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南京条约的影响及意义(南京条约的影响是啥)

南京条约的影响及意义(南京条约的影响是啥)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回看历史,会发现《南京条约》及其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原因绝不只清政府战败这么简单。历史的真相永远隐藏在细节当中。

一、两难的议和

1842年7月21日,英军开始进攻镇江。镇江守军顽强抵抗,在武器完全劣势的情况下与英军激战一昼夜。但在此之前,主持江苏防务的牛鉴已经离开镇江。

鸦片战争至此,已经进行了将近3年。英军在中国不断攻城掠地,所到之处清军一败涂地。

清廷官员中如牛鉴一类人,已经完全看出这是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争,从而转向了投降。

镇江沦陷后,一大批投降派官员纷纷要求向英军投降。牛鉴更是在上奏中说:“危迫实不可言,伏求皇上速决大计,以拯民命”。这句话终于让道光帝明白,在军事上打败英军已经不可能。于是派耆英、伊布里前去江苏与英军议和。

但是此前道光帝态度反复无常,战和不定。7月9日,道光帝命令耆英剿灭英夷。仅五天后又转向求和,并表示可以做出一定让步。这次尽管让耆英、伊布里前往议和,明面上也只说了“便宜行事”,并未明确表态。

耆英等人深知,如果按照道光帝的想法,谈判成功绝无可能。此前,英军已经向清廷摊牌。英军要求获得割地、赔款、开口岸等种种特权。而其中道光帝大部分条款都不同意。比如,英军要求割让香港岛,道光帝只希望“暂行赏借”。道光帝只同意在福建、浙江暂时开放几个口岸。

可见中英双方的底线差距很大。作为和谈大使,如果擅自做主答应英国的条件,战争会立刻结束。但是皇帝日后追究起来,必然人头落地。另一方面,如果不满足英人的要求,导致战争升级,最后还是难逃一死。

面对这样的死局,他们只能一面拖延、搪塞英军,一面夸大实际情况逼迫道光帝明确表态。毕竟战败求和的锅是屈辱的,他们绝对不能自己背。背了黑锅不但会死,还会遗臭万年。

8月4日,12艘英国军舰来到南京江面。英军司令照会两江总督牛鉴,要求上交赎城费白银300万两,否则将立刻攻击南京。英军的武力恫吓吓坏了牛鉴,他立即表示同意先缴纳赎城费60万两,并请英军后退。

但是英军不愿意讨价还价,表示不立即缴清赎城费则立即进攻南京。此时牛鉴心急如焚,只好一面搪塞英军,一面派人速去请耆英、伊布里来南京主持大计。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和谈开始了。

二、搪塞与推诿

8月8日,伊布里先行到达南京,却选择在城中龟缩不出。只派出了家丁张喜前去与英军交涉。而英军这边为了尽快与清廷签订条约,此前一直表示只愿意和清廷的全权大使谈判。

因为在此之前,断断续续地谈判当中英军认识到一点。那就是清朝官员的搪塞能力太厉害了,把英军耍得团团转。每次以为大事即将成功的时候,发现最后只能得到废纸一张。而这边,为了让英军相信张喜就是全权大使,伊布里还特意给他搞来了五品顶戴。

张喜来到英舰后,英方翻译马儒翰威胁说:“英军要打破南京,一路打了安徽、江西、湖广,取了四川。一路从天津打到北京,才好说话。并要求赔偿白银3000万两才算了事”。

面对英人赤裸裸的威胁,张喜态度强硬,立刻回击道:“如果英军扩大战火,皇上震怒,下令全民皆兵。并乘天气干旱、江水消退之际,将长江下游航道堵塞。从上游施放火船,恐尔等一人不归,片板不返!”

喜的回击虽然是无稽之谈,但是态度却相当强硬。让英军以为张喜确是全权大使。这反而赢得了英人的好感,英人甚至还赠送了张喜一块手表。

当然,张喜的机锋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他并没有权力做出任何决定。只是在打嘴炮,消磨时间。这是清廷官吏的惯用伎俩,就这样谈判进行两天依然毫无进展。

8月10日,英人再也无法忍受,放出消息要攻打南京城。伊布里闻之大惊失色,连忙派张喜等人,于11日凌晨赶到英舰上。

张喜等人赶到时,只见江面上尽是舰船。船上升起红旗,架上火炮随时准备攻城。实际前一天,英军军舰已经如数到齐,70多艘军舰,战斗人员4500多人。众人连忙递交伊布里的照会,表示300万赎城费一定会缴。其他各项要求也可以一一满足。

