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永康肉麦饼

千 万 里 |我 依然记得你
不管身处世界的任何角落,故乡的永康肉麦饼,总是让在外的游子特别的思念,能够尝上一尝,就算是驱车百里,也要去品尝一下。永康肉卖饼是永康一大特色小吃,风味极佳。相信所有的永康同胞都爱极这个,永康,就是浙江金华永康,哈哈。肉麦饼,大街小巷都有摊点,雪菜肉或者干菜肉,吃来吃去……永康肉麦饼就是永康人及在外的游子挥之不去的舌尖上的美味乡愁。

家乡的永康肉麦饼
文/王志广

挂着围裙的妇女,熟练麻利的在已经加水揉好的面团中揪下一小撮一小撮。不一会,一团大的面团就被瓦解开来,一个个如月牙状的小面团安静的排着小队列在一层薄薄的面粉上。顺手拿起一小撮面团轻拍在案板上,用小面杖推平推圆,已切成的肉丁伴上少许咸菜或梅干菜的饼馅放在面心,这时就需要用一种巧劲收拾起平躺着的面皮,无论从哪一个点开始,一点点揪起面皮向中心靠拢,空气和肉馅就包裏在饼皮之中,一个带有褶皱的永康肉饼就在你的不注意间初具雏形了。

在烧好炭火的平底铁锅上刷一层油,当油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略有小烟时,饼就平躺着进锅了。这是一种技术活,平底锅不用加盖,饼的好差在进锅时间不长后就会见分晓,众目睽睽下对饼的质量一目了然。沾锅、破皮、漏气、馅生馅熟无不在饼的成熟过程中表露无遗,这也向吃者昭告着制作者的心灵手巧。饼皮外观金黄不焦,膨胀的空气把饼撑得鼓鼓的,饼师在锅中可以随便翻转移动七分熟后的肉饼,让围在锅前的看客有一种吞咽口水的馋酸相。如果这种功力并不是偶然为之,那么制作者即使称不上冰雪聪明,也算得上是慧心巧思了。

永康肉饼一般不登大雅之堂,门店也不会有惹眼的招牌,只在永康城中的大街小巷四处游荡。就象一株古老樟树的根,被深埋土地但根系照样四通八达。有朋到来,只要你不是非得讲究那一点面子,就可随便找个饼店端端一座,你就会听到一碗馄饨一个饼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馄饨与饼,这是一对天生的绝配。

你可千万不要张口便来,饼的温度直接考量着饼师技艺精湛的深度,也决定着你第二次对饼喜欢的程度。你要先学会悠悠的拨去馄饨上面青绿的那几朵葱花,慢慢舀上二小勺馄饨的汤润润喉。吃饼之前你也要象清早天安门升旗一样有仪式,严肃亦庄重,若不如此当心火烫的肉饼在你嬉皮笑脸中滑落你掌心。仪式完后你才能试着张嘴咬下,却也要缓慢而沉稳,否则破饼后的热气会灼伤你的皓齿和朱唇。一定记住了,你可要小心翼翼,香气扑鼻热浪袭人的同时油汁随时会冒出来。手拿着饼开吃时你尽可以弯腰屈背并且张开你的双腿,在这里没人会笑话你的不雅,只会憨笑你因为油汁烫手,划过指尖令你手忙心慌时把油汁滴落在裤腿上。没有人会天真的怜悯你的衣物,想说的只是可惜你把上好的汤汁浪费了,可惜得好比吃着螃蟹的同时剔除了蟹黄。

游子远行,包子,肉馍,馕,包括洋味的汉堡,总是没有家乡的饼来得随心随欲称心如意。这是一种情结,从小就开始习惯了的味道,只要一到时点,或者触景生情,家乡肉饼的模样就会三番五次的翻转开来,甚至一直回味到小时街边饼摊上,那个风雨无阻背已微驼身材瘦小烙了一辈子永康肉饼的老人。

【 作者简介】 王志广,男,1973年,永康古山镇人,业余喜爱文学。

后记:
  相传黄帝在永康城南石城山铸鼎之时,曾用麦粉裹碎肉在青铜板上烤饼果腹,之后这种做饼的方式就在永康流传。就连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永康唯一的状元陈亮对永康的麦饼也一直心心念念,后人为借他的鸿运,也把麦饼称作“状元饼”。
  永康人爱吃麦饼,不是没有原因的。
  早年的永康,地少人稠,才成为“百工之乡”,补缸、钉碗、制陶、修锁……要养家糊口的男人,都走上了出门赚钱的路子,挑担串户,浪迹天涯。男人远行之时,家中的妻子必定早早起床,赶制几摞麦饼。那年月,麦饼多用干菜做馅,既是妻子给男人外出的“盘缠”,也给了他对家的念想。作为家乡永康的一种传统特色小吃。永康农家在丰收喜庆季节向有制作肉麦饼作为佐餐的传统。“永康肉麦饼”厚实而粗糙,虽然相貌不佳。但大家常说:“人不可相貌”,它与平时小吃店常见的面饼还是有区别的,馅更厚实,皮更有韧劲,一咬,就能觉出差别来:永康肉饼内的鲜汁顺口流出,干菜肉香扑鼻而来。永康肉麦饼以制作简便,配料讲究,做工考究,价廉物美,别具风味而闻名。因价廉物美,经济实惠甚得人们所喜爱,凡是到过永康的人,总不免要品尝几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