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南康直节堂记(第1027季 【湿地双基】宜昌中考古文阅读的求真创新与应考策略)

南康直节堂记

湿地双基关照基础  突出能力  稳中求新
——宜昌中考古文阅读的求真创新与应考策略
文/吴海宁宜昌古文考点主要分布为字词释义、句读判断、文句翻译、词句理解、积累链接等,以“关照基础,突出能力,注重运用,联系生活,取材课外”为命题原则,坚持能力立意,不考课本原文,不单独考古文语法、追求个性化解读、注重语言积累和理解的灵活性,注重沟通古文与现代文的联系,在现代文的读写中活化了古诗文,命题力图通过技术的创新还文言阅读以鲜活的灵气,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

一、关照基础,从字词到句读,注重基础知识的准确考查

如2012年试题《一卷冰雪文序》中的第6题,请解释“藉、”“异”、“遂”、“固”的意思;第7题,请用“/”为“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线”断句;第8题,翻译“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2014年第7题,“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而’正确填入对应的文句中。”以上4题,关照字词释义、句读判断、文句翻译、虚词使用,直面最基础的文言文知识,这是近几年来宜昌中考古文的常规题型。但由于所选文段并非取材课内,使得考查所关注的并不是机械背诵,而是从运用的角度关照能力迁移。

对文言字词的考查,命题所追求的是“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所选字绝非生辟字,而是常用字,并且在课文中出现的频率还不止一次,如“异”字课文便有“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多次出现。“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学习古文,首先得过句读关。宜昌中考对句读的考查,关注的是因文循章、依文断句,即考察考生联系上下文,依据起承转合和内容的相互关联进行断句的能力。第8小题对文句的翻译则是在关注重点词语意思的前提下,考查考生对整句的理解能力,关键字“特”“恨”“解”“说”在课文中,亦是有出现的,如“恨”字不仅现代文里常见,在《出师表》“未尝不叹惜痛恨于桓灵也”一句里亦会得到师生的高度关注。这样的考查,要求考生在复习时,不要过分机械记忆课本上的字词,而应从做题的角度来历练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二、个性解读,从理解到感悟,注重理解能力的有效提升

如果说“徐君一生被人所称道的德行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摘录原文作答。”(2011年第11题)考查的是对古文内容的准确把握的话,“那纵观[甲诗],有人认为是‘望’字统领全篇,有人认为是‘夕’字统领全篇,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2010年第10题)则提升到个性感悟的层级上,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地对古文内容做个性解读。此题给的参考答案亦是相对开放:认为“望”统领全篇的,是从作者观景的视角来看;认为“夕”统领全篇的,是从景观的主体内容来看。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不分高下,言之成理即可。

考生在阅读《游太和山日记》和《庐山草堂记》后,命题者要求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记”是我国古代一种比较常见的散文体裁。初中阶段,我们曾经学过不少的同类文章,请你根据回忆和比对,从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上,分别为[甲][乙]两文各找一篇最近似的课文,将文题写在相应位置。(2009年第7题)此题在对文学体裁的考法上要求考生“根据回忆和比对”,从“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两个关注点来对记忆中的“记”进行信息筛选、甄别,实现了文、道、质的三者相通,记忆与现实的相互关联,考生可供选择的答案更是举不胜举。没让学生在记忆的死胡同里打转,而是从关注整个学段内容的高度,去寻找自认为适合的答案,体现了命题的开放性与灵活性。而“所谓‘冰雪之气’,亦即冰雪之特点。请你根据本文内容提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至少4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冰雪’的特点。”则将考生的生活体验引入到古文理解中来,既随文考查现代语法,又关注考生生活体验,体现了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的教育理念,引领考生感悟不要死读书,不要只读有字之书,亦要读无字之书的为学真谛。
三、题型求新,从单一到相生,注重文白共存的对照关联

纵观宜昌自新课改以来的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我们发现,对古文的考查,在坚持“以读写为重点,以能力为归依”的原则下,亦在走“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话”的求索之路。

在不断增加古诗文分值(从16分调整至28分,含每个现代文阅读的最后一题)的基础上,在材料、内容、题型的发展上,宜昌中考语文对古文考查的破旧图新,亦应得到充分关注。
>>>>1、材料组合上的变化。
从最初的只考一篇古文(2003年),到考组合古文,考题由两篇或两篇以上短文组成(2009年),或是有诗(词)有文(2010年、2013年、2014年),宜昌中考古文材料的选择突破了古文的局限,走向有诗有文、诗文并举,诗词文共处的广阔天地。特别是基于同一写作对象下的独立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选取片段)在试题中的巧妙组合,给题型设计提供了巨大的弹性空间,使命题的内涵与外延都得到改变。

