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卢氏文苑 | 张银成:逐渐消失的迎春爆竹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哦!

逐渐消失的迎春爆竹 作者:张银成

鼠年大吉

中国人对农历春节非常重视,情有独钟,称为“过大年”。

为了迎接这个辞旧迎新、年岁交替的重大节日,家家户户要花费很大的代价,耗费很多的心思,付出很多的努力,进行操办和筹备。“过年”虽然要干的事情很多,内容也非常丰富,但是贴春联、放鞭炮、穿新衣、吃饺子则是“过年”最重要的元素和标志。除夕之夜的零点和大年初一的早晨,家家户户燃放鞭炮,辞旧迎新,那噼里啪啦、铺天盖地的烟花爆竹声,是“过年”的一个重要符号,它昭示着一个新春的到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政治家、诗人王安石这首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过年诗《元日》,反映的就是当时京城卞梁过年时人们燃放爆竹、喝着屠苏酒、把门上的旧桃符换成有门神的新桃符的热闹景象。唐代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 “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春节人们燃烧竹竿发出爆炸声的情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和城市人口的膨胀,随着国土资源的快速开发以及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建设,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逐步发生着变化,大气质量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美好生态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为了改变自然环境逐渐恶劣的状况,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国家启动了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扶贫攻坚战和防范金融风险攻坚战一起,并列为国家层面的“三大攻坚战”。全国范围内,环境治理和管控的力度之大、工作之细、要求之严前所未有。连地面扬尘、做饭烧煤、汽车尾气、过年燃放鞭炮等方面,都统统纳入到环保治理的范围。2017年,北京市率先出台规定,五环以内过年不得燃放烟花爆竹,其他区域在指定的燃放地点可以燃放。之后,各地城市纷纷效仿,迅速出台规定,干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我们卢城当然不甘落后,前年春节就规定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还有少数家庭偷偷燃放。去年管控的力度更大,干脆禁止商家出售鞭炮,违者重罚。从除夕到大年初一,基本上听不到鞭炮声了。人们过年见面,都在感叹: “过年不热闹了!年味越来越淡了!”流露出一丝失落、无奈和怀念之情。

春节燃放爆竹,是中国的传统民俗,起源于春秋时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最初,是在除夕之夜燃烧竹子,使其发出爆裂声响,称为“爆竹”,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和瘟疫,保佑全家躲避灾难,迎来吉祥。

后来,随着火药的发明和造纸业的出现,爆竹匠人用纸卷成筒,装上火药和导线,两头扎紧,点燃爆炸,于是鞭炮和焰火就相继问世了。火药发明以前,重大庆典是甩鞭子,使鞭子的尾部发出“啪啪”声响。火药出现以后,就发明了火药爆竹,后来就称为鞭炮。湖南的浏阳,广东的佛山和东尧,江西的萍乡,浙江的温州等地,都是著名的“花炮之乡”。

我老家在距县城二十公里的洛河岸边的一个小镇,在西出河南入陕的古道上。相传王莽追赶刘秀经过此地,因刘秀的坐骑生下一个小马驹,后赐名龙驹。1932年11月,贺龙率领的红3军经过这里。1934年12月,程子华、吴奂先、徐海东率领的红25军长征经过这里。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孕育了淳朴的民风和浓郁的民俗文化。

我的童年时代,虽然生活非常困难,物质极度匮乏,但是过年非常讲究,十分热闹,家家户户都不会马虎。回忆起儿时的过年,就会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脑海里就会闪现出一幕幕热热闹闹过大年的景象,感到无比的快乐、温馨和幸福!

