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留学

萧何 | 谦谦君子有善终——江南学堂暑期课程(二)

观《史记》,到《萧相国世家》部分,觉得萧何真的是一谦谦君子。
“谦”被中国人认为是最好的行为,古人常常说“一谦三益”、“谦受益,满招损”。《易经》六十四卦中,有一“谦”卦,系词里是这么解释的:“谦,亨,君子有终。”意思说,恪守“谦”道的人,必定要发达,而且,必定有一个好的结果。
纵观萧何一生,贵为相国,不能不说是“亨”得很了。再看他为汉朝设计制定的制度、法令,在后世都被尊重、沿用,也足以说明他的不朽。再看看他的子孙,虽然也有犯了法,被剥夺了爵位的,但是,汉朝总是念念不忘萧何的功劳,总是会想办法,找到他的后代,重新封以爵赏,直到汉朝结束。
萧何一生,是恪守谦道的典范,生而尊,死有荣。我们分析萧何的人生大事件,也可以明白什么样的人才是“谦谦君子”。
一个谦谦君子,虽有生杀予夺之权,却无徇私枉法之心。“谦谦君子”是“敬天畏人”的,这样的人可以免于祸患,获得福报。萧何还年轻时,就因为以“文无害”成为县主吏掾。什么是“文无害”呢?在秦汉之际,能识文断字的毕竟是少数,而吏掾又是掌管法律文书的知识份子。一个有私心的人,收一点贿赂,将判词略微改动一下,便可达到以权谋私之目的,这不就是以文害人了吗?萧何年轻时,能够做到“文无害”,能说明他是“敬天畏人”的人吗?是的,同时也说明了他秉性的公正、无私,可以担当大任。
一个谦谦君子,并非业务稀松,才能平庸,相反,他应该是精明强干,才智过人。而过人的才智,往往来自于他对执事的敬畏。萧何在秦朝做地方吏掾,经常能出色地完成工作。秦国御史在各郡县都安排有监察官。沛县检察官依惯例考察公职人员的能力,萧何名列第一。这说明萧何会办事。沛县县主的朋友吕太公搬家到沛县,当地豪杰士大夫都来庆贺,和现在一样,大家都要送份子钱。而负责管账、安排宴会大事的重任,就落在萧何的身上。如果不是特别会办事,县主会让萧何去做这个差事吗?
一个谦谦君子,深知时代潮流,懂得顺势施为,这是对天命的敬畏,也是对人生出处去就的谨慎。孔子所说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可卷而怀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萧何在秦时为小吏,工作绩效能名列第一,地方检察官员十分欣赏他,要将他举荐给朝廷,却被萧何坚决辞谢。萧何不是安土重迁之人,也想有一番风云际会。那他为什么辞掉这个直上青云的机会,而甘心沉沦于下僚?我想,萧何作为基层官吏,一定深知百姓的疾苦、中央政策的得失,如果说萧何有先见之明,在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之前,已经看到秦朝行将崩溃的趋势,这个并不算夸张。身当此乱世,萧何不急着去“大有作为”,而是甘愿选择默默无闻地等待机会,不可不说他有着认清时势的大智慧。
一个谦谦君子,深知钱财重宝,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知识、见识、德行、能力,才是立身的根本。于是,他轻身外之物,而敬畏身上的责任。当刘邦带着众人占领了咸阳之后,诸将如痴如狂,纷纷跑到城中藏有金帛的地方去抢夺财物,刘邦也因为羡慕宫室中的美女重宝,而赖在那里不肯出去。只有萧何不慌不忙,来到藏有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的地方,将秦国为政的图书资料全部收藏保护起来。这些图书在普通人眼里是没有用的,在萧何的眼里却有大用。这些资料,成了萧何日后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没有这些资料,萧何将无处了解各地的情况,比如,他不知道各地人口的分布,就无法调集赋税和兵员,不知道各地的灾害的情况,就无法防范于未然,如果不知道各地资源的分部,就无法利用各地的资源,不知道秦朝如何处理各项事务,就无法获得参考,从而快速有效地管理好这个国家。萧何敬畏自己的职守,所以,当众人都在争夺金帛财物的时候,萧何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如何去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去了。
一个谦谦君子,在个人得失上,从来都是不争的。萧何从来不争功,但是他的功劳太大了,连刘邦都承认说萧何的功劳“不可忘”!他治理关中,成果斐然。他为汉朝营建都城,让国家有了一个灵魂安置的处所。他建造宗庙社稷,使国家的精神得以凝聚。他派遣了郡县官员,将整个国家纳入其管理体系之中。接着,他收取赋税,转运粮草,征调军队,支援前线,赋予这个国家以相应的职能。萧何建立的国家机器,能够有效地运转,给了刘邦极大的支持。在给群臣论功行赏的时候,刘邦提出萧何为功臣第一。众将都不服。萧何没有说什么,刘邦极力为他争功。刘邦打猎为比喻,说打猎时,追逐狡兔的猎狗是有功的,有功之狗为“功狗”,众将在战场拼杀,攻城略地,好比是“功狗”。而萧何是指挥打猎时有功劳的猎人,“功狗”虽重要,怎么比得过“功人”呢?众将无话可说,刘邦替萧何争取了功臣第一的荣誉和封赏。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萧何没有争功,可是,即使他不争,国家会忘掉他吗?