>>>>2、内容选择上的变化。
近五年的宜昌中考古文阅读题,从内容选择上看,2011年为《南康直节堂记》(宋·苏辙),2012年为《一卷冰雪文序》(清·张岱),2013年为文《松风阁记(节选)》(明·刘基)、诗《南轩松(李白)》,2014年为文《湖之鱼》(〔清〕林纾)和诗《钓鱼不得》(唐·李舜弦),2015年为文《山静日长》(宋·罗大经)。文体上有记、序、诗、文;内容涉及状景,如《山静日长》;写物,如《南康直节堂记》、《松风阁记》、《南轩松》;悟趣,如《钓鱼不得》;抒志,如《一卷冰雪文序》等。

所选文章之作者起于唐、止于清。自宋至清,亦为我国古代汉语发展之黄金时代,诗、词、文,大家众多,著作充栋。但能找到用来考查初中生古文水平之作,实非易事。统观命题选文,我们不难发现,所选诗文与课本内容之难易有对应性,即如果学生能学好课内文言文,则应答考题没有什么难度。
从内容来看,写自然之物、人文景,言志抒怀之诗文是为首选。此类文章,既追求志物相通、情景交融之文趣,又彰显作者把玩文字、布局谋篇之章法,做题之时,考生非为答题而读,实有习得之悟。

>>>>3、题型设计上的变化。
2007年的试题,将全部古文知识考题,零星分布在四篇现代文阅读中。2010年的试题,除了16分的独立文言文阅读语段之外,还在第四篇现代文阅读里嵌入了三段古诗文,既有与现代文对照理解的命题(第29题),也有独立的文言知识命题(30、31、32题),此题以左右对照阅读、前后对应理解的方式呈现,分值达到20分之多,传达了命题者把加大的文言阅读量巧妙地嵌入现代文阅读里,做到了加量不加难度和用右边的实例为左边的论说佐证,以考查考生学以致用的想法。自2010年至2015年,宜昌中考语文更是在每个现代文阅读后面加考了“积累链接”题,考查考生对自小学至初中九年所学古诗文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在内容选择、文体选择、题型设计上的变化,直接作用于日常的课堂教学,归宿在考生的语文思维,考生在答这些题时所表现的思维品质印证了母语积淀在现代生活中重获生机的可行性,亦显示出命题者在命题技术上面所做的不懈努力。

不容置疑,作为复习组织者的老师,首先要对我市古文阅读命题的考试特点、命题风格、考查要点、设题形式等,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纳,方能做到有的放矢(这种归纳,只要把近几年的试题单列出来,就能对照理出)。宜昌中考古文之备考,应在抓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在灵活运用上求效率,在思维训练上求水到渠成。考生复习时,定要立足课本、注重运用、关注思维,考生方可笑傲考场、游刃有余。具体而言,我们的应考方略是:
一、准确记忆,具体分析
宜昌中考对文古文字词的考查,重在考查考生随文理解其义的能力,分值一般为4分。虽然文段取自课外,但所考之字定是在对教材文言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出现过的,其义有的与课文中相同,有的则要结合语境来做具体分析。这要求,我们在复习时,不可只孤立地记词义,一定要结合语境来准确分析,并做到具体分析。

例如,2012年中考试题:解释“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中的“异”字的含义。
本题答案为“不同”,有考生误解释为“认为……异”或“对……感到诧异”,出现这一错误的原因是考生在复习时只注意了“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异”的特殊用法,而没有结合语境来分析。

虽然记准了相应文言实虚词的含义,但却不能依句式、语境来做具体分析,而导致失分,对考生来说是十分可惜的。
宜昌古文试题在对名篇名句的积累考查上,关照“同类”内容的相关考查,不是古板地写一句话,留一个空让考生来填写,而是给一个语境,让考生做同类联系答题。

如,2011年试题第12题:【积累链接】荷莲虽小,却也有着与杉树同样的品性。请默写出周敦颐《爱莲说》中“莲”与“杉”品性相近的四句话(计16个字)。(2分)

此题答案为“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相信《爱莲说》考生都记得很熟,但如何从文段中选择合适的内容来填写,则需要考生从“品性”的角度甄选内容,做出决定。此题所考的不仅仅是背诵内容,更是理解与迁移能力。

