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最早的扇子用什么做的(最早的扇子用什么做的蚂蚁)

最早的扇子用什么做的(最早的扇子用什么做的蚂蚁)

在炎热的夏天,现代人有电风扇,空调,冰箱等用以制冷散热。那么在古代,古人们是如何从夏季酷暑中度过的呢?

在古代夏季,无论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百姓,纳凉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扇子了。

根据相关的历史记录,扇子在中国已有3000-4000年的历史,但实际上古人使用扇子肯定是早于文献中的记录。

本期我们就来谈谈古人和扇子的那些事。

扇子的起源

相传伏羲女娲就曾经结草为扇“结草为扇,以障其面”,到了尧时期,因为百姓生活的比较好,所有上天降下祥瑞,其中一种就是在厨房中生出了瑞草萐莆,它的叶子摇动生风,能使食物“寒而不臭”,萐莆可能就是最早的蒲扇了。

后来到了舜帝时期,舜为了求四方贤人,于是发明了一种五明扇,五代表了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五明扇后来也成为帝王将相的一种礼仪用具,不是普通人扇风纳凉的。

图注: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金银错铜壶上刻有奴隶手执长柄扇画像,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扇子图像

而到了汉代,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使用丝、绢等制作而成的纨扇开始流行。

中国古代常见的扇子则大都是纨扇,即团扇,也就是圆形的扇子。西汉成帝的妃嫔,也就是著名的大才女班婕妤,因为成帝宠幸赵飞燕,幽怨之下写过一首有名的《团扇歌》,以扇子比喻汉帝喜新厌旧。

“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团扇歌》

从材料使用的角度来看,扇子可以分为丝扇,罗扇,纱扇,綾扇,纸扇等;

根据扇子的形状,扇子又可以分为圆扇,长方形扇,扁圆形扇,正方形扇和梅花形扇,以及海棠形扇和葵花形扇……

现在常见的折扇,其实是宋元代才进入中国的舶来品。

根据记载,在元代初期时,人们在街头看到外国使者拿着折扇,都觉得滑稽可笑。但是短短一百余年后,折扇已经从取笑的对象变成了风流时尚的象征。文人墨客纷纷在扇面上吟诗作画,风雅之极。

唐伯虎、文征明、郑板桥等都有传世的扇面作品。

但是号称中国第一折扇,则是明代皇帝朱瞻基留下了来的这把《松下读书图》。

这把扇子共有15骨,扇骨长82厘米,两边的大骨上宽0.8厘米、下宽1.4厘米,扇面纵59.5厘米、横152厘米。

扇面上是朱瞻基自绘的《松下读书图》:画中的文士盘腿坐在一棵古松下读书,旁边有溪水,有书童,看起来相当惬意。

这把折扇也是目前现存最大,最早的折扇。现在在故宫博物院中。

扇子:身份地位的象征

可以说,从舜发明扇子的时候开始,扇子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而舜发明的五明扇到了汉代,公卿士大夫都能用,但是到了晋代的时候,已经强制规定只需皇帝才能使用五明扇了。

在许多当前的影视作品中,或者古代绘画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表彰角色人物身份和权威的仪仗扇。

这种扇子伟而立张,主要是长柄的,这种长柄风扇不仅是身份的象征,还是皇帝的专利产品。

如果说这种扇子代表着入世,代表着世俗权威。那么另外一种扇子则是代表出世,代表着清高。

这就是著名的羽扇。

随着三国演义的影响力,诸葛亮这种智谋之士使用羽扇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其实羽扇的历史要追溯到周昭王时期。

根据记载,周昭王时期,一个小国献给周王一只青凤,一只丹鹊。

结果到了夏天,周昭王热的不行,就用这两只鸟的羽毛制成了四把扇子,分别命名为“游飘”、“条翮”、“兮光”、“仄影”。

周昭王还让另外一个国家进献的两名美女打扇。扇子是用进贡的物品制成的,打扇子的也是进贡的美女,周昭王这一下子就感觉“轻风四散,冷然自凉。”成功的引领了羽扇的时尚。

到了魏晋时期,因为记载诸葛亮指挥作战时“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轻轻松松就战胜了司马懿,于是羽扇纶巾就成为了所有儒将梦寐以求的标配了。

在战场上,别人穿的都是盔甲,手持兵器,拼命厮杀,但是这些场景在我这里只不过是轻摇羽扇,即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羽扇比起团扇,更显得气度非凡,更适合文人清高的身份。这种心理上的快感非常适合自以为高人一等的魏晋清淡之士。

文人与扇

到了明清时代,因为无数名家的作画、作诗于其上。

扇子也成为了著名的收藏品。例如,画家吴湖帆收集了“十二生肖扇”,“五伦扇”,“朋友扇”,“老小扇”,“革命扇”等,仅他收藏中的状元扇就达到了72把。

此外,他还收藏了“叛徒扇”,这是“文学叛徒”胡适和“艺术叛徒”刘海粟画的扇子的杰作。

"刘海粟有艺术叛徒之号,胡适之有文学叛徒之号,钱化佛曾请刘画胡书,合成叛徒扇。"

随便一数,他已经收集了600多个手柄,这是一个扇子收藏大师。

图注:唐伯虎的《秋风纨扇图》

汉代班婕妤以被抛弃的扇子自比,隐喻自己失宠后被遗忘的悲惨结局。唐伯虎以此为灵感,结合自身遭遇画了这样一副《秋风纨扇图》

“秋来纨扇合收藏, 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 大都谁不逐炎凉。”

秋天将至,画中的班婕妤虽然手中拿着纨扇,但很快将和没有用武之地的扇子一样,不知道会被抛弃到哪里?

而唐伯虎也在以画伤感自身,在这个社会,谁又不是趋炎附势?炙手可热之人肯定门前车水马龙,而失意之人自然门可罗雀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古人扇风和风流齐备的扇子,已被空调和电风扇所取代。随着扇子的使用价值越来越小,而随着扇子的文化价值却依然在。

如今,一把有意思的扇子可以放置在客厅中,也可以挂在书房中,也可以借着一把扇子彰显一下自己知识分子的身份……

博大精深的扇子文化还是很有底蕴的,扇子所展现出的文化氛围,在中国肯定还将继续发扬下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