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春秋战国时期,共有多少个诸侯国?
优质回答:
“战国七雄”的概念让人觉得似乎战国时期就只有齐、楚、秦、燕、赵、魏、韩这几个诸侯国。而实际上除了七雄之外,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远不止于这几个。再说六个在后世比较有名气的诸侯国。
第一,在《诗经》里很有名气的卫国。
西周初年获封的姬姓诸侯国,始封君是武王的弟弟康叔。非常长命的诸侯国,经历了西周、春秋,公元前209年被秦所灭。
春秋第一美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庄姜就是从齐国嫁到卫国,嫁给卫庄公。
“大义灭亲”这个成语也出自于卫国的一场内乱,大夫石厚联合陈侯杀了弑君自立的卫前废公州吁以及帮着州吁作乱的自己的儿子石碏。
《论语》里“子见南子”,孔子见的南子就是卫灵公的夫人。
《诗经》里的名作《淇奥》,赞美一位才华出众的男子也是出自于《卫风》。“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晅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此诗中的名句,脍炙人口,用来形容一位男子文采匪然、容貌美丽、气质威严又宽容,让人难忘。
第二,鲁国。
鲁国是所有诸侯国里最特殊的一个。姬姓诸侯国,武王弟弟周公姬旦的封国,但是因为周公要在成周辅佐年幼的成王,所以周公之子伯禽就国,是鲁国的始封君。鲁国经历了西周、春秋,到了战国时期于公元前256年被楚国所灭。
西周初年殷商纣王之子武庚叛乱,导致周的三监之乱,东夷奄国也随之作乱,周公东征平其患,故成王封周公于鲁,太公望于齐震慑东夷。因为周公的辅佐之功,周王特许鲁国世代以天子礼祭祀周公。《礼记*明堂位》“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
春秋时期,鲁国国势衰弱,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大夫专权。“祸起萧墙”这个成语就出自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季孙氏把持鲁国国政,想攻打鲁国的附庸国颛臾(山东费县)以瓦解鲁国的支持势力,被孔子一言揭穿“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萧墙指的是古代国君在宫门内所设的屏风。臣子来见国君,至此屏风而肃然起敬。在这里以萧墙之内而指代鲁国国君。
还有那句著名的“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也是出自于此的典故。季孙氏的季平子,作为一个鲁国的大夫在祭宗庙的时候用八佾起舞。八佾就是八列跳舞的队伍,一列八人,用了佾列,按周代礼仪这是天子祭宗庙的礼仪。季孙氏作为大夫只能用四佾,所以季平子这是僭越之举,于是召来了孔子忍无可忍的斥责。
第三,大邑商的后裔宋国。
如果以公元前453年晋国智氏被三家所灭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的话,宋国也算是战国时期七雄之外的小国。
宋国是子姓国,殷商后裔。西周初建分封前代,纣王之子武庚被封于殷商旧地以安抚殷民。武王死后武庚叛乱,周公平叛后把商的旧都及周围地区封给了纣王庶兄微子,就是宋国,建都商丘。宋国地位也比较特殊,被尊为“三恪”就是前三代王朝的子孙后裔,允许用天子礼乐奉商宗祀。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家灭宋而瓜分宋国领土。
第四,蔡国。
上图蔡侯申鼎,蔡昭侯时青铜器。
如果以公元前453年晋国智氏被三家所灭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的话,蔡国也算是曾经走上过战国时期的历史舞台,虽然也没几年。公元前447年蔡国就被楚国灭了。
蔡国也是西周初年的封国。蔡国最早被封给武王的弟弟叔度。蔡叔度随武庚叛乱而被周公放逐,重封其子蔡仲为国君,都于上蔡。春秋时期因为蔡国常常受到楚国的逼迫而迁于新蔡。蔡昭侯时期迁到下蔡(州来,安徽凤凰台)。
第五,越国。
越国是姒姓国,传说始祖是夏后少康的庶子无余,建都于会稽,又称为于越。春秋时期经历了吴越争霸,于公元前473年灭吴,疆域一时达到江苏北部运河以东、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部和浙江北部。灭吴的越王勾践虽然偏霸一时,但也种观点认为越王勾践是春秋五霸之一。战国时越国国力渐衰,公元前306年被楚所灭。
第六,郑国。