又如,2011年试题第7题:请在原文中另找一个与例句中加点“之”字用法相同的句子。(2分)   例句:朝请大夫 徐君望圣之所作也。
此题答案为:①府史之所蹲伏    ②而簿书之所填委 (说明:二者任选其一即可)。

解题方略:首先要对“之”字用法有一个十分准确的记忆,再要分析例句中“之”的用法及意思、文中含“之”字句中“之”的意思,然后经过比对,写出答案。此题,摆脱了只考字义的桎梏,而是考查考生对字用法及意义的运用能力,考生若不能依句式、语境来做具体分析,极有可能答错。

二、准确解读,思考周全

宜昌古文考题,除考字义、断句、语句翻译等基础知识外,还基于考生对文段相应内容的理解,考查考生对文意的深层解读能力。这类题要求考生在准确解读文意、题义的基础上,对文本做深度关照。

例如,2011年中考试题第11小题,“本文由树及人,相映成趣。请用文中的两个字来准确概括杉树与徐君的共同点。”(2分)

此题答案为“直节”,考生如果能从“直节堂”、徐君性格特点“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杉树特点“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来做求同分析,不难答出此答案。

再如,2010年考题第10题:通读[乙文],说说作者观景的立足点在哪里?作者以立足点为中心,共写了哪几个方位的景物?(2分)
此题答案为:立足点是石台(1分)。方位:(石台)东南;(石台)西南;(石台)下;(石台)东。(答对二或三个给0.5分,四个全给1分)
此题要求考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全答题点,有考生失分的原因就是他没有读完全文,就开始写答案,出现漏项的失误。

又如,2009年中考试题第7题,“‘记’是我国古代一种比较常见的散文体裁。初中阶段,我们曾经学过不少的同类文章,请你根据回忆和比对,从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上,分别为[甲][乙]两文各找一篇最近似的课文。将文题写在相应位置。(2分)”。
此题答案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满井游记》与《游太和山日记》最近似。《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与《庐山草堂记》最近似。
解题方略:此题未考“记”的意思,而是要求考生“根据回忆和比对”,从“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两个关注点来对记忆中的“记”进行信息筛选、甄别,实现了文、道、质的三者相通,记忆与现实的相互关联,考查了考生的记忆、梳理及筛选能力。

三、创意解读,个性表达

宜昌古文题,有时要求考生依据自已的理解,提升个性感悟,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地对古文内容做个性解读,鼓励考生做有创意地、个性化地表达。

例如,2010年第10题,“那纵观[甲诗],有人认为是‘望’字统领全篇,有人认为是‘夕’字统领全篇,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此题的参考答案为:认为“望”统领全篇的,是从作者观景的视角来看;认为“夕”统领全篇的,是从景观的主体内容来看。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不分高下,言之成理即可。
解题方略:不拘泥于一个标准答案设题,体现了命题者在技巧、思维方式上的创新。答案不止一个的考题,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考验,“赞同哪种观点?”分明是要考生在其中做出选择,并结合文章内容做出符合观点的个性支撑解读。而说明理由的过程,又是考生对所考内容在准确解读基础上与文本内容、作者展开个性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与沟通无疑是对考生的语文素养做着个性化的关照。

再如,2012年试题第11小题:所谓“冰雪之气”,亦即冰雪之特点。请你根据本文内容提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至少4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冰雪”的特点。(2分)
此题答案为:“冰雪”有空灵、纯净、清冽、透明、湿润、低温、保鲜等特点。(答对l个得0.5分,共2分。)
解题方略:既要对张岱《一卷冰雪文序》中有关“冰雪”的文句做准确理解,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并用双音节词来做答,此题由文及生活,并随题考语法知识(对双音节词的理解与运用),可谓一箭三雕。答此题,考生需有较高的理解能力、组词能力和生活感悟能力,否则所用之词会有失偏颇、不着边际。

学习古文,在初中阶段,关键是要给学生语文人生打好古典文化的底子。我们对学生的古文教学,不应局限于应考这个既得利益上,更要把眼光放到学生一生语文运用的大视界里去,放到为学生个性化的语文素养的最终形成提供必须的养料上去,那样,我们的古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别有洞天、异彩纷呈。

作者简介
吴海宁,任教于宜昌金东方初中,网名“三峡桥夫”,博客名“桥夫语文在线”,湖北秭归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北省中语会会员,宜昌市、湖北省优秀初中语文教师,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的提出与实践者,被聘为三峡大学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国培计划”项目授课专家,全国中考语文试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南康直节堂记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