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跑步怎么可以这么火?!|遇言·不止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请关注微信号“贺妮子”ihenizi)
一年多以前我写这篇文章时,是无感的,那时我还没有爱上跑步。当时虽然此文被很多大V和公众号转了,自己也观摩了比较多的跑步比赛,但自己也并没有感同身受。那个时候,我真的没有什么感觉,只是觉得,哇噻,跑步这个事情距离我好远啊!
而现在自己变得瘦且精神,仅仅3个月内就减掉了8斤。且意志力也有长进,自己也影响到周围更多的朋友——这多少跟这种辛苦的运动是息息相关的。
并且,最近我也参加了两个半程马拉松的比赛,成绩也还不错。这都是以前自己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跑完至少21公里,怎么可能?!可是,亲手打破自己局限性的感觉,真的很好啊!
我的想法转变根本原因是在于,我还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无论是从内心还是外形。我还想做一些自己没有尝试过的事情,当然,也跟过去的日子其实蛮波折有关联,后来我也发现,在面对危机时,态度积极的人抵御风险和危机的能力有可能是变强而非相反。——这也是我要在这里分享给大家的初心。
跑步热其实不止有表象热潮,还有其背后的经济与社会心理原因,就像你走在大街上,发现今年女生的裙子流行款是长裙还是短裙,其实这背后也折射了经济与社会原因,大概类似。所以我个人也觉得,这个现象是蛮有趣的研究和分享。
(说明一下,本文原载于《21世纪经济报道》,原标题为《跑步为什么这么火》,链接为——http://m.21jingji.com/article/20140930/baaa14c38aa668c9844b0731a1e87aec.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今年上海马拉松的名太难报上了。为什么就跑个步,名还这么难报?”2014年9月29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镇长跑队队长赵保祥感叹。
赵保祥找了一位朋友,在其公司里用了10台电脑,为60个长跑队队员报名,“但最后,总共只有7个人报进去了。”在跑了11次马拉松赛事的赵保祥印象中,这是三林镇长跑队第一次碰到报名报不上的情况。在2013年,报名就没这么难,去年这支长跑队参加上海马拉松的人数是80人,并且全都报上了名。
9月15日,上海国际马拉松全程、半程的18000个名额同时在上海国际马拉松官网和微信两个渠道报名,官网一个小时的访问量就高达近70万人次,这种一票难求的局面,被誉为,“上马比拍车牌还火”。
马拉松赛事的参赛人数增长得有点惊人。1981年第一届北京马拉松,仅有80人参赛;到了2009年,接近3万人参赛。而在2005年第一届厦门马拉松,参赛人数是2130人;2013年,参赛人数是7.3万多人。
“现在的跑步项目太火了,跑步就是一种流行文化。在5年前,有一个马拉松比赛开放报名,你需要赠送运动装、跑步鞋等礼品、到大专院校去宣传等等方式来吸引人们来报名;而现在,如果有人报不到名,还会想方设法为了一个参赛名额千方百计来找你报上名。” 四季跑项目总策划、智美集团战略规划部总经理曾鹏宇透露。
人们为什么突然这么爱跑步?