姬姓诸侯国,西周宣王时期封其弟姬友于郑,后称郑桓公。初封的郑国在陕西华县。郑桓公比较能审时度势,见幽王时西周将亡,就把部族、财产等转移到了东虢和郐之间。桓公死后郑武公继位,武公灭了郐和东虢,重建郑国,都于新郑。郑武公及其子郑庄公父子两代都是周平王的卿士,代为掌管周室。在春秋初年郑国也是千乘之国,郑庄公更是一代小霸。
郑庄公清除弟弟共叔段势力的故事是《左传》名篇,脍炙人口。《诗经*郑风》里也有两首诗《叔于田》和《太叔于田》写到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不过用的是赞美的语气。
其他网友回答
武王灭商后,大封诸侯,“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些分封的诸侯,除了武王姬姓宗室子弟外,也有异姓功臣宿将,甚至还追封远古神农、尧、舜、禹及商汤的后代。
而在武王之后,历代周王均有扩大分封,甚至一些大的诸侯国也会将自己封国内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和臣子,以至于到了春秋时代,诸侯国千千万万不可尽数。
根据《春秋》、《左传》等记载,主要的诸侯国大致如下:
这些诸侯,按爵位高低,主要的分类如下:
(1)公爵4个:宋、虢、州、虞
(2)侯爵17个:鲁、申、纪、卫、齐、杞、陈、蔡、滕、薛、息、邢、邓、荀、随、黎、晋
(3)伯爵12个:郑、郕、芮、曹、谷、贾、南燕、滑、曲沃、秦、梁、北燕
(4)子爵36个:邾、莒、楚(荆)、巴、小邾、谭、遂、温、徐、舒、弦、陆浑、鄫、须句、顿、夔、姜戎、白狄、沈、麇、郯、莱、伊雒之戎、钟吾、吴、越、潞、蛮戎、无终、逼阳、舒鸠、胡、赖、肥、鼓、鄅
(5)男爵或不明:许、宿、骊戎、向、极、戴、魏、黄、贰、轸、郧、绞、蓼、牟、葛、萧、霍、耿、阳、冀、江、刘、甘、苏、毛、詹、原、罗、绞、杜、方、姚
其他网友回答
只能说至少一百四十个,究竟有多少,估计永远没有定论。
光统计史书上留过名的诸侯,是不准确的。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山西的霸国,此前从未出现在史书上,包括竹书纪年等保存较好的史籍。但是考古挖掘出的古墓又确确实实的证明此国曾经存在过,甚至实力不弱。
我们理解的诸侯多是周室册封的,但也有许多异族建立的,前朝遗留的。就算是周室也不会清楚究竟有多少诸侯国?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春秋时期,究竟有多少个诸侯国?
目前,从历史书籍中找到的答案,说法很不统一。
一、《史记·殷本纪》里记着一笔糊涂帐
《史记·殷本纪》说,“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
周武王东伐,是商朝还未灭亡,周王朝还没建立的时候,诸候就有800个。
第一,这个800个肯定不是实数,而是虚数。
第二,这时,还没进入春秋,等武王伐商的革命成功了,才算进入春秋。
第三,武王建立了周王朝后,理论上不会剥夺这800个随同他一起革命的诸候,而且会封得更多,以便巩固自己的领导。
所以,这里,已经是一笔糊涂帐。
二、《吕氏春秋·观世》里记着另一笔糊涂帐
《吕氏春秋·观世》说,“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
意思是说,周王朝的封国有400多个,服国有800多个。
封国,大家都知道,就是诸侯国的意思。
服国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除了在诸侯国以外的那些位置偏远的小部落和定居点,这些定居点早在周王朝建立之前就已经存在,由于位置太远,油水不大,周王朝无意用战争征服他们,他们呢?又自觉承认了周王室的领导地位,就称为服国。
400多个,800多个,又是虚数,《吕氏春秋》里同样记了一笔糊涂帐。
三、截止目前,关于春秋时期有多少个诸侯国,史学界仍没有统一的说法。
一个新视角,能够打开一个新世界,我是毕大费,欢迎关注,欢迎探讨。
其他网友回答
春秋时,有国数百.
战国时,除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之外,卫国其实也一直存在,直到秦二世时才被取消
春秋时,有秦、晋、齐、燕、楚、吴、越、申、卫、郑、许、曹、鲁、邓、郯、蔡、蒋、随、罗、鱼、蓼、陶、虢、莒、庸等.
战国时,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中山、卫、宋、郯、费、越、薛、莒、陶、蓟、代、蜀、苴等 楚国 赵国 齐国 秦国 韩国
燕国 魏国 越国 宋国 鲁国 郑国 卫国 莒国
邹国 杞国 蔡国 郯国 任国 腾国 薛国 费国 倪国 曾国 缯国 邳国 虞国 虢国 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