农业都获得空前大丰收,昔日那些背井离乡逃荒外地的人群,又都陆续回到故里,使这块荒无人烟的地方焕发了生机。他们在这里安居乐业,辛勤劳作,生息繁衍,代代相继。太平天国运动距今已一百七十多年了,英王陈玉成和他的将士们在这里的那些撼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举均已成过往云烟,然而这条支子河乃直跨南北,纵横东西,日夜流淌在桐城至金神的地面上,数百年来为两岸的庄稼雨时排涝,旱时浇灌造福于民起到双重作用。
04
龟山与邱龟山
邱龟山原名郭家山,坐落于草原村境内。地处草原村正南边陲,它紧依火龙岗的余脉,蜿蜒曲折,经梅山、李山,徐山南下至此,形成一片岗脊坡地和绵延起伏的山丘。虽然这里没有什么值得人们观赏的奇峰异草,但它却有着广为流传的典故,尽管仙踪难觅,然这里的村民百姓对邱龟山的依恋之情,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为邱龟山根植了鲜活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神韵,编织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增添了邱龟山的厚重历史。在诸多的故事中,有两则是叙述邱龟山的由来:一则是话说很久以前,这里生长着一只庞大的乌龟,经常夜间出没偷吃庄稼人种的麦苗,后来庄上几位农夫在夜间聚众出门,他们提火把,握铁锹来到麦地,见乌龟正在摇头晃脑吃他们种的麦苗,十分恼怒,纷纷举起铁锹,砸向乌龟,斩断了乌龟的头,乌龟死了,变成龟石,被人们掩埋山中,后来人们将郭家山改名为龟山。此传说也基本符合逻辑,但后来为什么又改称邱龟山呢?这里埋藏着一个什么样的神奇故事呢?于是就有了第二种说法:清朝中叶,当地有一姓郭的女子,她单根独苗,年方十八,皮肤白静,貌美如花,经媒人介绍,嫁给十里之外的邱家庄邱员外为妻。员外虽说年龄大了点,但他在外从官多年,家财万贯,住高楼大厦,食山珍海味,且对新婚妻子关爱有加,故姓郭的女子对丈夫也十分尊重体贴,一家人和和气气,日子过得很顺心。后来不幸的事情发生了,邱家庄在一天晚上突遭遇土匪抢劫,土匪人多势众,炮火连天,一场嘶杀下来,邱家庄死了十几口人,邱员外也死在土匪的棍棒之中。面对惨状,年轻的邱郭氏嚎啕大哭,悲痛万分。邱家庄地处圩区,无丘陵山地,在何处埋葬邱员外和这些冤魂孤鬼呢?悲痛之中她沉着冷静,突然想起已故的父母亲留下的郭家山那片山地,于是他把健在的众家丁组织起来,人人穿红袍,个个持大刀,乘着月夜静悄悄地将棺木抬回娘家的那片山地,将邱员外和众死者安葬了。棺木安葬七天后,坟头上就长满了茂密的青草和树苗,这一迹象表明坟墓的下葬之地,是活龙口。无独有偶,后来一位风水先生路过此地,经他的勘察考证,就更加神奇,说此处是一桌山龟地,且龟大无比,龟壳厚重,四肢粗壮,紧贴大地,且邱员外的坟就葬在龟壳上,邱家虽遭劫难但将迎来吉星高照,招财纳福,代代出人头地……此消息传开后,居住当地的汪家也是一门大户,且汪家山与郭家山毗连,汪家欲把此山据为己有,便说郭家嫁出的姑娘泼出去的水,有什么理由将邱家的尸骨葬到此山来,故扬言命邱家将尸骨移走,后来汪家一长辈去世,便不声不响将长辈的棺木葬在了邱家的坟上边。邱家发现此情后,认为汪家恶意要破坏邱家坟脉的风水,便找汪家理论,要汪家将棺木移至他处,双方出言不逊,大打出手,无奈诉讼于县衙,知县汪某为汪家本族,便将下葬棺木之地判给了汪家,理由是:郭家这片山地,一没有地契,二没有合法过户给郭邱氏。郭邱氏不服,上诉知府,并一并拿出当年父母有关山地委托女儿代管的托管书一份,以及太祖母郭世祖先遗留下来的地契一份,且上面写着郭家山以小桥为界,汪家人反驳:该山地有两座小桥,而地契没有注明,知府一语千斤:此山名为郭家山,就是郭家的,与桥无关!汪家不服,他以家族人多势众,联名告起御状来。御史接过郭、汪两家案宗,也倾向知府的判决。汪家即挟持地保出堂作证,甚至人为移动石桥位置,以此证明坟冢处归汪家所有。御使左右为难,只得将此案禀告皇上,皇上大怒“此等小事,惊动朝庭,有据可依,然宦官无能,郭家有托管书与地契,此山应归郭家的女儿所有,任何人不得侵犯,双方故人已眠地下,让他们入土为安!只许棺上加棺,不准移棺再葬!双方不准再打官司,亲朋邻里,应以和好为重!”皇上的宣判,百姓们一片赞扬,说“皇上宣判好,金龟套黄裱,逝者眠地下,生者应和好!”后来,地方官员找艺人用石头凿了一只石龟,安放此地,作为纪念。龟身长140厘米,龟背宽68厘米,龟背上有一个长方形的槽子,槽子里竖着一根高80厘米的柱子,柱子上套着一块刻有碑文的石碑。从此这座原名郭家山就被人们改称为邱龟山。
05
编后语在上级文化部门要求各地组织力量,搜集民间文学资料,刻不容缓地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使存于人们口头上的文学财富,不至于泯灭和失传,《草原村传说》的搜集和整理便被镇、村提上重要日程。在搜集有关资料中,得到原桐城市中行行长陈金山先生(祖籍草原村人)提供有关草原村的由来,以及望火墩,马坟碑等地名典故;金神镇老年大学校长徐尚质先生提供邱龟山的故事与传说,进一步丰富了《草原村传说》的内容。在撰写的过程中,为不使史料平实堆砌,又不让文风空疏浮华,故力求达到既有民间性、史料性;又有故事性、可读性;但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故与当初设想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甚至可能还有遗漏与错误之处,敬请草原村广大干群和各方有识之士多多批评!多多指教!? 精华推荐 ?
【百人写桐城】闲话鹿城
寻找心灵的故乡金家小店
古镇天林庄散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