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
《如果国宝会说话》
第二季 宣传片
▼
跟着国宝去旅行
由中央电视台、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央视纪录频道承制的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于7月13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发布会。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发布会现场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先导片 同样的精彩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的反差萌海报深受大众喜爱,而第二季反差萌海报再次给观众带来了惊喜。跪射俑的“放低自己”、长信宫灯的“照着你”、熹平石经的“比修刻”、错金铜博山炉“云的计算”、曾侯乙编钟的“Duang”等等,国宝们用最亲切时尚的语言与观众对话。
本季节目中,25件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国宝将陆续与观众见面。相比第一季,《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有三方面突破:
一是文物选取范围进一步扩大,文物类型更加丰富。在第一季的陶器、玉器、青铜器之外,新增了漆器、石刻、简牍、织锦等文物类型,反映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二是与文博单位合作更加紧密,更加贴近文物考古专业学术前沿。共有来自全国50多家博物馆参与支持拍摄。
三是进一步加大了新技术的应用,如高精三维数字扫描、高清平面信息采集、多光影采录技术、表面微痕提取技术、数字拓片、数字线图、多光谱采集等,突破了传统摄影的视角束缚,强调文物本体信息,呈现出更丰富的动画演示。
第二季将于7月23日起,在央视一套、四套、九套、国际频道,以及各大视频网站同步上线。
5分钟视频!5集连播!5天连放!
第二季国宝清单
第二季25件国宝介绍
01
鹰顶金冠饰内蒙古博物院
▲年代:战国|材质:黄金、绿松石 鹰高6.7cm,冠带直径165-16.8cm,重1211.7克
1972年,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这套金饰的主体造型,是一只展翅的雄鹰,站立在一个狼羊咬斗纹的半球状体上,仿佛俯瞰着大地。额圈由三条圆形金条榫卯插合而成,上有浮雕卧虎、卧式盘角羊和卧马造型,中间部分为绳索纹。是目前国内发现唯一匈奴贵族金冠饰。
02
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四川博物院
▲年代:战国|材质:青铜 口径13.2cm,高40.3cm
1965年成都市百花潭中学出土。侈口,溜肩,鼓腹、圈足。有盖,盖面微拱,有三鸭形钮,并饰有卷云纹、圆圈纹及兽纹。肩部有对称兽面衔环双耳。
通体用金银嵌错出丰富多彩的图像,画面分四层:第一层,习射和采桑。第二层,宴乐战舞(四川流行的巴渝舞)和弋射、习射。第三层,水陆攻战,左为步战仰攻,右为水陆战争。第四层,狩猎和双兽桃形图案。圈足饰菱形纹和四瓣纹。该壶通体遍布图案,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地反映了2300多年前战国时期巴蜀大地上生产、生活、军事、礼俗的多个生活场面。
03
曾侯乙编钟湖北省博物馆
▲年代:战国|材质:青铜 钟架长748cm,高265cm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
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04
木雕双头镇墓兽荆州博物馆
▲年代:战国|材质:漆器 高170cm
1978年湖北江陵天星观1号墓出土,木雕双头镇墓兽似人非人、似兽非兽。镇墓兽背向的双头曲颈相连,两只兽头雕成变形龙面,巨眼圆睁,长舌伸至颈部。两头各插一对巨型鹿角,鹿角杈桠横生,枝节盘错,转侧变幻,意象极为奇异生动。
通体髹黑漆后,彩绘兽面纹、勾连云纹、几何形方块及菱形纹等,显得神秘而魔幻。这是楚墓镇墓兽造型中最为怪诞、最为壮观的一件。
05
人物御龙帛画湖南省博物馆
▲年代:战国|材质:绢帛 长37.5cm 宽28cm
此帛画为丧葬中使用的“魂幡”,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与外棺中间的隔板上。画面正中绘头戴高冠、身穿博袍、腰佩长剑的男子,当为墓主人形象。他侧身立于龙身,头顶有一华盖;龙昴首卷尾,弓身成舟,舟尾立鹤(凤),舟旁有一鲤鱼随行。人物衣着的飘带、华盖的垂穗都表示了风动的方向,可见龙舟迎风前进的态势。画面简洁而具有神秘意味,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一幅“导引灵魂升天”图。
这幅帛画的人物形象刻画生动传神,表现面部的线条精微而细腻,使须眉华现,神情宛然;表现服饰的线条则流畅,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长袍的质感和飘逸的状态,被称为中国早期肖像画的杰出代表,人们将其与“人物龙凤帛画”一起并称为先秦绘画艺术中的双璧。
06
跪射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年代:秦汉|材质:陶
