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商报
2014年,悠哉游哉发现仙掌峰奇景的报道,在《城市商报》的头版及两个专版刊登,仙掌峰一时成了天池山景区之外的访古热点。
读者报料:
竺坞巧遇仙掌峰奇景
“两块传神的大石头,一块像手掌印,一块像脚趾印!”昨天上午,读者杜祯彬向商报报料时,掩饰不住地激动:“我发现了湮没三百多年的竺坞奇景——仙掌峰!”
杜祯彬钟情古迹探访,行至天池山附近的北竺坞,他意外撞见两块大石头。乍一见震惊不已,如入梦境,眼前之石一块如手掌印,一块如脚趾印,比例匀称,惟妙惟肖,不由一看三叹!虽说见过的名山奇石不计其数,然而这真堪称是他这些年“目之所见最为逼真的石头”!
两块石头目测均有七八米高,杜祯彬发现脚印石上还琢刻数列文字,他细细打量,隐约发现“仙掌峰”等字样,这不啻于给石头验明正身了。——据徐枋《吴山十二图记》载,竺坞有仙掌峰,正与这两块石头的地点、形状以及摩崖石刻内容吻合,所有一切都指向:这便是早已被遗忘了的仙掌峰奇景。
后来,杜祯彬反复放大摩崖照片,又辨认出一些文字,更佐证了两块奇石便是仙掌峰。于是他第一时间和商报取得联系,告知这个发现。
杜祯彬感叹:仙掌峰有二奇,一奇是,天池山花山一带虽多奇石,有的如莲花,有的如寿星,千奇百怪,但大多只是整体块面有所相似,需要观者想象,而仙掌峰却有细节的刻画。二奇是,两块石头依偎成一对,一掌一足相映成趣,简直让人难以相信是天然形成的!
摩崖解读:
康熙时有场文人雅集
仙掌峰形体完好,沾着苔藓,攀有藤蔓,在山脚边无声挺立。漫长的岁月间,它们见证过一些特别的事情,但唯有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留下了些许记忆。
“脚趾石”左下方光溜溜的位置,凿刻文字数列,楷体,有古拙意,估摸有七八十字。虽然位于石头偏下位置,但仍在人的视野上方,大多数文字需要仰视,不便近距离观看。而且,在天长日久风吹日晒之下,石头表面难免遭受侵蚀,文字稍显漫漶,字口颜色与石头完全融为一体,如果不经捶拓上纸,恐怕已难一一辨识。
幸好,其中有些文字相对清晰。杜祯彬发现上头刻着“仙掌峰”、“雅集”、“康熙己亥(亥字不确认)”、“张墨岑”、“陈炳记王淮书”等字样。
“这些字,明确告诉我们这儿就是古人所说的‘仙掌峰’,”杜祯彬说,“而且可以推断,在康熙年间,仙掌峰下曾办了一场雅集,参与者有张墨岑、陈炳、王淮等人,文字里可能还有其他参与者,只是现在还没看出来。”
这些人是谁?杜祯彬查资料发现,张墨岑、陈炳与竺坞这一带素有渊源。
张墨岑就是著名画家张宗苍(1686-1756),生活于康雍乾盛世,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南巡,以《吴中十六景》画册进呈,得皇帝欢心,成为了宫廷画家。他是天池山附近篁村人,而篁村距竺坞不过一两里路,对仙掌峰想必不会陌生。
陈炳也是苏州人,字虎文,据记载住在阳山附近,著有《阳山诗集》十卷,其中一卷为《竺隖遗稿》,隖字通“坞”,看来也与竺坞有缘。
如果石壁上“亥”字没有看错,这场雅集就是发生在康熙己亥年,即公元1719年。雅集是古代中国文士阶层常见的聚会,文人们或游山玩水,或诗酒唱和,或书画遣兴,或抚琴弄曲。最为有名的,当然是永和九年的兰亭雅集。
杜祯彬说,摩崖内容尚须仔细研究,待文字一一解读后,应该能呈现更多的信息。不管如何,一段文人雅集刻上石头,不只为仙掌峰增添了故事,更成为如今发现它的重要证据。
湮没无闻:
为何奇景后来无人知?
