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散文 || 马文廷:难忘太白情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公众号
《西北●大秦文学》2020年73期▍总838期
难忘太白情
文:马文廷 太白深山黄柏塬以森林景观为主体,以苍山奇峰,清溪碧潭,湖水清澈而名闻遐迩。是太白山中最具原始生态的地区之一,被誉为“天然氧吧”和“秦岭的九寨沟”。黄柏塬风景区先后被评为“最向往的美丽中国特色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陕西最具魅力原生态景区”、“陕西特色旅游名镇”、“宝鸡最美乡村”,2014年9月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七十年代初,我在这里的采伐连队工作了二年。如今退休了,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依然是那绿水青山的太白深山。我挚爱它,对太白深山老林有着深入骨髓的感情,很久就想写些文字来描述,可是苦思冥想总觉得文字太单薄,难以描摹那融透骨子的感情。
去年暑期,已过古稀之年的我和老伴一起相约了几位亲戚,随旅游人潮搭乘自家儿子的金杯面包车,一行七人前往太白深山黄柏塬。要说观光旅游,对我来说,就是故地重游!
早晨7时整,我们的车子准时从古城出发,沿西宝高速直行到眉县,改行眉太公路,9时整就到达太白县城,稍作休息就向黄柏源驰行。一路上 ,汽车在弯转的山路上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丛林尽收眼底,路两旁长满了美丽的鲜花,花间还有蝶群飞舞,空气中还夹杂着花的清香,坐车的疲惫不觉消除了,让人的思绪回到往事。
我压根没想到,高中毕业后,正是渴求知识的大好时期,谁能想到学校竟成了闹革命的主战场。招生被叫停,毕业就离校!1968年,我被卷入到回乡务农的洪流中,回到了故乡杨汉公社牛池大队杨安村,当了一名真农民。我不甘现状,四处奔走,总想脱离农业社。终于在1972年8月来到了太白林业局当了一名亦工亦农的合同制工人(要说合同制,实际是农民轮换工)。在太白深山黄柏塬大箭沟采育十连,我度过了宝贵的二年时光。
从太白县开始进山还需要走70多公里的路程,过去是土路而且山路窄,蜿蜒曲折,崎岖泥泞,坑坑洼洼,车子弯弯转转要走4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黄柏塬。现在修成了柏油路(有些地方还修成水泥路面),路宽也平坦,尤其是转弯处比过去要宽好几倍。山路也是一道景观,路在山中象一条绿色的腰带,从东边的山口弯弯曲曲地飘了过来。飘到西边的河谷,伴着匆匆的河水跑了几步又登上了南边的山崖,忽然又躲进了深山老林。由于路况好,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旅游目的地的第一站大箭沟。
过去的大箭沟曾是我们吃住、伐木的工地所在,现在来大箭沟主要看水,水景和山景融为一起,想不到现在的大箭沟虽然没有了原始风貌,但咋就这么好看。清清洌洌的溪水漫过瑰异而奇特的石崖、濡染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卷。
大箭沟,涧水潺潺,绿如翡翠,清澈见底,或宽或窄,或急或缓,或深或浅,曲折迂回,富于变化,美不胜收,令人目接不暇。山美在于奇,水美在于清,石美在于色,大箭沟集三者于一身,绝对令人叫绝。尽管迄今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但我还是很爱现在的大箭沟!
当年我同工友们一道战天斗地,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当年的修路、搬运木材的生活至今还历历在目,我们曾在这里与森林和大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原来我们采育十连的大本营就建在大箭沟沟底一块平坦的空地上。用木头打庄、双层木板围成一道院墙,墙内用木板塔建起工棚。二楼为宿舍,一层放工具,同时还建有会议和学习室,集体食堂和餐厅也是用木材搭建的。我们吃住在山中,周围都是森林,现在回想那段生活,那真是一种自然、宁静、舒适、健康的享受。住宿在山中的木板房内,的确就是处在森林当中,清幽怡情,四周都是翠色。但是蚊虫较多,有时还有松鼠跳进房间来讨食物,非常可爱。早晨睁开眼晴身子还没有爬起来,就看到板房窗外满目澄亮,令人心怡。生活在茂密丛林之中,感觉象是与精灵仙子相遇,这是大自然对我们美好的眷顾!
