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翟占杰:看了那么多朋友

看到了那么多朋友
翟占杰
老师
喝醉了
坐在我身边
眯缝着往日有神的眼睛
像个孩子似地对我说着
他的诗他的心他的文
我的诗我的心我的文
敞开了心扉
和我谈论着
佛和人生
而我却像个贼
趁机潜入了他的心灵
四下里窥探
才发现
那里除了美酒和玫瑰
唯有率真
大河坝是我熟的不能再熟的地方,因为妻的娘家就在那。而我,故且就算是半个大河坝人吧。那里的街道就在河堤上,弯曲着一直延伸到山边,山边是好大一片整齐的富含中国原素的民居群,那里是近年来因为引汉济渭工程而搬迁的村民们的新居。那些房子白白地,很是素净,它们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排列着,在秋日的暖阳下,懒懒地半躺在山坡上晒太阳,别说住在里面,就光是看着就让人感到惬意。民居群靠村道的一边,有一个汉白玉的牌坊,很高大,气度不凡,和小区的房子风格互为影衬,颇有趣味。跨过村道,西汉高速公路顺着山谷滑过,到佛坪的引线公路在被称为“城山梁”的山包前如巨蟒般盘卧着。在山的另一边,另一条盘山路婉延而行,顺路前行,便到达城山梁的山顶。山顶地势开阔,建有一处宾馆,建筑群依然汉风十足,显得分外古朴凝重。宾馆旁边是是引汉济渭工程指挥部。11月5日,我有幸参加了在这举办的“发掘人文历史资源,书写大河坝故事有奖征文颁奖暨采风活动起动仪式”。同行的宋小明老师获得了一等奖,很是高兴,我帮他装好获奖证书,还跟他开玩笑说算是顺便沾沾他的喜气!参加完仪式,我们在大河坝镇政府餐厅吃过午饭,主办方镇政府工作人员便安排我们随着大河坝籍作家白忠德去他的老屋进行采风活动。
沿移民区边上的村道进山,婉延而行,走过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水库和一片人家,车子停了下来,开始步行上山。走到半山腰,便看见几间土墙房在那边的山梁上,青黑的瓦片在红叶黄叶的影衬下,到是别有风趣。埋头急走几步,一会儿功夫,居然就快爬上了山顶,刚才看到的房子早走过了好远。原来带路向导是为了让我们看到更好的景色,故意绕到了山顶。站在山顶,看一条又条山岭呈东西向有序排列着,阳光下,显得那么温顺。风从远处吹过来,在余家沟的上空掠过,抚弄着沟里高高矮矮的树木,就像在湖面上荡起的层层涟漪。我想,也许,白教授的《风过余家沟》便是在这里获的了灵感吧。汗水还没干,大家就又急急的往下走,都想看看作家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走过满是枯叶的小径,就仿佛踩在丝绒毯上,让我感到很是舒服。四下里全是栎树,倔犟地举着一片片没落尽的黄叶,像极了村里那些刚强的老汉们。树下很素净,说是素净一点儿也不过份,你想想:地上除了那厚实的黄叶毯,没有一根杂木或着草,毯和树都是差不多的色调,日光再在上面那么稀稀落落的这么一照,印上些浅浅的影子,可不就是素净了么?出了林子,转个弯就是白忠德的老屋,他的姐姐也就是我妻子的大嫂早在院场里忙活着,为客人们准备着茶水。一见我,便热情招呼我坐下休息。我和她刚刚说了没几句,大批走在后面的客人到了,她就又风风火火地忙去了。坐在屋前(因为民风纯朴,我们这里的山民都不建院墙),看着房前屋后的大树,鸡犬院场边怡然自得地游荡,白教授的老父亲在院里晒着太阳。我猛然明白过来:这不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嘛!和老人打了招呼,老人很健谈,和我们说了好些余家沟的轶闻趣事,还饶有兴趣地讲述着流传于大河坝的民间故事,看着他眉飞色舞的表情,这些故事在他心里扎根一定很久了。也许,他的父亲或是爷爷也是这般将这些故事讲给他听的。他老了,便把故事讲给我们听,等我们老了的时候,我们又会讲给我们的孩子。民俗文化便这样在这一代又一代的讲述中传承。在老人讲故事的时候,大嫂端来一盆蒸熟的红薯分给大伙,红薯很甜,很香,那香味和着老人那些悠远的神奇传说留在我们心里。天黑了,我们在大河坝镇政府的盛情邀请下,去沙坪村品尝了那里的农家菜。菜肴制作的很考究,品种也很丰富,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佛坪特色。觥筹交错,起坐暄哗,宾主相谈甚欢,笑声不绝。夜深了,风儿也有些凉了,我们和主人依依相别,在夜色里离开了美丽的大河坝。
翟占杰,男,七零后,现居住佛坪袁家庄黄家湾村,养鸡为业,爱诗,爱花,用心生活,用爱去感受这个世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