最近一两年跑步变火
在2014年1月2日,在厦门马拉松比赛中,当河南籍的27岁女孩李雪跑完了人生中第7个全程马拉松时,她窈窕的身影被拍下,公之于网络,人们称呼她为“最美马拉松女孩”。据官方文件记载,在那场2014年中国的首场马拉松中,有超过7.7万人参加。
跑龄4年的李雪是个上班族,周末在杭州会组织一些公益性的马拉松训练营,两个月为一个周期,她通常隔天跑一次10公里,常在周末跑上20公里至25公里。“大家在跑步的时候,如果有什么疑问,可以问我。当然,他们如果愿意,也可以周末跟着我一起跑上两个月。”
在跑者李雪的印象中,马拉松等跑步运动“在最近一两年突然变火”。并且,无论是从竞技类的马拉松比赛还是强调以参与为主的趣味跑,全都热门。
最近一次上海就举行了这样的趣味跑。9月14日上午10点,上海西岸音乐公园。此前一天,连绵的雨水终于停歇,2014上海四季跑准时开跑,现场数千位跑友身着统一的白色T恤,人头攒动,人群形成的长条形的方队沿着氤氲的黄浦江,逐渐向终点靠拢。
四季跑是由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与国内知名赛事运营商智美集团打造的趣味路跑活动,而后者目前运营了国内一半以上的城市马拉松。报名的结果比主办方想象的要火得多,8月21日,四季跑开放报名。“这仅仅用了5天时间,数千个公众名额全部报满。”曾鹏宇说。
以他掌握的参加四季跑的年龄比例统计,以从20岁到29岁的最多,占参与人群的37%;从30岁到39岁的为其次,超过参与人群的20%。
“这是一次针对年轻群体的路跑项目。”快乐,是主办方提出的口号。“我们希望它是‘跑道上的游乐场’。”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的数据,2011年中国境内举办了22场马拉松赛事,2012年增加到33场,这被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杜兆才誉为中国马拉松的“丰收之年”,并且,这一年的马拉松赛事中。“企业赞助分量在加大。企业赞助由原来的30%份额提高到了现在的超过50%,赛事的运营费用基本都是来自企业赞助,这是一个特别的亮点。”他表示。
而2013年年底在海南省召开的中国马拉松年会上,杜兆才称,2013年中国境内共举办39场中国田径协会认可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比2012年增加了6场,参赛人数超过75万人次,参与全程及半程马拉松项目总人次将近20万人,2014年还计划增加7场马拉松赛事。
在2014年年初展望中国田径工作时,杜兆才也称,“除了竞技体育之外,田径还承担着全民健身的功能和使命。”对于那些举办了马拉松赛事的各个城市而言,宣传不断刷新的参赛人数,无疑成为一个有亮点的城市名片。
被跑步改变的人生
人们跑步的理由各有不同,强身健体、减肥、纪念爱情的到来或离去……名人们也在书籍或各种社交媒体、视频中介绍他们的跑者体验。一些文艺青年们则会主动提及村上春树的跑步体验。在1982年的秋天,这位日本作家开始跑步,彼时他33岁,无论到哪儿,身边总少不了一双运动鞋。
在村上春树看来,跑步的几个好处包括,“首先是不需要伙伴或对手,也不需要特别的器具和装备,更不必特地赶赴某个特别的场所。只要有一双适合跑步的鞋,有一条马马虎虎的路,就可以在兴之所至时爱跑多久就跑多久。”
一些虔诚的慢跑者,也因为跑步,人生规划在发生变化。李雪就是其中之一,半年之前,她还在杭州一家公关公司工作,而现在,这位身材苗条、长发大眼的姑娘是智美集团路跑事业部策划经理。
李雪跑龄4年,最初只是因为她在办公室坐的时间太久,需要活动活动筋骨。两年前的一天晚上,还在北京上班的她在玉渊潭公园里跑步,那天她状态不错,跑了蛮久,后来看了看同事那里借来的仪器测的数据,她发现自己居然跑了25公里,她后来决定报名参加2012年10月的杭州马拉松,那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马拉松。“跑了马拉松的人就跟集邮的人一样,一旦跑了,就再也停不下来。”
