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项羽为何痛失江山?
优质回答:
严格来说,项羽痛失的不是江山,而是身为“天下共主”的名分!
分封制——既定的游戏规则
早在亡秦之战正式打响之前,以楚怀王为首的故楚贵族和部分势力薄弱的六国诸侯就确立了要在亡秦之后,重新恢复原有的七雄并峙的天下形势的基本方针。
只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因为宋义对大政方针执行的不彻底而导致的项羽反制,迫使楚怀王不得不对既定的政治规划略作调整。但随着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的英勇表现,使在项梁战死之后刚刚攫取部分政治权利的楚怀王被再次架空,宰割天下的大权转移到了项羽手中。
公元前207年,沛公刘邦率先攻入关内,按照怀王之约,刘邦毫无疑问的应当成为取秦而代之的秦王,与现有的六国诸侯一同重返七雄并峙的战国时代。但由于项羽的猝然崛起,已经被完全打乱的“怀王之约”亦因此而失去约束义军的效力。六国遗族坐享其成的美梦被无情击碎。
同时,随同项羽一起参加亡秦之战的诸侯部将们,亦因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而产生来裂土分茅、为一方诸侯的野心和欲望。而在最初的战略规划中,这泱泱天下并没有他们伸手置喙的机会,如此一来,无情的现实和澎湃的欲望促使手握实权的将领们纷纷投效于项羽帐下,希望目前已然我有宰割之权的项羽能够挺身而出,打破格局、重新划分利益的归属。而这也就是为何在项羽听说刘邦“拒关而守、无纳诸侯”敢于勃然大怒,放出“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狂言的原因。
但话虽如此,彼时聚集在项羽帐下的亡秦大军中,亦并非全部都是项羽的拥立者和支持者,而沛公刘邦帐下的十万大军却都是其一手锤炼、百战成军的嫡系。再说,在项羽和刘邦背后,还有阴恻恻的楚怀王正虎视眈眈的看着他们。故此,无论如何,项羽都应该是不希望与刘邦兵戎相见的。毕竟,一旦开战,那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局面。而这是刘邦和项羽都不希望看到。同年,在充分考量过利弊得失之后,刘邦亲率数十骑前往鸿门来向项羽低头,而这就是为何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愿动手诛杀刘邦的原因。因为相对于杀掉刘邦而背负骂名而言,令刘邦屈从自己以显示对怀王之约的背弃,显然更加安全而合算。
戏下相王,分封天下,为诸侯共主
公元前206年,在得到刘邦承诺之后的项羽开始有计划的分封天下,当初在亡秦之战中颇有战功、且愿誓死追随自己的诸侯部将大抵都实现来“裂地分茅”的愿望。而出于破局的需要,项羽针对并未亲自参与亡秦之战的六国诸侯进行来大面积的打压——或剥削他们已经实际据有的土地城郭;或迁徙身无尺寸之功的诸侯王;或因其地理之险要与否而中分之,甚至三分之。总之,他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挤占旧有的六国贵族的实际权力,为新兴的以自己为代表的新诸侯谋求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以此来避免天下重回战国乱世。
只可惜,天算不如人算,手无寸兵而野心勃勃的楚怀王固然不能将他怎么样,但奄有三齐之地,雄强有力的齐国王室岂能就此坐以待毙?再加上早在项梁在世之际就已结下的梁子,以及后来伙同宋义图谋项羽的新仇。本着“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原则,在项羽遣归诸侯、罢兵戏下之际,齐国的田荣即竖起来反楚大旗,连接同样对项羽心怀怨愤的六国遗族和未享受到亡秦福利的“义军首领”。再一次的新旧势力之间的残酷角逐开始来。
鹬蚌相争,刘邦成了得利的渔翁
公元前206年,刚刚前往汉中不久的刘邦,在韩信的襄助之下,趁着项羽深陷齐国战争泥淖之中的契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一举攻占了三秦之地,当此之际,已被威猛善战的项羽折腾的够呛的六国贵族为了能够继续苟延残喘,不得不投效到刘邦帐下,希望通过刘邦来实现“歼灭项羽”进而继续保有既得利益的目标。
天下战局亦因此而发生了极为诡异的转变,形式上的楚汉之争再度演变成刘邦所代表的旧贵族和项羽所代表的新贵族之间的利益之争。而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入,以及项羽在战略规划上的错误和新兴力量尚且不够强大等主客观因素,以项羽为首的新贵族阶级最终以失败告终。项羽所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亦只剩下长沙王吴芮和淮南王英布。
但“人算不如天算”如意算盘打的噼啪作响的六国贵族至死都想不到,刘邦和项羽一样,并不甘心只做某个集团或者派系的代表者。他的人生导师恰恰是屠灭六国的千古一帝——秦始皇。楚汉相争之际,迫于战斗需要而不得不施行的权宜之计——与诸侯王合作。在其登基称帝之后,为了刘氏江山的稳固,他终究还是举起来屠刀,将这些背信弃义的诸侯杀了个一干二净。
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怕是任谁也想不到。亡秦之战的最终受益者会是草莽出身的刘邦吧。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看待项羽的失败,不能仅仅看项羽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还要看他的对手是谁?对手的优点是什么?
