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和他的老师
上周六,樊阳老师带领大家以《高老头》作为切入口,走进巴尔扎克,理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意义。远在法国巴黎的张霁强学长,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大家探究了质疑精神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
巴尔扎克讲座
一、什么是批判现实主义
什么是批判现实主义?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对于小说产生怎样的影响?樊老师的讲座从理清概念开始——
万紫涵
讲座开始樊老师从现实主义的定义、特征等等一系列来给我们讲解,其中就借用了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这部书里面的几个人物来进行对比,并且把伏脱冷,拉斯蒂涅,高老头这些人的性格称为“典型环境下的典型性格”——他们不仅仅是物质上穷更是精神上穷。正如老师上课所说的——“他们被金钱,地位所左右,急于改变现状却又被逼无奈的蜷缩于这个要变成垃圾的地方。
陈俞安
本来印象中的现实主义总悲天悯人,看了一部分的书以后先入为主地就认为高老头也是现实主义的产物,可是“批判现实主义”扩展了我的一个不一样的思维。典型环境下的典型性格,在我看来是从同种环境下被创造出的,有着某种共性的人,但也可以说像伏盖公寓里的那些被贫穷几乎逼疯了的人们在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一种生存状态吧。
二、富于激情的巴尔扎克
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巴尔扎克的写作侧重现实,这是大家的他作品一贯的认知。樊老师帮大家打开了理解巴尔扎克的另一个切入口——富于激情,也帮助大家结合《高老头》的讨论,更好地理解巴尔扎克作品的现实意义。
秦逸伦
他笔下的人物与社会都是极写实的,伏盖公寓就是那个时代巴黎的真实写照,表现了那个时候社会底层肮脏与恶劣。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就能早就如拉斯蒂涅的人物。这是社会背景导致的结果而非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坏人。我们在阅读时要仔细思考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作者塑造的那个时代,但千万注意不要被作者带入小说中去,成为主人公,而应该作为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看待事件的发展“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就能拥有自己的感受与见解。
郑雅文
作为具有情感的动物,为事物“涂抹”上自己的“主观色彩”是天性,也不必否认天性去追求绝对了理性、现实。巴尔扎克写的是当时巴黎的悲哀,这是现实,却依旧有“富于激情的意志”,这是他内心深处拥有的情感。若非如此,我们就“看”不到伏盖公寓的贫穷凄凉,看不到结尾处作者对拉斯蒂涅的同情,更不能看到他对巴黎社会金钱至上的深刻批判,他对社会问题的分析研究,也就不会有他这么多作品流传于世。或许我们不应该给这么多的历史人物贴着吗多的标签,在生活中,我们也不应该给自己贴上标签,人与事物的多面性,不只是一张简单而又片面的标签可以体现的。
王欣怡
狄更斯写现实主义作品是很理性的,纯粹的,但是巴尔扎克好像更给我一种迷茫的感觉。他写的确实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批判,但是我却觉得他也陷于这种社会没有办法剥离。这是一个缺点,他似乎太缺钱了,但是也是一个优点,因为我们可以很轻易的看到他的“激情”,感受到那种痴狂的释放,并对他笔下的肮脏与破败感同身受。他真的是一个很奇特的人,因为他即使身处18世纪的法国,但还是让21世纪的中国人觉得他写的太过真实。我想,正是因为他是一个会用700法郎去买镶蓝宝石的手杖的人,所以他写出了《高老头》。
王婕菲
带着我个人的偏好和阅读体验、非常片面的感受,他很伟大,只是从我的角度我觉得他笔下的人物性格有些过于绝对,诚然每个人都有极强的代表性,但给我的感觉,这里面的人不够完整。在他们身上我找不到人作为人的本性和可爱,只有无尽被金钱和世俗包裹着的阴沉,或许是因为时代和写作意图,所谓典型环境下的典型性格,其实我认为这不应该是强加于人物的标签。我喜欢的一部电影里说,“一个人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他的书中,这些部分给我的感觉有些单一了。以至于对于他书中的情感线我始终觉得参杂的利益太多太多。
张乐然
巴尔扎克三天一部《高老头》的动力我想正来自于其本身对于社会的清楚认知和陷于社会却想表达的欲望。说实话第一次读时最后拉斯蒂涅向社会宣战的场景给我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感觉,他知道社会的丑恶,明白自己将成为丑恶的人,却义无反顾。于我而言,这反而不是巴尔扎克将金钱至上、也看清社会的自己代入小说中的形象了,这反而更趋近于他内心的理想,相比于混于地狱后才明白自己所处之地、所成为的人的丑恶,他更希望是在认识社会阴暗之后却依旧选择投入进去。我认为这本书是作者理想意志的体现,这也正是《高老头》富于激情的意志的原因。
三、切入批判现实主义的阅读方法
讲座中,樊阳老师点拨同学们的阅读《高老头》等书籍的方法,对大家启发很大——
王汇茹
在阅读时要“内”与“外”的结合。如果没有进入故事内部是没有深刻的体验的,作为一部小说,我觉得其最大作用和价值之一就是激发一个读者的共鸣、赞叹或者至少情感。但是只在故事“内”阅读,容易被作者带偏,因为毕竟不是每一个作者的价值观都是你一定会想要吸收的,故事表达的内核也并不等于人生真理,即使对于经典也是如此。并不是每一本书里的东西都是值得吸取或者纠缠的,虽然可能在看书启蒙阶段有一种“书里的东西都是对的”的错觉。我觉得重点在于看完《高老头》一类书并不会给人很大的力量,至少不是“有力”的力量(这么说有点奇怪但确实是这种感觉),最多可以带给人的就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交织,一种激情或者某种思想,如果只看这一类书而且不结合“内外”来阅读很有可能被带偏。
李译伦
我认为高老头这个角色更能触动我一点,因为他代表的我认为是家的羁绊,更贴近我的生活。一个老人临死前发现亲情残酷的真相,直接冲撞了我的内心世界——我很看重家人,如果把自己带入,可能安全受不了吧……更何况高老头处在如此绝望的境地中,那段文字的描述实在是扣人心弦,而之后我立刻意识到的是高老头的“激情”——他的悲剧,他也有一部分责任,他对女儿的爱实在不是真正的爱,而是一种溺爱,一种被激情冲昏头脑的爱,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得到回馈,而不是一心一意为了对方的成长而奉献的爱总有一天可能会受到反噬吧。
张霁强学长分享
讲座后,我们连线了远在巴黎的张霁强学长,他对批判与质疑精神之于成长的意义的分享,带给大家诸多触动——
张瑞涵
我觉得学长是一个很有意思人,他给我们带来的内容独立思考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在讲座之后我突然有点发觉樊老师之前提到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是一种独立思考的体现。我想,很多时候我都会不自觉的被人牵着鼻子走,或许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还是需要加强,很多时候我也分不清独立思考中的疑和杠的区别。前路漫漫,对于个人思想方面的提升我不会停止的。
周睿极
听了学长的讲座,也让我想起了一直以来的一个疑问:独立思考与那些怀疑论(非抬杠的怀疑)究竟有何区别。而有的时候每当我“独立思考”时我会在想,我接受了别人告诉我要独立思考这一观念,那么这一观念是否有问题呢(当然很明显这时候我已经接受了独立思考这一观念),然后这样又发现对于一个人是不是无论如何总会有一套最基本的观念得是被默认为是正确的。
供稿丨刘尧
排版丨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