奇怪的是,在明末清初人徐枋的《吴山十二图记》之后,三百多年来很难看到关于仙掌峰的确切记录。杜祯彬说,他好不容易在清末《木渎小志》找到一段关于仙掌峰的记载,但内容与徐枋题记大致相当,上头也注明引自”徐枋题吴山名胜十二图”,可见只是资料摘录,并无实际发现。
即便从新发现的脚趾印摩崖石刻算起,这座仙掌峰也在民间湮没无闻有三百年之久。
那么,为何它渐渐无人知晓?或者说,为何在已知的资料中绝少被提及?
杜祯彬分析,明代直到清初,苏州西部群山尤其是天池山、花山一带,有众多文化名人生活起居,文震孟、徐枋等都是当时代表,他们对山石之趣格外留心,还常常摩崖刻字,以寄情怀。后来这一带虽也有些名人墓葬,但真正生活于此的知名文人有所减少,自然疏于记录。到了清末战乱以后,山野之间景点遭到冷落,以至慢慢被遗忘。后来,天池山花山都成为景区,北竺坞这边又恰在景区之外,因此仙掌峰一直以来都停留在人们视线之外,未受重视。
就像苏东坡在《石钟山记》中说及山名的缘由,“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村民们尽管知道奇石的存在,终究并未向外界广而告之。
杜祯彬,青岛人,他对苏州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痴迷,立志寻遍苏州古迹,他在新浪博客上以“悠哉游哉”的网名发表专题游记,商报《I生活读城》曾专题报道。
杜祯彬在北竺坞寻古,还发现了冯桂芬墓被盗,引起文保单位重视; 此次又意外遇见传说中的仙掌峰,惊喜之余向商报独家报料,既是希望苏州市民欣赏到这道奇景,也希望湮没在历史尘烟中的仙掌峰奇景得到重视和保护。
吴中诸山多名胜,然苦乏幽胜之致,惟竺坞则连峰列岫以引其前,重冈复岭以障其后。自伏龙凤村越溪渡涧,一入坞中,迥然绝尘。山鸟山花,幽蹊绝径,若与世隔。昔文文肃公筑竺坞草庐于此,亭馆泉石标奇领异。中则有钓矶石,屋外则有湘云渡、仙掌峰,此又招提之胜概矣。
——徐枋《吴山十二图记》
竺坞雅集摩崖在仙掌峰脚趾印的下方,刻于康熙已亥年(1719)。“雅集”是中国文士阶层“以文会友”的传统聚会,其主要形式是游山玩水、诗酒唱和、书画遣兴与文艺品鉴等。摩崖中记录的这次竺坞雅集,是由画家张宗苍与文人陈炳召集的。
清《吴门表隐》载:仙掌峰在华山东,上有石观音像,祈子颇应。下有巨石,中虚锐覆,底有掌痕,伶仃弗坠,名大石屋。
陈炳,字虎文,阳山人。居阳山裘巷里。少工诗,诗作崇尚王孟流派,有“松顶红裙拖绿上,山腰白鸟破青飞”之句,由是知名。攻雕秦、汉印章。晚年喜临赵宦光的草篆。著有《阳山集》十卷,凡分青桂岩稿、润州草、风蓬吟、楚游草、始闲吟、宝华山稿、蕉雨闲房寓中稿、帘铃集、仙上塘上吟、竺邬遗稿十集,《四库总目》传于世。
张宗苍(1686-1756),清代宫庭画家,字默存、墨岑,号篁村,太湖渔人,晚称瘦竹,天池山篁村人。张宗苍早年学画于娄东画派传人黄鼎,擅长山水画,乾隆十六年(1751),清高宗弘历南巡,张宗苍以画册《吴中十六景》进献,乾隆帝极为欣赏,随即题御诗多首,命入都只候内廷,后又入画院供奉,乾隆皇帝为他的画题“御诗”多达七十余首。乾隆二十年(1755),张宗苍告老归乡,在灵岩山下筑有篁村别墅,病逝于家中。
藏书镇系列已发(即点即阅)
善人桥
“善人桥”原影重现
“英雄冢”国军抗日将士不朽
黄埔世家“张家瑞墓”
“城隍庙”奉苏州知府陈鹏年