对手很明显是刘邦,楚汉战争中刘邦由弱到强而项羽由强到弱,刘邦是屡战屡败,但人是越打越多,地盘越打越大,项羽是屡战屡胜,但人是越打越少,地盘越来越小。
将项羽刘邦两人做一个对比,你就能明白为何刘邦能战胜项羽。
一、两人志向及政治制度
刘邦的志向,或者叫野心,是夺取天下,模仿秦始皇称皇帝,汉承秦治,刘邦治下实行郡县制,如大后方关中及巴蜀,因为郡县制在关中及巴蜀已有秦朝的经验,民众已接受且后方稳定。在面对强敌项羽时不断拉扰各方势力,舍得分封,刘邦是郡县制+分封制,懂得团结各方势力为我所用,建立统一战线,在楚汉战争中大肆分封异姓王,联合异姓王战胜项羽。
项羽的志向也是夺取天下,很多人说项羽无视天下,只知衣锦还乡,这是不对的。项羽对秦有国仇家恨,他不愿选择皇帝制度,转而寻求春秋霸主地位,只是与刘邦选择的政治制度不同,并非不要天下。项羽在灭秦后分封天下18路诸侯,此后再也没有分封过异姓王,楚汉战争中这18路诸侯依次被刘邦诛灭及劝降,项羽没有分封田荣,导致田荣叛乱,项羽深陷齐地,刘邦还定三秦时项羽顾不上,到最后项羽盟友越打越少,以致于被垓下合围,失败自杀。
刘邦后方稳固,舍得分封,共享天下,所以不断有人加入。项羽后院失火,啬于分封,独享天下,所以不断有人叛逃。
二、用人识人对比
刘邦无为而治,手下人才济济,什么样的人才都有,安抚百姓镇守后方有萧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张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有韩信。韩信原是项羽手下,项羽不重用,韩信投奔刘邦。陈平原是项羽手下,看出项羽不能成大事,也投奔刘邦,项羽中了陈平离间计,赶走手下唯一的谋士范增,人才合理的流动,由项羽处流到刘邦处,就能看出谁强谁弱了。
刘邦不仅能用人识人,也能容人。娄敬建议刘邦迁都,刘邦接受了。娄敬建议刘邦不要轻进,刘邦不听,并把娄敬关起来,结果导致白登之围,刘邦回来后立马放了娄敬并道歉。有人劝项羽定都咸阳,项羽不听,那人说了几句牢骚话,结果被项羽杀了,这样一来,没人敢给项羽献策。
刘邦海纳百川,有用人之道、识人之明、容人之量,故而天下人皆投而献策。项羽刚愎自用,无用人之处、无识人之眼、无容人之雅,故天下人皆叛而远之。
三、民心
刘邦和项羽都干过屠城的事,毕竞人都有脾气,但显然刘邦更能控制住自已,刘邦明白要想得天,必先得民心,但显然项羽不明白。
刘邦进秦都咸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刘邦对于秦王子婴及秦降将,只是收押,并未杀人,财宝封存。反观项羽,入关前已坑杀20万降卒,那可是20万关中子弟,入关后杀秦王,搜财宝、烧秦宫,与强盗何异,这哪是争夺天下的行为,尽失关中民心,这也是不敢定都咸阳的原因之一。
项羽杀楚怀王,又失去楚国民心,政治上得不偿失。田荣作乱,项羽到齐国平叛,屠城激起齐国民变,身陷齐国无法脱身,这也是项羽未能阻止刘邦入关的原因。只要除去首恶安抚民心,齐国早就不会是问题,可项羽偏不。
刘邦还定三秦,围章邯近三个月,项羽由于在齐国平叛无法救援,导致章邯外无援兵,三秦陷落,导致的结果是今后谁还给项羽卖命,让项羽的同盟心凉,结果是人越打越少。
项羽失关中民心、楚国民心、诸侯民心,焉能不败?
其他网友回答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一扫六合,秦军虎狼之师横扫华夏大地,诛灭六国,南定百越,北破匈奴,一个空前辽阔的庞大帝国横空出世。然而不过短短十几年,公元前209年,大泽乡戍卒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引来天下英雄响应,秦帝国毁于一旦,最终形成了以西楚霸王项羽为领袖的分封体系。然而这个体系同样迅速崩溃,最终又回到了帝国制度。那么西楚霸王项羽为何会失去天下呢?
