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学堂招聘语文教学助理的广告发出之后,朋友们纷纷转载,很快就有多人前来联系了。近日开始启动考录程序,现将应聘者贾先生的第一项——“文本解读”公之于众,欢迎大家参与评论。
辛弃疾与贾平凹笔下的两块大石头
贾仁江
归朝欢 题晋臣敷文积翠岩
辛弃疾
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
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结亭三四五,曾相暖热携歌舞。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
丑石(作者贾平凹 原文略)
比较与赏析:
一、两块石头的同与异
在辛弃疾与贾平凹的笔下,各有一块石头。这两块石头,若加以比较,会有点意思。
先说相似之处。
这两块石头,都是天上的石头。辛弃疾笔下的石头是女娲用来补天的。贾平凹笔下的石头,是一陨石,曾经在天上发过光。
这两块石头,从天上流落人间,在人间一开始都郁郁不得志。辛弃疾笔下的“积翠岩”,生活在野烟荒草路。而贾平凹笔下的“丑石”,生活在“我家门前”,偏僻的村子里。
这两个石头,在世俗人的眼里,没有什么用处。积翠岩不过是可以给牛羊磨磨角,给儿童敲敲火的。它“人生”几千年的光阴,差不多就是虚度了。贾平凹笔下的丑石,用世俗的眼光来看,也没有什么用,用它砌墙,太光滑,用它雕花,又太粗糙,用它捶布,又不平整。
这两块石头,却也都得到了知音的赏识,多多少少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以上是它们的共同点,再来看看它们的不同之处。
辛弃疾笔下的“积翠岩”,名字很美。通过这个名字,可以想象它的风度和外表。
贾平凹笔下的丑石,那完全是一疙瘩,原文说它是“丑到极处”。因为太丑了,丑到无可名状,所以连个名字都没有,只有一个诨名。当然,只有丑到极致的石头,才有资格叫这样的诨名。
辛弃疾笔下的“积翠岩”,让人想到的是寒士。他们人格高尚,富有才华,却被人有意无意地弃置一旁。
贾平凹笔下的“丑石”,让人想到性格狷介的才士。他们不肯迎合世俗需要,特立独行,为了坚持自己的价值取向,宁可被人误解,宁可忍受寂寞。
二、辛弃疾的《归朝欢》赏析
说到这里,有必要联系辛弃疾的身世,才可以更好地了解这首词表达的人生感慨。辛弃疾出生于山东,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他出生时,距离北宋灭亡、金人占领山东已经有十多年了。他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立志赶走金人,为国家收复失地。二十一岁的辛弃疾弃笔从戎,组织义军抗金。起义因叛徒出卖而失败,他得知消息,率领一支几十人的小队伍,冲进几万人的金兵大营中,活捉了叛徒,驰骋千里,来到南宋,将叛徒正法。
辛弃疾归顺南宋以后,本指望得到重用,可以率领大军,一酬夙愿。但是,他的理想破灭了。原因有两个,其一,朝廷并不信任从沦陷区归顺而来的人。辛弃疾正是属于这样的人,他因此无法掌握实权。其二,朝廷主和派抵制北伐。
辛弃疾也做过南宋封疆大吏,比如江西、福建安抚使,多次上疏,写过上万字的策论,建议北伐,但是他的建议得不到采纳。最终,在宋孝宗淳熙八年十二月,辛弃疾受弹劾革职,从此以后,在江西农村过了十多年的闲居生活。
这首《归朝欢 题晋臣敷文积翠岩》就是他赋闲以后写下的作品。晋臣,就是赵晋臣,又名赵不遇,是辛弃疾的朋友,官至敷文阁学士,此时也赋闲在家,与辛弃疾同病相怜,交往密切。
辛弃疾的这首词,托物言志,借积翠岩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我们知道,宋词是可以唱的,词牌是乐曲的名称。这首词的曲牌叫《归朝欢》,顾名思义,那是一首节奏欢快的宫廷雅乐。按常理来说,用欢快的音乐,来抒发苦闷的情怀,这是不太好掌握的。但是辛弃疾是写词的高手,他用生花妙笔,使得这首词在欢快明亮的节奏中,蕴含着深沉的忧思。
作者是如何用欢快笔触来抒发深沉忧思的呢?是如何将“欢”与“忧”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调和在一起的呢?
