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司马光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司马光教学反思课后反思)

司马光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司马光教学反思课后反思)

公元1086年,北宋朝堂上正展开一场激烈的争辩,苏轼和司马光脸红脖子粗,怒目对视,众大臣袖手旁观。

最后,刚登基不久的宋哲宗还是选择站在了宰相司马光这边,气得苏轼回家后直呼“司马牛!司马牛!”

司马牛,本是孔子的弟子,但苏轼说的“司马牛”,却是在骂司马光脾气倔强、有如犟牛。

苏轼和司马光的关系一直十分融洽,两人也是政治盟友,而且司马光还是提拔苏轼的仕途前辈。

公元1069年,司马光推荐苏轼为谏官。后来,为了让苏轼得到重用,他还给神宗上书,承认自己“敢言不如苏轼”。

两人常常以节义互勉,不仅情同师徒,而且以文友相称。可是,重新回到朝堂的苏轼却发现,现在的司马光让他觉得越来越陌生。

那么,两人到底在为什么而辩,竟让苏轼不顾礼仪讽刺前辈呢?

两人在朝堂上争辩的是:要不要全面废除王安石的新法?

王安石变法中争议最大的部分是“免役法”和“青苗法”,由于设计不周全、执行有偏差,遭到上到士子大夫、下到黎民百姓的反对。但是,并非说这两个变法的内容全部不可取。

苏轼认为,这些变法中的有益部分应该保留。比如“青苗法”应只废除强摊硬派的执行部分,扶助百姓商人的贷款部分可有保留;比如“免役法”应保留朝廷出钱雇人部分,不能继续以前的义务分摊。

可是,司马光则以“变法体系设计不健全”为由,全盘否决了新法。这让苏轼大为光火,原本对变法持公允态度的司马光,回到朝堂后竟然变得刚愎自用,令他十分痛惜。

苏轼是个一心为公的人,他与王安石惺惺相惜,也十分佩服王安石变法的勇气,但也坚决反对新法中不合理的部分。只要是为国为民的新法,他也全力支持,所以,他才会和自己的仕途引路人司马光杠上!

和苏轼大吵一顿后,司马光回家后也在反思全面废除新法的利弊。可就在此时,一个消息又坚定了他废除新法的信心!

当时,任职开封府的蔡京极擅钻营。

当他听说司马光为了废除“免役法”而跟苏轼大吵一顿时,灵机一动,在5日内诱惑数千百姓充“差役”,并鼓动百姓告状,引起全城轰动。

司马光听闻后,把蔡京召开问个详细。蔡京不愧为未来的“奸相”,不仅口才了得、貌似忠良,而且演技超流、绘声绘色。司马光看了蔡京痛心疾首的表演后,不由感慨说:“使人人奉法如京,何不可行之有?”

被蔡京骗了的司马光,当即下令全面废除新法!

此时的司马光,在朝内的党派斗争和撰写《资治通鉴》中几乎耗尽了精气神,已经不复以前看人处事的高瞻远瞩。

所以,他轻信了蔡京,并为蔡京上位提供了重要的仕途阶梯。

听闻司马光全面废除了新法,苏轼急匆匆去到司马光家中,欲亲自与之辩论,不料却吃了闭门羹!

此时的司马光已油尽灯枯,即将不久于人世。

2个月后,司马光因病去世,苏轼作祭文哀呼:“呜呼,百世一人,千载一时!”

司马光与苏轼都代表着“保守派”的良心,二人反对新法皆出自公心。可惜,司马光为了在有生之年祛除新法中的弊端,操之过急,且被小人蒙蔽,全面废除了新法。

苏轼素来对司马光十分敬仰,却对他晚年执意废除新法很不满。直到司马光在很短的时间内因病去世,他才恍然大悟这位引路人兼老友的迫不及待。

因此,司马光去世后,他连作三篇祭文,沉痛哀悼。

近代以来,王安石都被视为“变法派”的正面人物。

但是,《宋史》却把王安石列入“奸臣传”,原因在于他不听他人的意见,刚愎武断,一旦有人反对新法就直接打压,导致新法在执行过程中完全变了样。

而从一时的历史轨迹来看,王安石的变法也确实损坏了宋皇族“与士子大夫共天下”的执政体系,废除台谏制,把“党争”推向激烈化、明面化,为北宋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不过,国外某宁曾说:“王安石是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这一论点对近代国人的影响是深远且直接的,在是非黑即白的思想、长期潜移默化的引导下,王安石就成了绝对的正面人物,而司马光则成了反对变法的奸臣!

可是,苏轼的为人、性情和理政能力又是有目共睹的,他对司马光“百世一人”的评价,无论怎么看都不像是阿谀奉承之言。所以,司马光的历史形象值得深究。

因此,历代赞许司马光的名人基本截止到清末。此后,就少有卓著影响力的名人评价司马光了,这里面的缘由不言自明。

不过,历史毕竟是历史,读过《资治通鉴》的人对司马光的敬仰作不得假,这里不仅浸透了司马光的执政理念、为国为家的良知,还给后人提供了一面公正评价历史的镜子。如此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怎么会昏聩地直接反对变法呢?

司马光去世后不久,因为看不惯“保守派”的腐朽,苏轼请辞外调。高太后去世,哲宗正式执政,因为身上披着“保守派”的外衣,苏轼再次踏上了贬谪之路。

直到宋徽宗继位,蔡京逐渐掌权,苏轼都没有回过朝堂。

-En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