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绾一发髻,左腿曲蹲,右膝着地,双手置于身体右侧作握弓弩待发状。上体笔直挺立,下部是右膝、右足尖及左足抵地,三个支点呈等腰三角形支撑着上体,重心在下,增强了稳定性。跪射武士俑的塑造比起一般的陶俑要更加精细,对表情神态和发髻、甲片、履底等的刻画生动传神,并且文物原本的彩绘保存状况极好,真实表现了秦军作战的情景。
07
秦始皇陵铜车马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年代:秦汉|材质:铜 车通长3.17m,高1.06m
铜车马主体为青铜所铸,一些零部件为金银饰品,各个部件分别铸造,秦代工匠成功地运用了铸造、焊接、镶嵌、销接、活铰连接、子母扣连接、转轴连接等各种工艺技术,并将其完美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是20世纪考古史上发现的结构最为复杂、形体最为庞大的古代青铜器,被誉为”青铜之冠”。
08
战国商鞅方升上海博物馆
▲年代:秦始皇|材质:青铜 高2.32厘米,通长18.7厘米 重量:690g
战国时秦国商鞅监制的1升铜量器。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
左壁刻:“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与柄相对的一端刻“重泉”二字。
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诏书,右壁有一“临”字。《汉书·律历志》说:量“以度数串其容”,器自铭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升,进而证明早在公元前三、四百年人们已认识到容量不是一个基本单位,由长度推导容积既准确又方便。
实测方升内口长12.4774厘米,宽6.972 厘米,深2.323厘米,计算容积为 202.15立方厘米。自铭16.2立方寸为一升,可以推导出秦一尺长23.2厘米。
铭文之中的十八年即秦孝公十八年 (公元前344)。此器有确凿的纪年,并标明由秦国商鞅负责监制,底部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说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的度量衡延用了商鞅变法时所制定的标准。商鞅铜方升是中国度量衡史上极重要的珍品。
09
里耶秦简里耶秦简博物馆
▲年代:秦
里耶秦简,2002年6-7月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共36000多枚。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
对于里耶秦代简牍发现的意义,学界认为它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其研究成果将大大填补史料的缺佚。它的重要性在于将极大地改变和充实人们原有的知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里耶秦简对于秦史的重要性不亚于甲骨文对于商史研究的意义,它将从根本上改变秦史研究的面貌。
10
南越汉玉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年代:秦|材质:玉
位于广州越秀象岗山的南越王墓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眛的墓室,发掘时保存完整,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南越王墓共出土文物1000余件/套,其中出土玉器244件/套,数量多,器型丰富,雕刻精美,蔚为大观,同时反映汉代在礼仪、装饰、丧葬、器用玉上的流行。
南越王的丝缕玉衣,长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用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做成。
分为:头套、上身衣、袖套、手套、裤筒和鞋六部分。出土时,因南越王尸体和编缀玉衣的丝线已经腐朽,玉片散落在地,专家花了三年多时间修整复原,可以想见两千多年前制作玉衣更是如何的耗费人力和物力。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直径10.6厘米,厚0.5厘米,是西汉南越王越眛的陪葬品,旋转于南越王面部,堪称国宝,在设计上,玉佩分为内外两圈,内圈的游龙托起外圈的凤鸟,构图完美,极具汉代特征,是汉玉中的艺术珍品,被选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馆徽。
角形玉杯出土自墓主的棺椁头箱,用一整块青玉雕刻而成,玉杯呈犀牛角造型。器表上面线刻尖嘴夔龙,回环往复,生动逼真。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等多种技法于一身,各层纹饰在器身上巧妙布局,堪称汉玉绝品,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11
霍去病墓石刻茂陵博物馆
▲年代:西汉|材质:石
霍去病墓石刻是一组纪念碑性质的大型石刻群。现存于陕西茂陵博物馆内霍去病墓冢两侧。共计为16件,其中12件被评定为国宝级文物。
这一组造型粗狂、形态逼真的大型石刻群,产生于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是汉武帝为纪念表彰英年早逝的青年将领霍去病在河西战役中所取得的关键性胜利,命少府属官左司空署内优秀石刻匠师所精心雕造出来的。
霍去病墓大型石刻群包括有马踏匈奴、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石蛙、石鱼二、野人、野兽食羊、卧牛、人与熊、野猪、卧蟾等14件,另有题铭刻石2件。
12
