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阿富汗卢克(这些年,中东人玩命拍出来的电影)

阿富汗卢克

桃厂FM 来自北戴河桃罐头厂电影修士会 –> 00:00 04:58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如果说好莱坞的“好”字说明了美国电影工业的繁荣兴盛,宝莱坞的“宝”字形容的是印度电影从气氛到演员都散发着珠光宝气的style。

那么对于没预算、没演员、没资源的中东影业,该冠以怎样的名称呢?
就直截了当地用“没莱坞”吧:

Holly、Bolly都不如nothing触目惊心
去年戛纳,一部名为《没莱坞天王》的纪录电影横空出世,提醒着广大观众和各路影评人:中东不只是战争题材电影的取景地,中东也有自己独立的电影工业。
这部短小精悍的纪录片,记录了阿富汗电影人沙林珊辛冒着枪林弹雨的危险身兼编、导、演、制职位,在中东为“没莱坞”革命建设添砖加瓦的奋斗历程。

用他的话来简述,就是:“为了拍电影,命都可以不要。”

中间黑白配穿搭者即导演沙林珊辛,在阿富汗属于天王级人物,所到之处都会被要求合影

长久以来,中东地区在电影业的地位就像一个命运多舛的穷亲戚:

你一直知道有这号人的存在,却又羞于提及,还得提防着他成为假日聚餐(各种电影节)和团圆饭(奥斯卡)的不速之客。
其实没莱坞也只是中东电影的一个缩影,除了《没莱坞天王》里的沙林珊辛之外,还有更多中东电影人的血泪奋斗史。

中东,欧亚非的连接点,武装冲突的漩涡中心,从地中海到波斯湾,每一寸土地每一个国家几乎都有着关于战争最鲜活的记忆。
外界通过战地摄影师了解战争地带,而被动出现在影像里,活在战争苦难中的人们却希望能掌握表达的主动权。

也正是因为内忧外患的战争环境,才催生出了中东这一批最硬核的电影人。

11月12日,遭受美军导弹无差别打击后奔逃的叙利亚平民

无数导演苦心孤诣地拍摄电影作品,仿佛一场永无止境的献祭,赌博的筹码是他们的人身安危。

如果你问我谁才算是真正的电影人,我会说,他们就是。
在伊朗电影《出租车》中,导演帕纳西亲自扮演一个出租车司机,将摄影器材摆在仪表盘上完成了整部作品的拍摄。

通过与每个乘客交谈,百分百真实地反映了伊朗的社会生活以及阶级分化、教育分歧等诸多矛盾。

出租车司机由导演本人扮演
然而这部全程纪实,没有丝毫技术加分点的电影在伊朗因为“不利国家形象”、“煽动恐怖言论”被列为禁片,不得参与任何送审。

导演帕纳西更是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并禁止参与电影制作20年。

这部片子还有个译名叫《伊朗的士笑看人生》,想来真的讽刺

这种被祖国背叛的例子多不胜数,面对心碎的事实,大多数电影人也只能逆来顺受。
叙利亚话题导演费拉斯,2017年拍摄与白头盔的相关纪录片《终守阿勒颇》同样冲入了奥斯卡。

有人说他是西方走狗,也有人觉得他是爱国文人,不过就算忠奸难辨,他还是因为拍摄内容涉及敏感政治,被叙利亚政府监禁8个月之余。

导演费拉斯,颜值高低无法作为判定这个人是好蛋还是坏蛋的标准

而他的争议之作《终守阿勒颇》虽然洗不掉为白头盔歌功颂德的污点,却也是建立在惨痛代价之上。

根据最新消息,这部纪录片里的主角哈立德已死于叙利亚阿勒颇市的某次武装暴动。

现实中的哈立德是真实的阿勒颇市民,导演花了2个月说服他参与拍摄

相比费拉斯被监禁,他的精神偶像,同样也是叙利亚导演的奥马尔·阿米尔拉雷受到的惩罚更加残忍:被政府明文通缉。

在流亡海外30余年直到政权更迭后,奥马尔才得以回国拍摄自己的第二部电影。
       “不存在后悔,如果我当初妥协把电影销毁才是真正的后悔”,多年以后面对媒体的采访奥马尔如是说

之所以下达通缉令,是因为奥马尔的处女作《一个叙利亚村庄的日常生活》不带任何修饰地记录了70年代叙利亚乡村的破败、落后以及高压政府无休止的剥削。

时隔42年,这部电影依旧是禁片

同为难兄难弟的阿富汗也好不到哪去,如果说沙林珊辛是没莱坞的本土皇帝,那么阿提克·拉希米就是阿富汗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外交使节。

