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明朝于谦和张居正(明朝那些事方孝孺部分)

网友提问:

明朝文人们看到方孝孺,于谦,张居正的下场,投降是不是很正常?

优质回答: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看中身前身后名的明朝士人,投降实属无奈之举。而方孝孺、于谦和张居正等都只是个例,不足以作为明朝士人投降的理由!

古人最看重的就是“忠君爱国”,对于投降叛国被认为是不耻,尤其是在明朝时期,程朱理学思想达到了巅峰,重点强调人的社会感和责任感,教化士人应该有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气节。

一、明朝从来不给臣子面子

中国自古就有“刑不上大夫”“士可杀不可辱”等说法,历朝历代的君主多少都会给大臣们留些薄面,即便是臣子犯了重罪也是需要交有司法部门审理定夺后再行处置的。到了宋朝时期,文人士大夫可谓是到了最辉煌的时期,因为宋朝祖训“不得杀士人和上书言事者”,终北宋一世,对于士人最重的处罚莫过于发配流放了。

“秦亡于暴政,汉继以无为才得以长久,元以宽仁而亡。”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就是因为管理过于宽松,所以才导致官员腐败横行、起义四起,最终立国不足百年便灭亡了。所以朱元璋夺得天下大权,建立大明朝之后,便开始施行十分严厉的政策,其中最为变态的行为就是“廷杖”。

廷杖,顾名思义就是在朝堂之上,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脱下裤子用板子打屁股,这一刑罚发端于东汉时期,到金元时期开始被普遍使用,而到了明朝“廷杖”被推向了历史最高峰。据史料记载,嘉靖年间,因为“大礼议”事件,导致明朝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廷杖,共一百四十多人被杖罚,其中十六人被当场打死。

在明以前的朝代,廷杖只不过是皇帝实在气不过偶尔行之的一种处罚惩戒形式,但是到了明代,廷杖便形成了一种制度,它不在法律范围之内,所以经常有宦官借助皇帝的名义残害大臣,所以有许多大臣下朝后为自己没有被廷杖而感到庆幸。

二、崇祯皇帝疑神疑鬼

崇祯皇帝可以算作是明朝较少的有为之君了,但是崇祯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他生性多疑,致使君臣离心离德,最终加速了大明的灭亡。

据史料记载,崇祯在位共17年,期间内阁首辅换了19人,内阁人事调动多达50多次,可见崇祯皇帝对臣子的不信任到了何等地步。崇祯皇帝可以说是个完美主义者,凡事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只要听到对某位臣子稍微有一点不利的话,就认为这个人是奸臣,不等查清便会将其革职并且杀掉。如此一来朝廷上下不管是忠臣还是奸臣,就都开始纷纷弃崇祯而去。

而袁崇焕的死,更使得满朝文武对崇祯对大明感到了绝望。袁崇焕可以说是明朝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如果袁崇焕不死,清军是绝对无法入关,但是如此大忠的一个人,因为受到魏忠贤余党的陷害,加上清军的反间计,使得崇祯在没有调查清楚事情原委的情况下,便将袁崇焕革职入狱,并且将其凌迟处死,家人发配充军。

而这件事在明朝大臣眼里,看到的更多是恐惧,试想如此为国尽忠的一个人都落得这般下场,自己的结局未必好的过袁崇焕,而此时满清朝廷却向明朝的大臣抛出了友好的橄榄枝。

三、皇太极善待并重用投降汉臣

皇太极在入关之初便提出了“满汉一家,一体眷顾”的主张,一改杀戮汉人或贬为奴隶的做法,对于投降的汉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并下令禁止骚扰汉人,规定汉人和满人所受的刑罚一样。

皇太极这一步棋可谓是走的极其高明,与崇祯皇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降清的明朝官员来说,降清不但不会被杀还可以得到重用封侯拜相,例如吴三桂、洪承畴等。如此一来自崇祯六年开始,明朝官员便纷纷投降清朝。

“太祖时诛戮汉人,而今汉人有为王者矣,有为昂邦章京者矣,而满洲宗室却有为官者,有为民者。”、“归降之明人,即我民人,凡贝勒大臣有掠归降地方财物者,杀无赦,擅杀降民者抵罪。”

皇太极“恩养”汉人的一系列政策,在当时可以说为清朝争取汉人的民心以及博得汉族士大夫的好感上,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正是这批投降清朝的汉臣,对于清军来说可谓是如虎添翼,如果没有他们为清军出谋划策,清朝即便打进了北京城也不可能将皇位坐久。