五星出东方锦护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年代:汉晋|材质:织锦
圆角长方形,绢缘,缝缀六角系带,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系带长21厘米,部分系带残断。
护臂用面锦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织锦,五重平纹经锦,经密220根/厘米,纬密24根/厘米,宝蓝、草绿、绛红、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经根据纹样分别显花,织出星纹、云纹及孔雀、仙鹤、辟邪虎等禽兽纹样,纹样题材新颖、风格别致;每组花纹循环为7.4厘米,上下两组循环花纹之间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小篆文字。
白色绢缘系用一通幅的绢条缝制成绢经密50根/厘米,纬密40根/厘米,系带经密60根/厘米,纬密28根/厘米。
13
四神纹玉雕铺首茂陵博物馆
▲年代:西汉|材质:玉 高34.2cm 宽35.6cm 厚14.7cm 重10.6千克
这件玉铺首呈青灰色,正面为四角弧圆、下有凸钮的长方形,图案为一尊粗眉鼓目、卷鼻龇牙的兽面轮廓;兽面上部饰卷云纹,两侧透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纹,“四神”位置的编排虽然因应构图的需要做了适当调整,却仍然是两个相反方向的方位。
下缘中央突出方梁鼻钮上有插榫方孔,以八条竖纹勾勒出两侧宽大的排牙,再配以庄重肃穆的线刻云气纹,尽管铺首上的造型元素较多,因选用了浮雕、透雕和线刻等多种技法,作多层次的雕刻,使整个铺首表面纹饰凹凸起伏,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其形象充满神秘色彩。
14
熹平石经西安碑林博物馆
▲年代:东汉|材质:石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后,儒家经籍被奉为典藏,成为判断是非标准与决策依据。儒学被定为官学,必须有一部标准本作为评定正误的依据,然而,皇家藏书楼里的标准本“兰台漆书”却由于腐败而遭偷改。
鉴于此,蔡邕向汉灵帝提出校正经书、刊刻于石的奏请,获许。蔡邕主持校定六经工作结束后,以小字八分将校正的经文书于石碑,刻于熹平四年,称熹平石经。历时9年,共刻7部经典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并《公羊》、《论语》二传,于46块石碑之上,字体一律采用隶书,故又称“一体石经”。
1933年,于右任为抢救文物,慨然以四千银元从洛阳古董商人处买来一块略似三角形的东汉刻石,刻石为双面,一面刻《周易·家人》迄《归妹》十八卦,存二百八十六字;另一面刻《文言》和《说卦》,存二百零五字,经关中著名史学家张扶万确认此石为东汉《熹平石经》的一部分。且是数十年来出土《熹平石经》残石中字数最多一块,向来为书法界、考古界所珍视。
1940年,抗日战争形势紧张,于右任为确保碑石安全,将其由上海转运至西安,后捐赠于西安碑林。
《熹平石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印刷术发明前的一种图书编辑出版活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订误正伪,平息纷争,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开创了我国历代石经的先河,用刻石的方法向天下人公布经文范本的做法,自汉后之后又有过六次刻经运动;启发了捶拓方法的发明,捶拓技术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因此,石经对印刷术的发明也有间接影响。
15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山东博物馆
▲年代:汉代|材质:石 纵48cm、横112cm、厚21cm
嘉祥县出土。凸面线刻。画面共分两层:上层为孔子见老子图象。自左依次列14人,孔子、老子之间一小儿是神童项橐。画面映证早在汉代孔子的故事就已广为流传了。下层为车马出行图。
16
长信宫灯河北博物院
▲年代:西汉|材质:铜鎏金 通高48cm
1968年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通体鎏金,作宫女跪坐执灯形象。宫女梳髻覆帼,着深衣,跣足。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部分组成。
各部分可拆卸,灯盘可转动,灯罩可开合。宫女体臂中空,右臂为烟道,可将灯烟导入器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上刻铭文九处,内容包括灯的重量、容量、铸造时间和所有者等。因刻有“长信尚浴”字样,故名长信宫灯。
17
素纱禅衣湖南省博物馆
▲年代:西汉|材质:丝
衣长160cm,通袖195cm,袖口宽27cm,腰宽48cm,衣重48克
1972年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在一号汉墓椁室西边箱出土的一件竹箱内随葬了轪侯夫人辛追生前所喜爱的时装,其中2件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的素纱禅衣特别引人注目。
其衣料为轻薄的没有染色的平纹方孔丝织物素纱,经测算,其用纱料约2.6平方米,如果除去较厚重的用作衣领、衣袖、衣襟缘边的绢,其重量只有20多克,每平方米衣料重仅12-13克。
18
二十八宿圆盘 圭表阜阳市博物馆
▲年代:西汉|材质:漆木