藏南
“藏书庙”祀朱买臣
“朱家场”朱买臣故里
雅宜山
“雅宜山”明代书法家王宠故里
“颉荀墓”他的头像曾登上大清纸币
“汪瑞闿墓”把先祖像印到浙江铜币券
“华表”斯人已去君为谁
“韩雍墓”吴中保墓会重建
砚台山
“砚台山”享誉江浙的苏砚
“民主村”藏书砚台厂
白象湾
“白象湾”水库变身生态园
蒸山
“真山园”革命老战士纪念碑
五峰山
“五峰山”陈道复隐逸归葬之地
“陈璚墓志盖”画家陈道复的祖父
“莲池庵”变身五峰山道院
“金圣叹墓”文学批评家的归宿
“吴氏茶地”摩崖石刻
“金蝉玉叶”五峰山出土的国宝
篁村
“清泰庵”篁村与篁村小学
“席家桥”乾隆壬子仲冬存诚堂重建
烂柯山
“烂柯山”朱买臣休妻马前泼水
“朱家场”朱买臣故里
“兴福寺”堰头村观音堂
“仿佛西湖”三堰二池五闸
“塘岗头”散落的古迹遗存
穹窿山
“穹窿山”太湖万顷在襟袖
“凄美穹窿山”改造前后之对比
“上真观”吴中名观的前世今生
“上真观碑记”穹窿山残碑解读
“祖师殿”施道渊法师墓
“御道”穹窿山摩崖石刻群
“朱买臣读书台”穹窿山摩崖石刻群
“玩月台”穹窿山摩崖石刻群
“明珠泉”穹窿摩崖石刻群
“香花桥”拈花寺残迹
拈花寺的“信士井”
“膝潭”茅君礼拜星斗之处
“洞天福地”千真集灵坛
“小函谷”倒骑青牛出穹窿
“宁邦寺”千年古寺的前世今生
“山辉川媚”徐枋和李根源的古今辉映
“百丈泉”僧道争水打官司
“石如和尚”宁邦寺中兴第二代
“鹤来泉”徐霞客第二的高鹤年居士
“穹窿禅寺”好游不觉归来迟
“法雨泉”姚广孝凿孙光庭书
“孙武子隐居地”兵法圣地
“孙武书院”孙子兵法研究会
“孙武文化园”五亿景观
天池山
黄昌寿的《华山书》天池山与花山
“华山”吴中名家绘天池
“天池”佛国有池峰顶见
“宛如桃源”的天池山摩崖石刻
寂鉴寺的“寒枯泉”
“石鼓峰”毛主席纪念堂的甬道
“天门嵝”观天然大卧佛
“毛珵墓”终老天池山的右副都御史
竺坞
“冯桂芬墓”洋务运动先驱
贺九岭
“天马徕”贺九岭摩崖石刻群
岳峙山
“岳峙山”李根源昔日的山居
“齐天”岳峙山民国摩崖群
“朱梁任墓”吴中奇人世家
“马程远墓”及工程兵总指挥马崇六
小王山
“小王山”曲石遗篇传海内
“小王山摩崖”功勋石匠顾竹亭
“李根源忠孝祠”树德可遗予孙
“抱德推恩”怀德堂民间收藏馆
“惠德蘭馨”性善堂书画艺术馆
阙茔村舍”吴县藏书乡阙茔小学
小王山的“罔极泉”
“万鸟园”华东地区唯一鸟类主题景点
“苏州鸟类科普馆”吴中英国种子馆
“顾雍墓”江南顾氏迁吴始祖
“吴梅之墓”客死云南魂归小王山
“吴湖帆墓”古书画鉴赏和收藏家
“俞子才墓”吴湖帆的入室弟子
“钱瘦铁墓”中国画会创始人之一
“应野平墓”海派水墨画家第一人
“费绮成墓”账房先生培育出费心我
“费新我墓”当代狂草第二
“陆一飞墓”山水画家
“吴?木墓”原苏州国画院院长
“杨柳墓”作家中的史学家
“徐玥与钱镛墓”吴湖帆嫡传弟子
“章大法墓”陆军总署少将主任
“顾文华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
“杨晓东墓”吴地文化专家
“周瘦鹃墓”鸳鸯蝴蝶派
“范伯群墓”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
“蔡察伉俪陵”上海豫园第三代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