那时,进入农历腊月,就开启了过年模式。镇上的逢二、五、八集日,就繁荣和热闹起来,开始出售各种过年用品和食品。家家户户就着手置办年货,操办过年事宜。初五和“腊八”过后,年味就更加浓烈了。过小年,劈柴火,扫房子,做豆腐,蒸馒头,炸油食,贴春联,包饺子……紧锣密鼓,忙得不亦乐乎。

最难忘和激动人心的时刻来到了。除夕夜里,吃过年饭后,全家人要守岁“熬年”,父亲把鞭炮绑在竹竿上放好,母亲把给我们过年的新衣服放在枕头边,然后在油灯下,一家人围着炭火盆谈天说地,其乐融融。父亲告诉我们:大年初一都要早起,敬祖宗,放鞭炮,吃饺子。谁家起得最早是“金锅”,其次是“银锅”,最晚的是“铁锅”。寓意是新年的第一天要早起,养成勤劳的好习惯。

大年初一,父亲和母亲天不亮就起来,煮好饺子,敬上祖宗,再叫起我们。吃了饺子后,父亲给我们每人发几毛钱的压岁钱,再给每人分一把拆开的小鞭炮,让自己放着玩,我们甭提有多高兴了。我们穿着新衣服,装好分到的小鞭炮,拿着手电筒,随着一群孩子追着鞭炮声,到处跑着捡拾地上没响的鞭炮,村东村西,前街后街,满村子跑,收获满满,其乐无穷,无比幸福。

后来居住在城里,每到过年的除夕之夜零点,也习惯出来走一走,看一看。听听那铺天盖地震天响的鞭炮声,看看那喜迎新春的万家灯火以及映红天空的各种烟花的绚丽色彩,感受一下浓浓的过年味道,内心由衷地说一句: “过年,真好!”

现在,城市过春节普遍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虽然感觉年味淡了,过年不热闹了,但这是环境保护的需要,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实际上是进步了,理智了,文明了,发展了。

由此联想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一些传统、民俗和习惯,在逐渐地淡化,慢慢地消失。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时尚和理念,在悄然兴起,被人们接受,并逐渐地发展。破旧立新,兴利除弊,就是这个道理。这样,社会才能发展,人类才能进步。社会如此,人生也如此!

END

编者推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作者以王安石的《元日》诗句作为引子,解说了过年放爆竹的历史渊源,深情回顾了童年时过年吃饺子、穿新衣的幸福劲儿。特别是在年夜大人给孩子一人分一小截儿鞭炮、大年初一早上小伙伴们听着鞭炮爆响的声音满村跑着争拾“哑火”鞭炮等等的那种热闹劲儿,至今仍然难忘、回味隽永。但随着时代变迁,随着国家治理环境污染、再造青山绿水的需要,小时候过年时以鞭炮“噼里啪啦”在山村炸响为代表的那种欢快、热闹的景象一去不复返。面对此种现实,作者不是一味地感叹传统习俗流失的悲哀,而是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对这一社会大变迁做了科学的、新颖的、具有前瞻性的阐释和肯定。诚如作者所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一些新的时尚和理念,在悄然兴起,被人们接受,并逐渐地发展”;“城市过春节普遍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虽然感觉年味淡了,过年不热闹了,但这是环境保护的需要……实际上是进步了,理智了,文明了,发展了”。(知和、邹楠)

作者简介:张银成,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在卢氏县民政局工作。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会员、《卢氏文苑》文学顾问。喜爱读书和文学,在省、市、县各级报纸和刊物发表散文、随笔、通讯、报告文学等作品。

往期推荐

●传 承

卢氏文友群主办

文学顾问

牛爱民 任耀榜 宋海峰

李宏文 张银成 周天鹤

董建中 韩成章(按姓氏笔画排序)

文苑编辑部

文苑总编:知 和

文苑主编:卢 辉

执行主编:张淑清

责任编辑:张 瑞

张欣燕

程向楠

邹 楠

本期校审:知 和

本期编辑:张淑清

投稿信箱:LSWY1818@163.com

▊声明

感谢关注《卢氏文苑》。网站与公众平台转载《卢氏文苑》所刊发的文章,须征得《卢氏文苑》授权,并请注明出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否则,一经发现,本平台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法律援助单位:

河南共同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

宋海峰律师

请点击“写留言”,留下您的精彩评论!点击“在看”推介给更多的微信好友!投稿作者请提供简介及照片,切忌一稿多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