四、清军打着得民心的口号

由于灭亡明朝的是李自成的大顺而非清军,所以清军在进入北京前便对城内放出口号:“迎降者官仍其职,民复其业,首倡内应者,城破后破格提升。”而后清军又以先皇之礼为崇祯皇帝发丧,此等做法深得汉族士绅们的认可,所以顺治皇帝得以顺利的完成进京登基。

而后多尔衮又听取降臣范文程的建议,在进军的过程中打着“灭流寇而安天下”的口号,并要求清军在占领地要军纪严明,不准滥杀无辜、不准抢夺财物。

如此一来,清军便得到了更多士人阶层和农民的支持,李自成的大顺军很快就被消灭了,并且,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就稳定了占领区内的形势。

五、结语

明朝的灭亡,崇祯皇帝可谓是脱不了关系,在时代交替的大背景下,最重要的还是君臣同心,军民一体,但是崇祯皇帝和他的臣子们却没有认清这个事实。所以不管明朝士人最后是否投降,都难阻挡大明灭亡的命运。而清朝表现的却恰恰相反,虽然清朝君主专制较明朝达到了顶峰,但是清朝历代皇帝可以说还是比较尊重大臣人格的,在对待臣子问题上还是相对客观的。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提的就有歧义,无论前人的下场如何,在国破家亡之时文人中总有人投降,有人殉国,有人归隐山林。南宋岳飞曾经说过“文人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则天下太平也”,岳飞为何有此感慨?因为当年靖康之变时,北宋朝廷太多的文人投降,太多的武将叛变,宋朝如此“重文轻武”,文人也会投降,可见明朝文人的投降不是看到了前人的下场,更多的是为了个人利益。

其他网友回答

有这种原因,忠臣没好报可以说贯穿明王朝一生,文臣跟皇帝离心离德也不是一天两天。

其他网友回答

方孝孺、于谦与张居正不同。

方孝孺是文人榜样,他的死是因为他忠于建文帝朱允炆。虽然被朱棣杀了十族,但朱棣夺位不正,在士大夫中间名声已经臭了。这也是他营建北平:改北平府为北京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这其中也有南方地主阶层与北方地主阶层之间的利益斗争。神宗初年,方孝孺得以平反,但考虑到这一时期掌政的并非万历皇帝本人,而是张居正,由此可见士大夫对方孝孺的态度。

于谦,北京保卫战的功臣。面对五十万大军覆灭土木堡、英宗被俘的绝境,京师人心惶惶。以王文、于谦为首的一批大臣严词拒绝了迁都的建议,以郕王朱祁钰监国,并拥英宗庶长子朱见深为太子,稳定了局面。但之后诸大臣明知英宗尚在、太子已立,却以‘主少国疑’为由奉郕王即皇帝位。对于英宗皇帝来说,于谦已是背叛。所以,景泰八年的夺门之变后,英宗复辟,于谦、王文等皆被斩首,明朝对于于谦等人被处死并没有太多不可思议,有的只是惋惜于谦之才。介入皇权斗争,于谦作为失败者并不冤枉。明朝文人也不会因为这个而对朝廷失去信心。

张居正的死并没有什么,因为他是寿终正寝,生前享尽了荣华富贵,真正的“尊主权,一号令”,与李太后、冯保组成政治铁三角,他当政的十年,是万历中兴的十年。当然,张居正独掌大权、贪恋权位、私德有亏、严于待人宽于律己,尤其是对待少年天子朱翊钧以及“夺情”上,得罪了皇帝,树立了一批政敌,直接导致了其死后的悲惨。

据《明史》记载,万历皇帝对张居正和冯保的清算其实早就在筹划中,也可以看出这个小世宗的城府和心计。一位名叫张诚的宦官由于和冯保交恶,被冯保放逐在外,万历皇帝便让其暗中调查冯保和张居正的交往。张诚自然添油加醋向皇帝揭露张居正和冯保的相互勾结,特别说到两家都是富可敌国。万历皇帝动心了,在将冯保放逐南京的同时,抄了他的家。抄出“金银百余万,珠宝瑰异称是。”

