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活字印刷术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本期姚老师讲故事,我是姚老师。上一期的“四大发明”专题,我们讲了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其实在古代中国并没有得到普及和推广,影响力极为有限,说它是“四大发明”之一有些过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再去看看带你重新认识“四大发明”——活字印刷术。
今天,我们要来聊聊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命运。可以说,活字印刷术在欧洲是大放异彩,跟在古代中国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事实上,欧洲的活字印刷术是现代印刷术的祖先,并且欧洲的活字印刷术虽然晚于毕昇的活字印刷术400年,但是发明权之争却从未停息,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别急,本期姚老师给你答案。
欧洲的“毕昇”——古腾堡
现在公认的欧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是德国人约翰·古腾堡(Johannes Gensfleisch zur Laden zum Gutenberg,1398年—1468年2月3日)。 他是一个金匠兼珠宝匠的儿子,有一手冶金手艺,包括雕制金属凸字。本来普普通通,却因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和相应的印刷机、油墨以及一整套印刷流程而名垂青史。在美国作家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古腾堡排名第八位,比爱因斯坦、达尔文、爱迪生以及所有你能想到的政治领袖的排名都要高!在二战后联邦德国电视台评选的“对德国影响最大的人物”排行榜上,古腾堡高居第二位,仅次于当时的德国总理。足以见得古腾堡和他的发明在人们心中重要的地位。
他当年印刷的重要出版物就是《圣经》——因为每页排版42行,所以又称为四十二行本《圣经》——这套《圣经》印刷精美、制作考究,刚一问世就造成了轰动,引得人们竞相购买。今天,这套《圣经》还有48本流传,被各大博物馆和大学图书馆竞相收藏,每一套都价值连城。下图就是这套《圣经》的照片,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这套《圣经》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它提高了欧洲人民的识字率,启迪了欧洲人民的思想。之前的《圣经》是靠牧师们在修道院里手工抄写,因为太少,所以很贵,一般不流传到外。牧师们传教的时候都是靠口口相传,所以普通大众其实并没有几个人真正见过、读过《圣经》的原文,文盲率很高不说,并且他们所了解的《圣经》也都是牧师们添油加醋后的版本。而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使得印刷成本大大降低,大批四十二行本《圣经》流传开来,让许多普通基督徒能直接“与上帝对话”,文盲率迅速降低。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发现原来牧师们说的很多话都不是上帝本来的意思!几十年后,马丁·路德在德国发动宗教改革,极大地动摇了教会的统治。这个过程中,古腾堡的《圣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说了这么多,大家一定很好奇:一样是活字印刷术,为什么毕昇的没有被推广,而古腾堡的却掀起了一场革命,并且流芳百世呢?别急,我们来看看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相比毕昇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古腾堡 VS 毕昇
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所运用的原理与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是一模一样的,总体流程也差不多。但是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一、字母文字
古腾堡印刷使用的是拉丁文,众所周知,以拉丁文为代表的字母文字在活字印刷术上有着以汉字为代表的表意文字无法比拟的巨大先天优势!字母文字只需将每个字母多铸几个字模就能满足所有印刷品的印刷需求。而相比之下,汉字等表意文字所需的字模数量则要大大超过字母文字。古腾堡的《圣经》印刷的时候只用了300个左右的字模,这是汉字无法企及的!
二、金属活字的倒模工艺
如果说字母文字是古腾堡印刷术的先天优势,那么倒模这个工艺步骤就是古腾堡的重大创新之一了。它的步骤是这样的:
首先,在质地较硬的金属方块(钢)的一面反刻出字母的阳文;然后,将这个阳文字模在质地较软的金属(铜)上敲打,形成一个正向的阴文字母;套上古腾堡发明的铸字盒,就相当于一个标准字范;之后,就可以用这个字范大量浇筑金属活字(一般用铅、锡、锑等低熔点金属或它们的合金)。因为有了字范,所以每个活字都跟原来的字模一模一样。
这么说可能比较枯燥,姚老师也没找到很好的图片或视频来为大家展示这一步骤。为了便于理解,我拿小女做明胶的小猪佩奇玩具举例,来为大家解释一下。
话说有一天,我们家小姑娘看完小猪佩奇的动画片之后突发奇想,想用明胶做一个小猪佩奇。那我该怎么办?
第一步,我得去找一张小猪佩奇的图案,然后弄个大萝卜切开,把小猪佩奇的图案反画在萝卜上,用刀在萝卜上刻出小猪佩奇凸起的图案。
第二步,我得找一大块橡皮泥,把萝卜上小猪佩奇的图案清晰地印在橡皮泥上,最好要印得深一点,形成一个坑
第三步,就是把烧化的明胶浇在橡皮泥坑里。等到明胶凝固了,拿出来就是一个跟萝卜章上图案一模一样的明胶小猪佩奇了。
这其中刻在萝卜上的凸起的小猪佩奇就是原版字模,橡皮泥深坑就是字范,明胶就是铅、锡、锑等制成的金属活字。大家可以发现,倒模的优势在于不仅保证了每个字母的大小、样式统一,并且配合古腾堡独创的铸字盒可以快速、大量生产。比毕昇一个一个刻制胶泥活字的效率不知提高了多少倍。这个工艺在古代中国不曾被采用,即使是发明了金属活字之后!