要说我们的采育连队,实际是模仿军队建制,单位为连队,连下面有班、排,主要工作是采伐与育林。伐木工工种分伐木、搬运、堆料、装车等。要说育林,那要等一架山林全伐完木之后才能栽、种树。育林班虽然和我们是同一个连队,但这30多人从未和我们相互见过面。要说伐木,其实我连一天伐锯都没拿过,我们的工作是倒料、搬运、装车,正式工人才是伐木工。伐木工是森林采伐作业的第一道工序的工人,负责伐木又称伐树、放树。一般在指定的伐区上,首先确定立木伐倒方向,清理其周围的障碍物(灌木、杂草、积雪等),开辟安全道,然后将立木伐倒。我们的工作是在他们之后的工作程序,伐木工拿的工具是三大件:油据、手据、板斧。我们的工具就是撬杠、绳索。
记得当年我第一次乘车进山,我们坐的畅蓬卡车,卡车行走在山间,一路上尽是青山绿水,风光绚丽。对于从未见过大山的我,的确心情十分激动,闲情逸致的去欣赏。但弯弯转转的山间公路转得人都要发昏了!现在公路修好了,坡道也没有原来那么多弯道了,路面也平坦了。是旅游带动了产业发展,黄柏塬现在不但同县城通了班车,而且每天都有专车直发宝鸡,山中的农副产品直接运往城市。这里的人富裕了,农家乐住户的房子要提前在网上预定。山还是原来的山,水还是原来的水,只是山中的树是我们的育林班七十年代栽的树,现在已成了森林!
太白深山内的黄柏源,山峰高耸,河流纵横,自然风光秀丽,汉蜀文化特点突出,有“小江南” 之美称。这个地方坐落在深山老林之间,七十年代还属原始森林,现如今已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旅游圣地。这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潺潺溪流,树木葱郁,空气清新,沁人心脾,令人心驰神往。这里海拔虽不高,但云层较底,见云就会下雨,雨后空气清新,满目郁郁葱葱。
天晴的夜晚,月圆时分,皓月当空,真是美境如画!我曾被这里优美的环境迷住了,所以一呆就是二年。那时的连队干部和连队的老战友们看我们从大老远的平川来到偏僻山区,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教我们伐木,修路,放山炮。我们这些农民轮换工没有实习期,一进入连队就拿正式工资,每月工资39、88元,由于我们是亦工亦农的合同工,吃的是周转供应粮。39斤的口粮显然对于正在身体生长发育旺盛期而且干繁重体力活的人来说是不够吃的,高强度体力劳动的我们,只能是“寅吃卯粮”了。连队领导想方设法给我们改善伙食,山里野菜特别多,有山葱、芹菜、辉条菜,一百多号人的连队分两个灶,每周都能吃上肉,每月伙食费都在15一20元左右。公家每月每人还要补贴10元伙食费,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些补贴是连队自已在运作。
黄柏源当时是太白县的一个公社。七十年代初这里居住着二十几户人家,总共才百十来口人。公社管辖面积很大,有几架山,山区主产玉米,土豆,有些河床区还种水稻,但玉米是一年四季的主食。我们连队距黄柏塬有十里路,每逢周日我们轮流到黄柏源采买生活用品。那里总共才一个商店,一个小食堂,有三个医务人员的医院。我们的主要生活用品还是从太白县或宝鸡由拉木头的车辆带进山的。乡亲们把玉米做成玉米粑,非常好吃而且还便于携带,每每去黄柏塬我都要吃玉米粑还会带点回连队,现在这种食品已成为当地特色名食。
黄柏源的农户热情好客,我们休假日时常还会到农民家里坐坐。山里人割的竹子,采的山药,割的生漆等都要联系我们的拉木头车向山外运,所以乡亲们时时感激着我们,让我们“乐不思蜀”。乡亲们的盛情和关怀备至,填补了我们远在它乡无亲人的失落。在山里那二年时间,我还是很幸福的。因为我也是农民家出来的,所以能吃苦,我下决心要好好表现。当工人不到二个月我就适应了林中生活,样样活我都干得很好,得到了工友们的认可,第三个月就被评为先进。繁重的装车、倒料劳动没有拖垮我的身体,反倒使我身板更结实了,体力也大增。年底结算,我的出勤率都很高,受到了奖励。山中有泉水,渴了就直接俯下身去直接饮用。在劳作时,无论酷暑还是严寒,大家都是用这种方式解渴。即使在宿舍里也很少喝开水。在夏天口渴难耐时,那冰凉甘甜的泉水比现在的名牌饮料或矿泉水好多了,有沁人心脾之感。
山上的坡地很陡峭,树木就长在这陡峭的坡上,我们这些倒料工常常要在坡上把伐倒的木头用撬杠撬到一起,然后捆钢绳由索道升空从山上滑下沟底,由于道路崎岖狭窄,搬运都靠人用手肩撬扛来完成。木料上堆子是件很费劲的活,人工撬杠撬动把木料堆起来,拉木头的车全由我们人工装车,装车时我们叫着一二、一二的号子滚动木头,然后搭板滚上车。在山中我们与山斗与艰难困苦争斗的精神,也由此说明了那时生产力的落后,劳动的艰辛。