清算冯保是清算张居正的信号,对张居正的弹劾书也雪片般地堆到了万历皇帝的面前。陕西巡按御史杨四知首先发难,在冯保被处置的第七天,上疏论张居正十四大罪行,核心是十六个字:“贪滥僭奢,招权树党,忘亲欺君,蔽主殃民。”三个月后,张居正所有的荣誉称号被剥夺,接着是儿子和亲属、亲信,都受到牵连,或贬谪,或罢官。到了万历十二年四月,朝廷派出刑部和锦衣卫联合抄家队,兵分两路,抄没张居正在北京和在江陵的家产。总共抄得黄金1万多两、白银10多万两,以及珠宝奇玩若干。仅及冯保的十分之一。

张居正老家的官员表现得极其可耻,在北京抄家队来到之前,派兵封了张府,禁止出入。等到京城的抄家队伍抵达张府时,已经有十多人活活饿死。张居正的长子张嗣修因为不堪忍受严刑逼供,自缢身亡。张居正因为学生、同乡对其进行弹劾,曾经自叹不如严嵩;而严嵩被抄家时,也没有发生江西当地官员落井下石之事。张居正地下有知,恐怕又多了一层哀叹。

万历十二年八月,万历皇帝诏告天下,数说了张居正的种种不是,关键是二十个字:“箝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只是因为念其“效劳有年”,才免于“斮棺戮尸”。一时之间,张居正由治国之能臣、大明之栋梁,变成了招权纳贿、威逼其主的乱臣贼子。

四十年后,痛定思痛的明朝高层重新对张居正的一生作出评价:“居正以长驾远驭之才,当主少国疑之际,卒能不顾诽誉,独揽大权,综核吏治,厘剔奸弊。十年来,民安其业,吏称其职,虽古贤相何以加。惜其褊衷多忌,小器易盈,怙宠夺情,本根已断,卒之身死名戮,祸至丧家。若其才其功,则固卓乎不可及矣。”

这段评价,对张居正进行了真正的“盖棺定论”,既高度赞扬了张居正的才干和贡献,也指出悲剧发生的原因。

但是,发生在张居正身上的悲剧,也是明朝和中国古代社会的悲剧。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之下,在明代的后期,散漫成风、谋求私利成风。要干事,就必须要求人们认真办事并舍弃一些个人利益,这就需要有铁腕。但力度一过,就是功高震主或者威福自操,这就是悲剧的开始,

更大的悲剧还在于,从成化、正德以来,明代多元化的社会正在形成,经济趋向繁荣、思想趋向自由、文化趋向昌盛,张居正“尊主权、一号令”的施政方针恰恰与这个大趋势相背离,钳制言路,容不得任何批评;关闭书院,对自由讲学进行打击。而以暴力推进“夺情”,不管有多大的理由,都在向社会的道德底线进行挑战。

天下任何事物,一旦持之过甚、操之过急,都容易走向他的反面。张居正的执政如此,对张居正的清算也如此。随着对张居正清算的推进,明朝社会开始进入蔑视任何权威并因此而走向涣散的时代。尽管此后仍然有人前赴后继像张居正那样为国家鞠躬尽瘁,但整个国家已经无法形成统一意志,这却是张居正自己和对张居正进行清算的人们所意想不到的。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方孝孺,于谦,张居正屈死被杀,那朝那代没有被冤死屈杀的,读书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读书首先选则作官,虽然这些学士被冤杀,但是那些读书人还是抢着,前赴后继争着当官,那朝那代不是贪官杀不尽,春风吹又生,受苦受难的还是老百姓,一部文人写的桃花扇,道尽了明朝有些文化人,满口的仁义道德,满口的礼义廉耻,忠君爱国,他们最先投靠满清,为虎作伥,甘当满清的鹰犬,甘作满清的汉奸走狗,心甘情愿甘当满清走狗,而且是奴才加汉奸走狗,满清强迫汉民族剃发易服,屠城扬州,嘉定三次屠城,精神上,服装上,文化上全面压迫屠杀汉民族,乾隆大搞文字狱,冤杀多少文人志士,千千万万人头落地,投降满清还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囗,剃发易服,不剃发者杀头,不换满清服装者杀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耀,明朝女子怒扯桃花扇,看见昔日文人公子哥,穿着满清服装,头上顶戴花翊,我活是大明人,死是大明鬼,曾国藩以理学治军,主张乱世要用重典,靠杀人平定天下,双手沾满太平天国人民的鲜血,姑息纵容曾国荃屠城安庆南京,奸淫烧杀,乱杀无辜平民百姓,屠城南京达30万人,有一军官连御十女,被活活累死,抢劫金银珠宝,为掩饰罪行,放火烧毁南京城,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勾结国外势力,内外联合镇压太平军,重创晚清朝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