韩信像
项羽一生的成败得失引来了后人的无数思考和批评,然而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其实与项羽同时代,曾经做过项羽执戟郎,后又投靠刘邦,决定整个楚汉相争根本走向的兵神韩信对项羽的看法最为全面和深刻。彼时的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刘邦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
韩信直率地问刘邦:如果要争夺天下,你的主要对手是不是项羽?如果要和项羽争夺,你自以为是不是对手?刘邦坦率地认为确实不是对手。
韩信认为刘邦武力远远不如项羽,但项羽此人有三大根本缺陷,第一是匹夫之勇,刚愎自用,不善于任用人才;第二是妇人之仁,体恤将士,却没有裂土封侯,招募天下人才的胆魄;第三是狭隘短视,只知道衣锦还乡,却没有意识到天下一统的根本趋向,只知道衣锦还乡,报复秦人,结果丢弃了关中帝王之地,丧失了民心。
韩信指出的这三点确确实实是项羽的致命伤。
在任用人才上,项羽一生所任用的谋士将领不外乎是项氏亲贵故交,往往还不能予以充分信任,以至于误中陈平反间之计,导致谋士范增悲愤去世。刘邦却真正有海纳百川的眼光和胆魄,不仅在天下大乱中人用了相才萧何、兵神韩信和谋圣张良这三杰,还广泛团结了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赵王张耳等其他诸侯王,更是因为秋毫无犯、约法三章而得到了秦地百姓的广泛支持和认可,有力支撑了他与项羽的长期鏖战。
项羽陵墓
在分封问题上项羽也固执而迂腐,他没能看出分封已经落后于历史潮流,而是坚持要重建分封制度,结果因为分封不均,引来了齐国田荣、汉王刘邦、九江王英布和梁王彭越的集体不满,前后夹击围攻项羽,导致项羽首尾不能兼顾,被围困垓下。相比而言,刘邦只把分封当做手段,他早就确定了天下方略,决定拿出函谷关以东的半壁江山以吸引天下人才,才获得了众诸侯的支持。
项羽一生的根本转折点和最大的错误莫过于坑杀秦军降卒、杀秦王子婴、烧秦国宫殿陵寝和丢弃关中帝王之基,这导致项羽从根本上失去了关中民心,丧失了帝王之业的基础。项羽出身楚国贵族,对秦国灭楚有着刻骨的仇恨,故而他起兵伐秦的目的只有复仇和恢复先秦的分封秩序。相比之下刘邦的眼界更为宽广,他以分封为手段,吸引天下人心,心心念念无不是帝国功业。
参考文献
《史记》
其他网友回答
项羽的性格存在很大的缺陷,这些缺陷决定了项羽只适合做一个将军,不适合做一个统治者。项羽做将军的时候非常成功,他既能够冲锋陷阵,在百万军中斩杀对方上将,也能够指挥千军万马,以少胜多击败十倍的敌人。在巨鹿之战时期,项羽采用破釜沉舟的打法,击败了王离带领的二十万秦军,迫降了章邯率领的二十万秦军,消灭了秦国最后的一支有生力量。
在彭城之战时期,项羽带领3万骑兵从齐国出发,日夜兼程奇袭彭城,击垮了刘邦的56万诸侯联军。在垓下之战时期,项羽带领着28名骑兵击败了刘邦的数千骑兵,从一个将军的角度去看,项羽的个人武力和指挥能力都毋庸置疑。
然而项羽并不甘心只做一个将军,他自封为西楚霸王,杀害了楚王熊心,想要成为周武王一样的人物。项羽的行事作风豪迈,缺乏一个统治者应有的决断。在项羽自称西楚霸王之前,范增劝说项羽杀死刘邦,项羽一直犹豫不决,最终放虎归山养成大患。
在封地问题上,项羽想要回到楚地光宗耀祖,不肯在关中地区称王。假如项羽在关中称王,刘邦肯定会被项羽牢牢地困在蜀地。而且项羽的脾气暴躁,经常因为小事杀人,在楚汉之争的关键时期,项羽为了逼迫刘邦投降,将刘邦的父亲绑到了阵前威胁刘邦。
结果刘邦一番言语,说的项羽无法反驳,只能放弃了煮刘太公的打算。项羽还曾经提出找刘邦单挑来决定胜负,刘邦羞辱项羽说:“我和你比智力,不和你比武力。”从这几件事可以看出,项羽的政治智商非常低,他只适合做一个大将军,却不适合做一个领导者。
除了缺乏政治才能外,项羽同样缺乏战略智慧,项羽的外交工作搞得非常差,就连项羽的好兄弟英布都背叛了项羽。而刘邦一直很擅长拉拢人心,韩信、英布、彭越都拥有很强的实力,这些人都心甘情愿的为刘邦卖命。
项羽手下只有一个可靠地谋士范增,项羽经常不听取他的意见,最后范增心灰意冷离开了项羽。刘邦手下的人才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韩信被任用为大将,萧何主管后勤,张良和陈平是刘邦的主要谋士,这些人都是人杰,刘邦任用他们才得到了天下。
由此可见,项羽失去天下并不是运气的问题,而是项羽自身缺乏成为领导者的必要能力。项羽不擅长拉拢人心,不能处理好诸侯之间的关系,又不肯听从其他人的意见,这些缺点已经注定了项羽失败的结局。
其他网友回答
项羽起兵的目地是报仇,而不是统治一个国家,对一个没有国家概念的人来说,不在咸阳称帝而回家乡显耀富贵是天经地义的事,其次是政治上幼稚,缺乏全局观念,任人唯亲,没有虚心纳谏胸怀,更没有识人之能,范曾忠心耿耿被气死,韩信投军几年谏言仅执戟,不败天理难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