第一,作者用旁观者的视角来叙述积翠岩的“悲剧命运”,而不是像屈原写《离骚》那样,用“我”的视角来直抒胸臆。正是因为采用了旁观者的视角,所以在描述“积翠岩”的悲剧命运时,感情表达上,可以显得超脱一些。
第二,作者用“我笑”、“又笑”两个短语,串接了积翠岩的悲剧故事。这种叙述方法,冲淡了悲剧色彩,令读者感觉放松。
第三,作者在词的中间设置了一个问答,上阕问,下阕答。这一问一答,充满幽默感。我们看“先生”是这么问的: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从动作上看,“先生”在问的时候,充满了关切,问的又是“千古几风雨”这样的大问题。读者自然也会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指望积翠岩叙述一下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但是,石头的回答让人大失所望,也让人莞尔一笑。它只说自己“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这一问一答,构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产生了喜剧效果。读者在一笑之后,也感觉到了“积翠岩”怀才不遇的苦闷,知己难觅的寂寞和才能被埋没的屈辱。
第四,用人与石头交流欢庆,增强欢快的色彩,却也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在的深沉忧思。“先生”有感于积翠岩的灵秀,与朋友们携手而来,载歌载舞。但是这一宾主交欢的场景——曾相暖热携歌舞,也令人想起了辛弃疾的另一首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在这里,抒情主人公的人格形象,与积翠岩的形象,融合为一。人与石的交流欢庆,也就成了人与石的相互同情,相互安慰,相互怜惜。而岩石是没有感情的,也不可能真的具备人格,这一人与岩石的交流互动场景,其实也就是作者的自伤自悼。在这里,形式上欢快的表达,与内心深处的深沉忧思交融为一,相得益彰,让人看到了作者含着眼泪的狂笑。
第五,用一语双关的方式收尾,既表达了乐观的祝福,也收到了笑果,冲淡了悲剧感受。赵晋臣又名不遇,和辛弃疾一样被罢官免职,闲居在家,同属寒士。作者说:“不遇有时遇。”一来是祝福赵不遇有重新获用的一天,二来也是宽慰自己。这一调皮的收尾,为全词增添了几许欢快的色调。
三、贾平凹的《丑石》赏析
贾平凹的《丑石》是当代散文中的名篇,发表于1981年。这篇散文的主人公是一块石头,它极丑,不但丑,而且冥顽不化,没有任何用处。它顽固地占据着门前的一角,碍手碍脚碍地面,人们要搬它,搬不走,要改造它,又改造不了。因为它有种种的缺陷,让人觉得它没有任何用处。于是,它成了人们唾骂的对象。
直到有一天,天文学家来了,发现它是一块陨石。
“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
作者借天文学家之口,说它是“以丑为美。”又说它是“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小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丑石的“丑”,并非只是长得丑而已,长得丑,或许只是次要的。真正让人觉得它“丑”的,不是外观,而是这块石头没有任何用处。与其说它是一块“丑石”,不如说它是一块“无用之石”。丑,就是没有用,美,就是有用。若这块石头有某种用处,那么,人们就不会觉得它丑了。
作者说这块丑石,以丑为美,我们应该理解为,它是以无用为用,不堪小用而可以大用,以大用为美而不屑于小用。为了终有一天的大用,而不肯把自己改造为可以小用的器物。
作者最后点题说:“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作者在这里向人们揭示了一种人生的智慧:人,应该去坚守自己的价值,坚守自己的准则和道义。不要为了迎合世俗的小小需要,刻意去改变自己。坚持自己,是为了对社会有更大的益处。当自己的坚持与别人的要求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应该要“不屈于误解”,能“寂寞的生存”。只有这样,才可以完成自己,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其实,贾平凹为人们揭示的这一道理,既是为人的智慧,也是为文的智慧。
他在1990年的《抱散集》出版序言里面,有这一段话,值得我们回味:
散文发展到了今天,又是一个三十八岁的老大不小的人,在国人普遍恶感了的那些或贴假胸毛充汉子,或白肥甜腻作媚态,或花拳绣腿或迂腐酸臭或作成年人天真的文风,我怎么办呢?我的散文的格局不能拓宽了吗?多少世事的沧桑、人生的觉悟哪里去了,还只是柔柔弱弱的花草水月、鸡肠小肚的恩怨是非吗?
我不止一次地警告我了:再这样下去,大丈夫不为散文矣!
面对着这本选集,独坐了一个上午,又独坐了一个下午,深深地悲哀着,只想起前人论说伯牙的一句话了:
学琴三年,
精神寂寞。
贾平凹在这里告诉读者他写作的态度,他宁愿去当作家中的“丑石”,不会为了世俗人的要求,去“贴假胸毛充汉子”,去“作媚态”,去搞“花拳绣腿”,去作“成年人天真的文风”,而是去书写“世事的沧桑”,“人生的觉悟”。为了实现自己的写作目的,宁愿如古代音乐家伯牙那样“学琴三年,精神寂寞。”
这种坚持,这种执着,不正如丑石那样“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吗?
四、结语
无论是辛弃疾笔下的积翠岩,还是贾平凹笔下的丑石,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虽然生活在寂寞中,不被人理解,甚至被人误解和伤害,但是,它们都保持着自己的本色,坚持着自己的价值取向。经过一段时间的煎熬之后,它们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知音,终于展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贾平凹先生的同宗贾仁江先生以两块石头自明心迹,江南学堂可不可以给他一个机会呢?贾先生在众多应聘者能不能脱颖而出呢?敬请期待。也请各位积极发表评论,以助我们江南学堂选出最合适的那一位。谢谢大家。
用心、用意、用好料;有胆、有趣、有情怀
- 2024年02月04日
-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