英军见到照会后,才停止作战准备,并降下红旗升为蓝旗。英方翻译马儒翰见英人武力恫吓得逞,还假惺惺说道:“三百万是小事。若大事能了结,三百万就不要了”。

三、虚惊一场

8月12日,耆英终于赶到南京。这边张喜等人再次来到英舰上准备谈判。英军以船上炎热狭窄为由,要求谈判地点改到离江边不远的静海寺进行。之后,静海寺便成为了中英交涉的场所。

张喜下令打扫寺庙、布置场所、派定迎接人员。甚至还特意通知附近居民,见到夷人不必跪拜。英方代表随后也来到静海寺,双方一套礼节后坐定。马儒翰开出八项要求,包括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废除行商、平行外交等。

由于对其它条款张喜不太明白,所以他紧紧抓住赔款问题与英方反复辩论。在张喜的据理力争之下,原赔款白银3000万两降为了2100万两。谈判最后,英方把要求写在纸上,要张喜带回去商议。约定第二天给出答复,并把表明张喜全权大使身份的圣旨带来。

谈判结束后,张喜回去复命。耆英特地设宴款待张喜,席间张喜详细报告了谈判过程。并把英人的要求递给耆英等人传看。

但此时,道光帝并未明确表态,耆英、伊布里、牛鉴三人谁都不敢表态。甚至三人看都没看要求,就直接把纸递给了旁边的师爷。师爷看完,叹了一句:“窒碍难行”便束之高阁。

张喜再次来到静海寺谈谈判。英人要求给出答复,查看圣旨。张喜哪里有这些东西,只好扯谎说要求正在由钦差大臣们传看,圣旨也在扬威大将军处。英人一再逼问,张喜只能告知实情。原来眼前这位全权大使只是一个传话的家丁,英人又被耍了。

马儒翰当即大骂:“要紧之件俱不带来,凭何议事?议和尽是缓兵之计”!并威胁张喜,天明之前必须给出回复,不然将开炮攻城。

英军即将攻城的消息传到城内,一时间人心惶惶、谣言四起。有人谣传说:英军已经在钟山、北土山、盘龙山等地架起火炮,待到天明就会炮击南京城。甚至有人说:英军如果战败,将会派汉奸决堤淹城。当夜城内哭声彻夜。

耆英等人闻讯魂飞魄散,一面责怪张喜扯谎引起误会,一面连夜起草回复。对英人的要求一概允许。原本很复杂的谈判,一晚上就全部解决了。

当晚,张喜带着照会和伪造的圣旨来到英舰,圣旨还特意标注了八百里加急。英军看过之后非常满意。张喜还告知英军,明日钦差大臣在静海寺,等候英人代表再来谈判。

南京危局终于过去,但实际上不过是虚惊一场。据英人记载,英军从未有过从钟山进攻南京的计划,事实上也并未施行。事后人们也发觉,城外只有三尊假泥炮。英军撤退后,下雨还把假炮给冲坏了。

但是,耆英等人事后依然在上奏中夸大其词。奏折名称为《形势万分危迫,呼吸既成事端,冒死允夷所请,以拯民命》。还说,有上万人来到衙门呼号啼哭,吁请救命。给道光帝施加压力。

四、单方面的谈判

8月14日,双方正式代表终于坐到了谈判桌上,谈判进入正式磋商阶段。为了显示和谈诚意,会场准备得非常铺张和隆重。清朝官吏们个个穿戴整齐,见到英国人来到,纷纷弯腰鞠躬,伸手指引方向。

谈判开始,英国人拿出草拟好的条款,要求依然如上。清方打算与英方逐条辩论,但是英人根本不给机会。最紧要的是清方希望英军放开封锁,连日的封锁严重影响了南京百姓的正常生活。但是英人只是以武力相威胁,清方无奈只能全盘接受。谈判完全就是走了个形式,便草草了结。

8月17日,英人在前约上又追加条约,共13条。清廷官员完全不敢与英人交涉,只能再次任其摆布。至此,《南京条约》正式条款形成。

江面的封锁未能解除,南京城内民情如火。不少人涌到衙门口,与官差发生冲突。迫于巨大的舆论压力,耆英私下传信给英军统帅璞鼎查。想提前先交付白银150万两,让英军撤去封锁。但是,璞鼎查坚持在皇帝批准条约之前,绝不解除封锁。

耆英这边只能再上奏折,给道光帝施加压力。他一面夸大南京局势,仿佛整个南京城在呼吸之间就会覆灭。一面又说,英人要求的不过是通商贸易而已,开了通商口岸,城市还是我们的。还说,即使给英人割一些地,赔一些款,也比用钱养军队徒有国防虚名好。

道光帝看到耆善的奏折,一面感到愤懑至极,一面又只能假惺惺表示为了天下苍生,不得不勉强允许英人的要求。甚至幻想这是个一劳永逸的条约,能永远息止兵戈。

接到道光帝这样的上谕,尽管仍然没有明说批准条约。但是耆英已经完全摸准道光帝的脉搏。其实耆英本来对道光帝会批准条约就非常有信心,连日来的上奏一再加火。道光帝的态度越来越明朗。英人当然更有信心。

