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子是故人来(似是故人来)

子是故人来

五月,接连有几位前辈学人离世,《章开沅口述自传》是在这个背景下开始阅读的。前后半个月,读完。
读传记,是首选自传,还是选他人撰写的作品?问家人,答曰选别人写的,理由是自传可能会隐去对自己不利的事实。
我更喜欢读不为出版而写的自传。自传,是对自己过往重要经历的回顾,比日记凝炼,比书信系统。不为出版目的而写,意味着传记是为留存记忆而写作的,它首先要面对的是传主对事件真实性的再检验。这种自传,是个良心活:我们有什么理由欺骗自己,欺骗自家后人呢?这种自传,是可信的。
《章开沅口述自传》是传主晚年应学生之请,着手回忆整理的自传,在“整理后记”中,对缘起是这样表述的(取其大意,非直接引用):
因见多位大学问家相继离世,未能留下梳理生平、治学经历乃至重要研究论题推进过程的文字,故着手整理口述自传。在传主,是留存记忆,对学科而言,则是补正史所阙,为民国以来历史爱好者提供一点掌故。

读至这里,尽管组稿者是以出版为目的,但受访者敢讲真话,不为传主讳,讲述生平的同时,把华中师大近代史学科发展史也梳理了一遍,很有画面感。我把本书归入可信的自传一类。
章开沅教授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大家,主要研究辛亥革命史,在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领域有开创性贡献,著有《从耶鲁到东京——为南京大屠杀取证》等。关于研究论著的出版,有这么一处记录:

这则备忘的时间是1997年。后文没展开说约了什么稿。那一年,是《拉贝日记》中文版出版的年份。杨副总编,求证后应是时任副社长杨杰,他分管参编此书的政治编辑室。
在自传中看到认识的人,意外又必然。
1997年后,南京大屠杀研究方面的书,陆续出了不少,体量比较大的是78卷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持续出版了好几年,是举全社之力出版的。出版过程中,出版社由小红楼搬入新大楼,一个跨部门的编校队伍建起来了,老中青俱全(没有某龙)。负责协调统筹的老师抱着书稿穿梭在几个楼层间,面授机宜。走廊里飞舞着各卷的简称。编史料的人有好一阵子走不出阴郁、沉重的氛围。有人沉吟道:整个南京城,处处是坟场,走到哪里都会想起1938年的惨烈场面。

体量小一些的有《魏特琳日记》《拉贝画传》《南京大屠杀研究:历史与言说》,邻居家出过《东史郎日记》《紫金草》《最后的证言:49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等。其他单位出过一整套《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等。
由南京的出版社来出版这些论著,有特别的意义。
《章开沅口述自传》中回忆与东史郎的邂逅、重逢,与张纯如的交往,与“虚构派”的交锋等,以及与该领域多位学人的合作,都是南京大屠杀研究与出版史的生动注脚。
有这样的囗述自传问世,是学术之幸,出版之幸,读者之幸。

阅世,

子是故人来相关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