以此为起点,李雪报名参加了20多场全国各地的马拉松比赛,经常是订好周五晚上的机票、酒店,周末跑个比赛,周天再返回杭州。最初3年拖着行李箱奔向机场的她,不着痕迹地完成从上班族到马拉松跑者的变身。
早在2012年,在杭州工作的她已成为某知名运动品牌的签约跑者。“目前很多运动品牌的签约跑者其实都是普通人,他们做着各种各样的工作,他们的年龄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相较于明星,当下一些知名运动品牌更期望寻找一些普通跑者作为他们的签约跑者,平凡人缔造奇迹通常会有更大的说服力。
而赵保祥是从2004年开始路跑的。那时他52岁,不仅有脂肪肝,还常常发烧、感冒。从这一年开始,每天的清晨5多点,除了礼拜天以外,他通常每天都会出门跑上1个多小时,包括在上海寒冷的冬季,一段路程下来,他挥汗如雨,将长袖T恤脱下,仅着短袖,扎在腰间。现在,跑龄十年的他说,“三高”等情形都已经没有了,“精力充沛”。
三林镇长跑队员通常会在每个周六的清晨5点多就集合,先是花十多分钟的时间一起做一个预热操,接下来开始至少10公里以上的路跑。而每月一次15公里以上的长路跑,对这支年龄并不算年轻(队员年纪最大76岁,最小46岁)的长跑队,几乎是雷打不动的。
婚纱设计师李非在一个月之前加入了北京的“XiangRunning夜跑团”。这是一档名为《职来职往》的电视节目的主持人李响与一些爱好跑步的节目嘉宾自发组成的一个路跑团,队员们为此不久前自行采购和统一成了以黑色为基调的某品牌的新队服。“以前一个人跑5公里都累得要死,现在我们组团跑,轻轻松松就能跑8公里到12公里。”
李非跑了3年多的步,此前大多是在健身房跑,从去年,她才开始路跑,在她看来,一个人跑步总是显得有些单调,但跟在健身房跑相比,路跑带来的变化是明显的,“开始路跑以后,我的小腿上的肌肉群都不一样了,你看,我小腿上现在都有肌肉了。”她捏了捏她的小腿。
是孤独修行还是秀?
跑步热的背后还有其社会心理原因。2009年,克里斯托弗·麦克杜格尔(Christopher McGougall)写的《天生就会跑》(Bornto Run)成为畅销书籍。
此书描述了墨西哥北部一个神奇的族类塔拉乌马拉(Tara humara),他们很少见人,却是世人所知的跑步世外高人。
作者回顾历史认为美国的长距离耐力跑运动经历过三次大起大落:第一次是在大萧条时代,200多个跑步者每天跑40英里,跨越了美国本土全境,同时掀起了一股浪潮;此后渐渐平息,在70年代初卷土重来,当时的美国人刚刚经历过“越战”、“冷战”、种族暴乱、一名总统犯罪和三名领袖遇刺的打击;第三次则是在“9·11”过后一年,越野跑忽然成了全美发展势头最猛的户外运动项目。
“这三次起落或许并非偶然,也许是因为人类心理存在着某种开关机制,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就会激活最原始的求生本能。在缓解压力和营造快感方面,跑步甚至比性更有作为。人类天生就具有奔跑的欲望,需要做的只是将它释放出来。”克里斯托弗·麦克杜格尔在其书中说。
而在网络世界中,李雪已成为微博粉丝超过10万人的大V,当然不乏争议,有人说她在“炒作”、是“花架子”。“我从来不是严肃跑者,我只是一个爱好跑步的普通女孩,我更关注的是自己跑步的感受,而不是最后的成绩和数据。”李雪说,她的目标是参加100场马拉松,“这可能需要十年时间”。
就连出差时,她的行李箱里,也会放一双跑步鞋。在李雪看来,跑步实际上是“一个人的修行”,不必呼朋唤友,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她常常习惯换上跑鞋,在夜晚城市空旷的街道跑动起来,“把那些负能量统统甩掉”。2014年9月24日晚上,测试过杭州马拉松赛道的她这么说。
如李非一样的夜跑族则通过跑步感受城市卸去喧嚣后,较为安静的另一面。现在她一般是晚上10点到11点左右路跑。她尤其喜欢和夜跑族相约跑步,有时候两三个人,有时候十几个人,他们会跑10公里到15公里不等,跑步过程的集体照会上传到微信朋友圈,引发一片点赞。
“跑步会让人变得更好,我也是在跟跑步一起成长的。而且每次跑完了以后,我觉得他们每个人都像身上在发着光。”李非侧头想了想,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