三、油性墨水
这是古腾堡印刷术的又一个优势。中国古代的墨基本都是水性墨,在金属表面的附着性不好(甚至在胶泥活字表面也不尽如人意,常常会不着墨或是散墨)。而古腾堡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油性墨水,能很好地在金属表面固着,并且油性墨本身也比水性墨不容易散墨。这个特点使得印刷品的清晰度能达到很高的标准,上面的《圣经》大家已经看到了效果。
四、手摇印刷机
古腾堡从意大利人榨橄榄油的手摇榨油机当中获得了灵感,发明了手摇印刷机。下图是它的复原品。
这台手摇印刷机的好处是工人通过操作手柄,能将纸张以固定的轨迹送至印墨处印刷,既简便,又保证了印刷区域的固定统一。实在是另一个兼顾便利性与精美性的发明。手摇印刷机的出现使得培养印刷工的门槛大大降低,推动了活字印刷术的普及。在这里,不得不说古代欧洲人在机械方面的造诣要比古代中国的先民高得多。
五、完备规范的印刷流程
有了以上几个优势或创新,古腾堡实际上将当时看来颇为复杂的活字印刷技术拆解成了几项并不算非常复杂的工序。每道工序的难度不大,使得古腾堡能够大量招募和培训印刷工人。并且古腾堡为他的活字印刷术建立了一整套规范的流程——这实际上就是标准化,与现代流水线作业有几分相似——这些印刷工人在学会了印刷流程之后,又将这项技术教给了更多的人,使得活字印刷术在欧洲迅速普及。
“发明权”之争
有人说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受到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影响,不能算独立发明。毕竟他比毕昇晚了400多年。但是根据目前的考证,古腾堡肯定受到了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影响,而未必知道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理由如下:
第一,古代中国的雕版印刷术是在唐宋时期经由阿拉伯帝国传到西方的,这点有文物证据——在阿拉伯帝国活动地区发现了大量中国雕版印刷的工具、书籍等。但是至今却没有找到阿拉伯帝国将活字印刷术传到欧洲的证据。
第二,即便我们假定古腾堡真的见过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印刷的出版物,但是鉴于他有多项明显超越毕昇版活字印刷术的技术发明与创新,至少我们可以认为古腾堡大幅优化了活字印刷术,并将其普及与推广。根据我之前判定发明意义的两条评价标准,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显然比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更有意义。
事实上,现代的印刷术在激光排版之前,一直遵循的是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体系。我国在19世纪引入西方的活字印刷术之后,雕版印刷才迅速没落,全面被活字印刷取代。这点,本土的活字印刷术始终未能做到。
后记
令人感慨的是,古腾堡本人并未从他的发明中获利多少。1455年,在古腾堡印刷了大约180本《圣经》之后,原本赞助他的商人富思特决定终止赞助。古腾堡无力偿还贷款,并且在法庭上败诉,被迫把部分印刷设备及印制圣经用的活字版交给富思特。富思特用这些设备自己开了家印刷厂,大量印书,赚得盆满钵满。而古腾堡虽然另起炉灶,自己也开了家印刷厂,但是无论是印刷品的质量、数量还是影响力,都远不及富思特的印刷厂。1462年,古腾堡再次倒运。天主教教廷权力斗争导致一场大火,古腾堡再次丧失了他的工厂。六年后,即1468年,古腾堡与世长辞了。
古腾堡虽然去世了,但他的活字印刷术却流传开来。印刷术极大地推动了欧洲社会和文化的进步,说它是欧洲现代文明的基石都不为过,无怪于培根、马克思等人对印刷术不吝赞美之词。而古腾堡本人,虽然去世已500多年,却依然被人铭记。现在古腾堡的出生地德国的美因茨市,有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美因茨古腾堡大学(简称美因茨大学),校图书馆内收藏有古腾堡印刷的其中一本42行本的《圣经》,并展示了古腾堡当年的功绩,供人敬仰。正印了那句话:“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
事实上,我国古代还有一位先民,也被人时常提起。他的功绩比古腾堡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上面提到过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他排行第六,比古腾堡还高两位。他就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被称为“纸神”的蔡伦。下一期,我们来讲讲他和造纸术的故事。
好了,本期故事到此结束。希望与你们一起遨游在知识的星辰大海,我们下期再见!
留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