五、礼仪之邦

条款基本确定后,英人还特意邀请耆英等人上英军舰做客。耆英等人一方面畏惧英人武力,一面也对此好奇。

19日,耆英等人登上英军舰,英军士兵着装整齐,卫队持枪列队两旁。还鸣放了三响礼炮,卫队举起武器致敬,军乐声大奏。耆英等人见到这个排场十分受用,摆出了官老爷的样子,个个昂首挺胸、目不斜视,走着方步接受了英军的夹道欢迎。

英军还准备了咖啡、茶、糖果和樱桃白兰地招待耆英等人。在席上,耆英开始展现自己的吹牛本事。对英国的武器到乐队、食品无不问到,仿佛这里才是自己的主场。尽显潇洒自然,一派见过大世面的样子。伊布里拖着病体赴会,在船上还接受了英国医生的诊治,取了药。

但在上奏道光帝的奏折中耆英却说,该夷船坚炮利,非兵力所能制服。俨然一派严肃考察的景象。道光帝再次批示,还是念天下苍生勉强同意的老观点。

作为回礼,8月24日耆英等人回请英方代表,地点仍在静海寺。这天,英军一百多名军官全副武装,还有荷枪实弹的卫队护送浩浩荡荡向静海寺而去。英军刚登岸,清方鸣放礼炮三响。

到寺庙门口时,耆英等人正在迎接。英军奏起军乐,清方见状立刻吹起喇叭,敲上锣鼓。会场布置也相当气派,大厅中桌子椅子都用绣花紫绸铺盖着,环绕成马蹄形,由英国人璞鼎查坐在正前方。桌子上摆满果品、茶杯一类。客厅上方悬挂着巨大的宫灯和彩绸,从屋顶垂下来。下方则用红色地毯铺上了地面。

双方见面后一派祥和,只是客套和寒暄。场面完全不像侵略者与被侵略者在一起,更像是许久未见的老朋友聚会。

第二天,清朝官员们又突发奇想。我们是礼仪之邦,英国人虽然侵略了我们。但是万里迢迢漂洋过海而来我大清。军舰又停泊在江面上,一切不便,我们应尽地主之谊。当天,他们就准备了大批礼品和食物给英国侵略军送去了。

尾声

依照约定,8月26日是谈判最后一天。双方就条约问题做最后敲定。璞鼎查等人进入南京,至上江县考棚正式交付条约文本。

当日,有爱国兵官向耆英建议,等英国人来了搞个鸿门宴。反被耆英呵斥,认为和议可成,不能失信于英国人。结果,璞鼎查等人见到的不是鸿门宴,而是比上次宴会更为隆重的招待。为了防止英国人被晒,考棚院子上甚至用了绸缎遮阳。

英人到后,先是宣读了中英文条约的内容。耆英等人一一传看,对条约内容和形式都完全同意。在场的一位军官写道:“在欧洲,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中国的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很容易看出来,他们焦虑的只是一个问题,我们赶紧离开”。

耆英还提议立即签字,英方拒接了。他们不想如此匆忙,而要举行一个盛大的仪式庆祝胜利。就这样谈判结束了,宴会开始了。

宴会厅同样装饰豪华,音乐始终环绕。桌上菜品极为丰盛,还专门盛在小瓷碗中。并置于银碟之上。专门服务的小吏忙前忙后,每隔三分钟就换一次水,以保证茶是热的。

觥筹交错间,耆英神秘地提议让璞鼎查张开嘴。璞鼎查虽然狐疑,但又不好拒绝,只能照做。只见耆英抓起几颗蜜饯梅子,远距离一颗一颗精准的投入了璞鼎查口中。每扔一颗,现场就掀起一阵惊呼。耆英的高超表演,把宴会气氛推向了高潮。在这样的氛围下,英军满意的离开了宴会。

宴会结束后,耆英再次上奏。道光帝终于服软,表示同意批准条约。但是耆英等人并未等到这道恩准的圣旨到来,就急不可待的和英国人签订了《南京条约》。

8月29日,耆英等人来到英舰上签订条约。船上还来了一位法国舰长,学习签约经验。签约仪式完成之后,英军官兵一片欢腾,连放礼炮21响以示庆贺。

事后英国人再次留请赴宴,耆英等人立刻答应。席间,双方还就英国女皇和中国皇帝的健康而干杯。第二天,耆英再次回请英人。不仅如此,考虑周到的耆英还为英舰上的官兵送去酒食,以慰劳其坚守岗位的辛苦。

9月7日,同意签订条约的谕旨才到南京。但是条约已签完,英军已经离开了南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