世界现存最早的天文仪器实物,可折叠组装,便于携带。垂直的表和水平的圭,观测正午日影的长度变化,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重要节气,并推算回归年长度。
二十八宿圆盘由上下两个盘组成,上盘标示北斗七星图案,边沿有365个小孔,对应周天度数;下盘边沿标示二十八星宿名称和度距。上下盘心有孔相通,可插入指针作为定标,配合同时出土的支架,正好支撑在阜阳当地的赤道面上,用来测量天体的赤道经度。
19
狸猫纹漆食盘湖南省博物馆
▲年代:西汉|材质:漆器 高6.2cm,口径27.5cm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盘内黑漆地上用朱漆单线勾勒,黑漆描绘,内涂灰绿色漆,卷曲的云纹散布盘底与内壁,疏散的云纹中藏有三狸一龟,猫眼圆睁,髭须张列,四爪潜伏,长尾上翘;龟昂着葡伏,四爪外露,作爬行状态,形象颇为生动。盘口沿朱绘几何图案。盘内云纹间隙处朱书”君幸食”,外底朱书”九升”和”轪侯家”。
20
算筹陕西历史博物馆
▲年代:西汉|材质:象牙
用“算筹”进行计算称作“筹算”,这是中国古代算盘出现之前的计算工具,算式有模式和纵式两种。横着一根代表一,竖起的一根代表五,遇“0”则空,严格遵从十进位制。
中国古代十进位制的算筹记数法在世界上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创造。算筹在春秋时期已出现,并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15世纪算盘推广之后才被逐渐取代。
21
错金铜博山炉河北博物院
▲年代:西汉|材质:铜错金 通高26cm
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炉身似豆形,通体用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纹。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的山峦。炉盖上因山势镂孔,雕塑出生动的山间景色。山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轻捷的小猴或蹲踞在峦峰高处、或骑坐在兽背上嬉戏玩耍,猎人手持弓箭巡猎山间。座把透雕成三龙出水状,以龙头擎托炉盘。工艺精湛,装饰华美,是一件举世闻名的珍宝。
22
长毋相忘银带钩南京博物院
▲年代:西汉|材质:银 器长 3.7cm、高 1.8 cm
“长毋相忘”银带钩,钩体为龙首形。整器左右可以分开,中间以暗卯相合“长毋相忘”。此件为江都王的妃嫔陪葬墓中发现。钩体呈龙首形,钩身错金,图案为流畅的圆涡形云气纹。钩钮底部使用不同金属铸造出三个同心圆,寓意“永结同心”。整器左右也可分开,榫卯扣合,凸面阳文、凹面阴文,铭“长毋相忘”四字。据墓中出土的铭文器物考证,墓主淳于氏仅为江都王第三等级的妃嫔,可见江都王对墓主人的宠爱。
23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中国国家博物馆
▲年代:西汉|材质:铜错金银 高34.1cm、长58.1cm
1963年陕西省兴平县出土,此尊呈犀牛形,犀牛昂首伫立,身体肥硕,四腿短粗,皮厚而多皱,两角尖锐,双眼镶嵌黑色料珠。尊腹中空,用来盛酒。尊背有椭圆形口,口上有盖。犀牛口右侧有一圆管状的“流”。通体饰细如游丝的错金银云纹,熠熠生辉,华美无比。
24
击鼓说唱俑中国国家博物馆
▲年代:东汉|材质:陶 高56cm
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出土,此俑头上戴帻,额前有花饰,袒胸露腹,两肩高耸,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活现一俳优正在说唱的形象。
汉代俳优大致以调谑、滑稽、讽刺的表演为主,并以此来博得主人和观赏者的笑颜。他们往往随侍主人左右,作即兴表演,随时供主人取乐。表演时,他们一般边击鼓边歌唱。当时的皇室贵族、豪富大吏蓄养俳优之风甚盛。汉武帝“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丞相田蚡“爱倡优巧匠之属”。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云:“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儛像。”这些均可为证。汉代画像石乐舞百戏图中经常可以看见一些身材粗短、上身赤裸和动作滑稽的表演者,汉墓中也不乏此类形象的陶俑出土,均显示了俳优表演在当时的盛行。
汉代民间极为盛行说唱表演。这件陶俑袒胸露腹,着裤赤足,左臂挟鼓,右手举槌,作击鼓说唱表演,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在四川的东汉墓中先后出土多件形象类似的击鼓说唱俑,这说明当时蜀地说唱表演颇为流行。
25
铜奔马甘肃省博物馆
▲年代:东汉|材质:青铜 高34.5cm,身长45cm,宽13cm
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矫健的身姿正凌空疾驰,昂首嘶鸣,长尾如飘。它三蹄腾空,一足下踏飞鸟之背。飞鸟回首惊顾间,骏马已飞身而过。铜马全身着力点集于一蹄,重心平衡把握准确。1983年10月,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7月23日起
和国宝不见不散!
▼
·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 ·
-END-
资料整理自各博物馆官网及相关报道
部分资料由节目组提供,特别鸣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331999523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