然而尴尬的是,因为家乡战乱的原因,他从小就被迫做了难民,目前流亡法国。

《忍石》和《土地与灰烬》是他的得意之作,除了导演外,他也是获得过龚古尔奖的法语作家

这位享誉国际的阿富汗导演,在接受《名利场》杂志访谈时直言不讳地说道:

“法国接纳了作为难民的我,但我始终是阿富汗的孩子,写作与拍摄电影是我能为战乱中的祖国唯一做到的事。”
为这样的中东拍摄电影,不是仅凭热爱就能得到响应的普通文化事业。

在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之前,他们只能像西西弗斯无数次把石头推向山顶一样,坚守着自己的电影事业。
说完阿富汗和叙利亚,我们再来看看以色列。

尽管和巴勒斯坦冲突不断,但是扛住了战争压力的以色列在文化追求上也不甘落后。

对犹太民族语言希伯来语的保护不遗余力,尽管只有以色列人使用

很多人嘲笑以色列电影,十部里九部在打仗,一部准备打仗。

这种说法很片面,就算战争对犹太民族来讲已经是家常便饭,但也不至于拿来当成永恒的拍摄题材。
在出品各种战争片之前,以色列著名导演丹-沃尔曼已经在中东拍摄出了第一部文艺片。

他执导的《瑞典少女》讲述了一个16岁的花季少女性意识萌动的美好故事。

这样的海报在相对保守的中东地区冲击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这部半实验半试探性的电影,让年轻的丹沃尔曼在本国碰了一鼻子灰,还在中东落下了“伤风败俗”的恶名,本片最后在发行上只能交由美国进行宣发。

 难以想象丹沃尔曼出生于一个传统犹太家庭

早年间的丹-沃尔曼作为与西方电影世界接轨的先驱,与各资本主义大国合拍了不少作品。

晚年功力更是炉火纯青,最新一部作品《力量之谷》的背景在19世纪,因为移民潮男女主角相遇相恋。嗯,看来人间真情才是治愈各种创伤的最好方法。

该电影曾在上海试映并开展导演见面会

受他和其他以色列开明电影人的影响,以色列本土电影在题材上早已不再局限于战争。

甚至偶尔也会有一些大胆制作,比如2017年出品讲述同性友谊的《蛋糕师》:

就直截了当的放张图你们感受下

即使有这样一批电影赤子,中东影业的发展依旧举步维艰。
以局势最动荡的叙利亚为例,这个在国际上被东方西方同时重点关注的是非之地,从来不缺惨烈的战况报道与血腥的话题热度,关于叙利亚的战争纪录片多不胜数。
可是不管拍摄动机是出于人道主义还是追逐热点,这些纪录片往往都由西方大国参与制作,有些地方多少会刻意遮掩。

毕竟就算自家这本已经是难念的经,也得交由自家人来念才会有真实的可信度。

基本都是多国合拍,叙方仅提供场地与难民

在电影底蕴方面,战前的叙利亚就已经是无根浮萍的状态。

既无专业演员,也没有制片厂,量的匮乏降低了质的标准,基本上只要是有本土新片问世,不过分触及政治敏感,就足以载入当年的国家大事纪。

这部电影连海报都找不到正面拍摄图…

1993年的叙利亚电影《临时工》讲述了一个穷困青年与寡妇的恋爱故事。

片中大部分桥段都和一些小资爱情小说异曲同工,不过也清晰直白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与阶级矛盾。

2012年作品《我最后的朋友》,主角在窗前纠结的这一幕布景构图十分惊艳

出于站着说话不腰疼方面上的避嫌,在艺术价值上你我都不好评价叙利亚电影的功过是非。但是对叙利亚电影事业所展现出的韧性,我们应该感到由衷的钦佩与赞叹。
即使战火一寸寸蔓延,叙利亚的电影防线依然没有崩溃,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映了由叙利亚班底主导拍摄的《我失去影子的那天》。

导演应该是叙利亚史上第一位女导演

叙利亚这边一穷二白,而隔壁阿富汗本土电影相关的战争题材也早已被好莱坞掏空了。

做掉本拉登后,阿富汗战争基本告终,战争题材电影的井喷告一段落。

个人比较推荐的几部:《鬣狗之路》、《阿富汗卢克》、《海豹六队:刺杀本拉登》

你可能会感到奇怪,与好莱坞距离最近的接触最多的阿富汗即使吃不到肉,就连汤也分不到吗?