一个谦谦君子,懂得在必要的时候做出让步。在名利面前,懂得敬畏。在萧何那个年代,“不思进取”的大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而那些已经取得高官厚禄,却还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人,却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可悲下场。萧何懂得谦退之道,所以他虽然功高,却没有震主。
陈豨造反之时,刘邦御驾亲征。吕后为了消除韩信这个祸患,便联合萧何诛杀了韩信。刘邦在前线听说此事,又喜又惊,他担心吕后诛杀了功臣之后,萧何利用大家的不满情绪,来一个大反攻,萧何控制着关中朝政,只要稍有动作,就可以让刘邦无法回到关中与妻子相见。刘邦多次派人慰问萧何,并封萧何食邑五千户,派卫队五百人保护萧何。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欣然接受,可是萧何不同。在秦故东陵侯的劝说之下,萧何冷静下来,不但辞谢了封赏,而且还将自己的家产倒贴出去,全部用来支援前方的战争。
国家有战事,萧何就捐献家产,这可以说的谦退之至了。可是萧何作为相国,他个人能贫穷到哪里去呢?只要国家富,相国怎么可能不富?如果国家穷了,相国再富又有什么意义?一个相国,能够将自己家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牢牢栓在一起,自古以来,有几个人能做到?能够不中饱私囊,已经是不错了。
刘邦死后,萧何辅佐孝惠帝刘盈两年时光。萧何去世前,刘盈亲自来探看,问萧何道:“您百年之后,谁可接任?”萧何不予直接回答,而是说:“知臣莫若主。”
孝惠帝问道:“曹参如何?”
曹参跟萧何的关系一直不太好。但是,萧何听了,十分激动,叩首回答:“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其实,曹参接替萧何,早已经是内定的事情了。孝惠帝之所以这么问,是出于对萧何的尊敬?萧何此时,完全可以说出曹参的名字,从而向曹参卖一个人情,曹参领了这个人情之后,就会利用职务之便,多关照一下萧何的家庭。可是萧何不打这样的小算盘。他让孝惠帝自己说出曹参的名字。将来曹参要感谢,也得感谢孝惠帝,而不是他萧何。由此可见,萧何即便是临终之前,也是苟利国家,甘当绿叶的。这也正是他“谦谦君子”品格的体现。
萧何治家,也崇尚谦退。一般的达官显贵购置田产、房产,会在都城繁华地带,而萧何却将田产、房产,购置在郊区。而且,萧何筑房子,还不砌围墙。房子在荒僻之处,又无围墙,家里如果财物多的话,那就容易遭盗贼。他的朋友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跟别的达官显贵不一样,萧何说:“後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后代贤德,就会学习我的节俭;后代不贤,荒僻之地,也不会被有权有势的人看中了夺去)
萧何,就其性格而言,不像刘邦那样霸气十足,他更像一个谦谦君子。在名利面前,他始终是愿意退让,甚至是“不思进取”的。可是,在国家利益、自身责任面前,他却总是尽职尽责,孜孜不倦,从不懈怠,永远进取。汉初,有才能,有功勋的人,如韩信、彭越、英布、陈豨、卢绾等等,都是积极进取之辈,都不像萧何这样懂得谦退。结果,这些“进取”的人都被刘邦给消灭了。只有萧何、张良这样的人,因为懂得知足,谦退,才保住了身家性命。萧何一生,没有富得流油,不也是富得细水长流吗?
生活在名利场中的人,不是可以从萧何这里获得很多的启发吗?老子说的:“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呜呼,信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