我怀念太白深山,那里的山间树林有我流下的辛勤汗水,那里的山林沟壑留下了我艰难铿锵的脚迹。同志们一张张善良、宽厚的熟悉脸庞还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这一趟旅行虽只有三天时间,但让我寻回了历史的足迹,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太白深山。这次重游我们参观了大箭沟、黄柏塬、二郎坝和现在唯一保留的一处原始森林,住在了黄柏塬以东的核桃坪农家乐。这次重游收获颇多,使我对此地有了新的认识,也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2019年10月完稿于古城西安
【作者简介】
马文廷、男、1949年5月20生,学生出身、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文凭(陕西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汉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博系统副研究员,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退休干部。1972年参加工作,先后在乾县体育系统、文化文物旅游系统工作。
1972年至1988年,在体育场、体委、文化文物体育旅游局工作;
1989年至1992年在乾县图书馆工作,任党支部书记;
1993年至1994年5月在乾县乾陵开发办工作,任工程处副主任;
1994年6月至1997年在乾县文物旅游局工作,任副局长;1998年2月起任局长;
1999年6月至2007年在省管辖乾陵博物馆、乾陵旅游开发有很责任公司工作,先任副馆长、副总经理职务;2003年起任乾陵博物馆党委书记、乾陵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2008年调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工作直到退休。
编辑:张希艳
END
《西北 大秦文学》投稿须知
投稿作品:1、散文、诗歌、小说、书画、摄影,文责自负。20日内未接到采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
2、投稿作品必须为原创首发,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赞赏金:赞赏金十元以下,作为本平台维护费用;十元以上,60%的赞赏金作为稿费,15日以内以微信红包形式返还给作者;投稿者需加微信FJH15909278889,以便联系。赞赏金以发稿之日起,七日内为限,七日后的赞赏金不再返还作者。
投稿邮箱:771030120@qq.com
3、凡本刊发表的作品,将择优编辑成《西北 大秦文学》期刊,不定期印刷出版。投稿作品请附作者简介及照片一张。
《西北 大秦文学》编辑室
//西北大秦编委会名单//
【顾问】:莫言 阎纲 臧永清 李星 张立 亓宏刚 董鹏生王曙光 马可非张红利 周洁 刘小峰 屈永锋 鲁建超 吴树民 郑学武
【主编】:程 海
【常务副主编】:傅建华
【副 主 编】:郭淑萍 马建党 董蛟 曾威 许海涛 杜晓旺 李筱 周海峰 卢敏 南生桥 金永辉 李瑞辉 徐文强
【责任主编】:张翠贤 张希艳 杨朝阳
【散文评论】:杨辉峰 董军娥 董平张亚兰 倪涛 郭讲用
【诗 歌】:李俊凯 槐自强 刘科 孙斌 梁雪
【小 说】:王高产 秦 悦 马从容
【古 诗 词】:董世群
【书画摄影】:亓宏涛 李瑞辉
【朗 诵】:莫 非 许莉莉
【宣传推广】:白如冰 付国强 杨 沁 陈刚伟
【法律顾问】:梁 源 杨军汉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本刊声明】:
1、本刊所用图片未注明出处的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作者。
2、本刊所刊发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