事实上并不是阿富汗没有电影产业,只是作为一个农业国家,阿富汗人没能力也没兴趣参与大型电影制作。
口碑大作《追风筝的人》从剧本上一开始就赢了,电影的改编虽然对阿富汗本土生活没有刻画足够,但至少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

这部片子虽然是美国出品,实际内核里还是阿富汗人把自己的故事自产自销。

原著看哭我
关于阿富汗人自己拍摄的战争创伤电影也有。

比如在2004年的《土地与尘埃》里,无数次的轰炸后,年迈的主角只剩下儿子和5岁的孙子相依为命。

尽管耳朵已经被炮声震聋,还要把亲人罹难的消息传达给在矿坑工作的儿子。

很心酸的是在拍摄这部电影时,器材设备大部分都是从法国片方赊借的

影片《忍石》则聚焦于战后时期,讲述了一位普通妇女独自面对各路矛盾,在传统与现实的压力下艰难觉醒的故事。

而这两部里程碑式电影的导演,正是上文提到的流亡者阿提克。

然而因为种种限制,女主只能找伊朗演员出演

虽然这些影片中的大部分演员都是临时上阵,但是现实中经历的战争苦痛,让这些素人演员们在演技上做到了触类旁通。

而某些演员的现实生活,甚至比电影里的故事还要戏剧化。

你甚至根本不用费心去找拍摄场地

《忍石》里的女主角,伊朗演员格什菲·法拉哈尼(Golshifteh Farahani)由于拍摄时尚杂志写真尺度过大,又出演过大量 “不利于伊斯兰宗教形象”的影片。

于2012年被伊朗驱逐并禁止回国。即便如此,她还是选择保留伊朗国籍。

在《加勒比海盗5》里惊鸿一瞥的女巫扮相

《追风筝的人》发行之后,塔利班恼羞成怒,对出演片中主角的阿富汗男孩全家下达了追杀令,并且施压政府把电影列为禁片,在本土干涉宣发。

全家人东躲西藏八年后,不得不偷渡到瑞典。

追风筝的男孩艾哈迈德-汗-马赫米札达,现年20岁,是一名足球运动员

同时在阿富汗本土,由于常年的恐怖袭击与战乱,作为电影产业唯一变现来源的电影院经济遭受了毁灭性打击。

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仅幸存两家电影院也生意冷清,门可罗雀。
宣传海报上的电影已是多年前的往事

即使产出了不少佳作,但是在好莱坞主导的主流电影圈里,得到关注与承认的也只有少数幸运儿。

多数影评人选择避而不谈,继续粉饰太平,更有甚者卑劣地盗取战争的话题热度,不择手段地博取荣誉。
 
网飞史上最大的败笔

为同名民间组织歌功颂德的纪录片《白头盔》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杯。

然而现实中的叙利亚白头盔只是一个无耻的摆拍团体,受某些国家指使摆拍一些施救场面,作为舆论武器煽动话题。

前一秒还被压在废墟,下一秒就笑嘻嘻与工作人员自拍

三个场景,同一个工作人员同一个孩子

《白头盔》的蓄意造假,骗到了奥斯卡的一众评委,也寒了无数中东电影人的心。

即便如此,在人身安全不保,死亡如影随行的战时中东,被政治、舆论、恐怖主义层层铁幕围死的他们依旧在倔强地坚持。

“有时候,最美的灯盏,并不是为了看清光明,而是为了看清影子。”
这一句出自叙利亚流亡诗人阿多尼斯的诗句,是无数中东电影人最真实的写照。

叙利亚青年战地摄影师Molhem Barakat,牺牲时仅17岁,遗愿是将自己拍摄的战争影像整编成电影

可能对你而言,中东只是一个遥远且荒蛮的地名,一周里总有那么几次出现在头条专栏里,后头麻木地跟着一串伤亡数字.

甚至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前,你都不会把“中东”和“电影”两个词联想到一起。
这些中东电影人该何去何从?中东电影的未来又将怎样发展?

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唯一能确定的是,他们将以先行者,甚至殉道者的身份在电影这条路上一往无前,继续走下去。
如果有一天,你在机缘巧合之下点开了一部中东电影,却无法接受它粗糙的制作和单调的剧情时,不要随口就给出烂片的评价,他们无法提供高昂的经费和华丽的布景,却毫无保留地献出了对电影事业的一片赤诚。

荐片名单附录

中东电影最佳TOP 5:

1.《追风筝的人》豆瓣评分:8.2  IMDb:7.6
2.《忍石》豆瓣评分:7.8  IMDb:7.1
3.《出租车》豆瓣评分:8.0  IMDb:7.3
4.《力量之谷》豆瓣评分:暂无   IMDb:7.9
5.《蛋糕师》豆瓣评分:7.5  IMDb:7.2

阿富汗卢克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