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文 |趙玉平
平讲平说2366期#
在昨天的推文当中,我们提到了夏峰先生孙奇逢,他是明末清初之际大师级的人物,在《清史稿·儒林传》当中他排在第一。后世的人评价他身上有五最,年纪最长、辈分最高、学问最醇、威望最重、地位最殊。他与另一位大学者黄宗羲并称“南黄北孙”。
夏峰先生是保定府容城县人,他的故乡也就是现在雄安新区的所在地。所以有人要谈到雄安新区的历史名人,恐怕夏峰先生应该排在第一位。对于夏峰先生《清史稿》是这么记载的,“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学,欲以功业自著。”
夏峰先生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17岁的时候便考中了举人。当时正是明朝末年,魏忠贤专权,他结党营私,祸国殃民,残害东林党人士,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都先后被捕入狱,孙奇逢冒着生命危险为营救这些人四方奔走。他甚至上书当时的蓟辽总督孙承宗,请他带兵入见清君侧。这种不为生死的热血豪情一时名扬天下,他本人获得了“范阳三烈士”的美名。
后来清兵入关,容城周围的县城都陷落了,而容城县的城墙又出现了坍塌。危急时刻,孙奇逢组织家族成员进入城中,冒着大雨抢修城墙,抵抗清兵的进攻。经过一番苦战,最终保全了县城,使一方百姓免受刀兵之苦。后来他看到明朝大势已去,天下将乱,于是就率领家人隐居在易县五峰山,追随他的人有数百家之多。
夏峰先生既有文采又有武略,在五峰山他组织大家结寨自守,同时又教书育人、做堂讲学。顺治七年,孙奇逢老家的田地被圈占,他带领全家南迁至河南辉县,隐居在苏门山下的夏峰村。在这里他办书院、立学社、广收门生。
夏峰先生的学说融合了“程朱陆王”的思想,他反对空谈心性,主张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大道不离日用。经他倡导而形成的夏峰学派是明末清初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个高峰。夏峰先生平易近人,为人谦和,他的学生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三教九流,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上至朝廷的公卿大员,下至田野的农夫,有军营的战士,有城里的读书人,有村中的老翁,也有山间的牧童。
在教育过程中他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对于钻研学问的人就讲经说史,对于为官之人就传授理政爱民之道。可以说他培养和影响了清朝初年北方整整一代学者。他的学生当中有据可查的比较有成就的有200多人,有的家长甚至怀抱婴儿风尘仆仆来见夏峰先生,为的是让他看一看这个孩子。将来长大了以后,这个孩子可以骄傲地对别人说,小的时候亲眼见过夏峰先生。
有资料显示,从明末到清初,当权者曾经前后十一次邀请夏峰先生出山做官,清政府甚至直接请他去做国子监祭酒,这个职位基本上相当于教育部副部长、中央大学校长。在一般人看来,这可是眼见的荣华富贵、高官厚禄,但是这些征召都被夏峰先生一一拒绝了,因此当时的人又尊称他为“孙征君”。
夏峰先生也特别长寿,他寿高92岁,他所居住的夏峰村也有一段来历。当初从河北南迁到辉县之时,孙奇逢可以说是无田无宅无地。在顺治九年,工部侍郎马光裕把自己在夏峰村的田宅都赠送给孙奇逢,供他生活和讲学之用。随后规模逐渐扩大,才形成了后来的夏峰村。马光裕本人后来得罪了权贵,免职归乡。在回老家的时候,夏峰先生赠送他三样礼物,一双鞋,一方手巾一包茶叶。
这三件礼物是有深意的,鞋的意思是“履正”,巾的意思是“日新”,茶的意思是“去浊”。具体来说鞋的意思就是做正人、走正道,不受名利的诱惑,不受小人的干扰。手巾的意思就是时时去除尘垢,自我精进,日进日新。而茶叶的意思就是去除胸中的污浊之气,保持内省,振奋胸中的清气与浩气。
这三件礼物看似平常,实则意味深长。将来我们身边如果有朋友远赴他乡,也可以效仿夏峰先生送上这样的礼物。
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再一次向故乡在雄安新区的夏峰先生致敬。平讲平说,咱明天接着说~
本微信公众账号发布的内容均为原创,如果您喜欢,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媒体及公众号转载,请回复“转载”获得“转载需知”
趙玉平博士
北京邮电大学教师,北京九思书院创始人
CCTV百家讲坛主讲人
微信ID:pingjiangpingshuo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 2024年02月12日
-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