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与实施方法)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1.组织形式集体教学活动:有目标、有计划面向全体幼儿的教学活动,这种形式的内容通常是解决幼儿共性的问题,但关注不到个别幼儿。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和情绪问题,但效果不够深入。个别指导:能很好的解决个体差异,解决的问题很有针对性,效果也能保证,但是效率不高。小组活动:介于前两者中间,能较为有效的解决一部分幼儿的问题,针对性、效率都不错,是前两者的补充,只是需要要考虑到成员的选择、时间、空间安排的问题,也有相对的制约性。2.设计(1)确定教学目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应根据幼儿教育的总目标和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来确定,包括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全面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使幼儿学会适应、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自控、学会求知、学会创造等。(2)设置教学内容①故事故事是幼儿了解世界、认识世界以及表现和表达情绪、情感的一种重要媒介,丰富生动的故事情节、丰满形象的人物都能强烈引起幼儿的共鸣感、参与感。通过故事的跌宕起伏,能让幼儿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他们生活中的情景和故事情节联系起来。他们可能受古诗的感染而自觉自愿地进行学习和模仿,他们还可能在交往中把讲故事中的内容去感染他人,这些都将对孩子良好情绪情感的形成和社会交往技能的提高有很好促进作用的。②儿童诗歌儿童诗歌是文学价值很高,幼儿的又一重要精神食粮。儿童诗歌包括:儿歌、儿童诗、绕口令、谜语、浅显的古诗等。很多优秀的幼儿作品,语言朗朗上口,内容简单易懂,易于被儿童接受,而这些文学作品都包含了作者的生活感悟和做人的道理,是非常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③儿童歌曲和表演把蕴含有心理健康内容的儿童歌曲配上动作,是幼儿园教育中常见的教育形式,幼儿很喜爱,很容易接受,如《一分钱》、《我的好妈妈》、等都是很好的内容题材。(3)选择教学方法前面章节已经介绍很多教育方法,在实践中面临具体问题、具体情况要合理选择教育方法。①方法的选择要注意因人而异心理健康问题是具有个体差异的,幼儿之间的个性、气质的不同,在选择教育方法要不同,敏感多疑的幼儿,本身就对环境有很强的戒备心理,所以就比较适合温和、积极的教育方法,比如:奖励、游戏。而性格大大咧咧、具有攻击性的小朋友,单一的鼓励可能无法改善他的情况,惩罚、甚至是体罚有时是很必要的,要在他心里种下规矩的种子,否则就会受到惩罚。②方法的选择要注意因事而异处理不同的心理问题,选择的方法也是不同的,认知问题就可以选择讲道理、故事等方法,行为习惯问题就必须加入奖励、惩罚等强化方法,而情绪问题需要多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情景法、艺术熏陶法等。③方法的选择要全面丰富,不能过于单一。很多问题的形成很复杂,使用单一的某种和某些方法是无法完全解决的。幼儿攻击行为,光讲道理是不行的,知道打人是不好的,可是幼儿自控能力差,是无法独自解决问题的,还要有情感体验,让他切身的体会到自己对别人的伤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行为还要有监督、有奖励、惩罚等多种方法,从知情意行,全方面入手,才能彻底的解决问题。④方法的安排上要合理,前后连贯,完整统一行为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时的,而是需要时间,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的,在方法的选择上也要选择合理,安排得当,前后连贯,完整统一。比如对于有抑郁倾向的幼儿,要先了解其生活背景,寻找其抑郁的根源,如果原因处在家庭,就要先把家庭的问题解决,同时采用情感支持等方法,让幼儿在情感上接受教师,再采取游戏法、活动法,让幼儿再活动中放开心扉,融入到小朋友,再在认知上进行态度、情感、社会性的教育,以及行为上的鼓励、支持、强化等。不过,这些方法并没有固定的顺序,但是要根据幼儿情况来调整,灵活运用。3.实施模式(1)以发展“认知模式”为主的教育模式、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认为,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问题来自人所遭遇事情的信念、评价,即由错误的认知或非理性认知导致的,对事物的看法是个体产生情绪,并付出行动的基础和动力,如:认为通过攻击其他幼儿,产生混乱会引起老师的关注,在这种不良认知的驱使下,幼儿就会产生过攻击行为。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做的的就是改变幼儿不正确的认知模式。(2)以发展“情感态度”为主的教育模式情感是行动的动力因素,幼儿可能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这个老师的课,也会因为不喜欢而排斥该老师,认知是理性的教育,而情感就是非理性的教育,教师通过创造情境,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消除或改变消极情感,在心与心的交融中,完善幼儿的心理状态。在该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特定情感和态度相应的情景,幼儿参与情境中的活动,获得充分的心理体验,然后幼儿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3)以发展“人格品质”为主的教育模式有哲人曾说过:“人格是一种预言”,在认知、情感的基础上,人格是决定个体生活方式的根源所在。人们经常会使用人格特征来解释某人的言行的原因,面对挫折与失败,坚强者发奋拼搏,懦弱者一蹶不振。3-6岁时幼儿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人格迅速形成阶段,幼儿的气质、自信心、自尊心和幽默感也在飞速发展,因此人格的培养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在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幼儿的气质,激发幼儿的信心、好奇心,增强幼儿自尊心和荣辱感,培养幼儿坚强、勇敢等优良品质。(4)以发展“行为习惯’为主的教育模式行为是认知、情感、态度、意志等共同作用下的外在表现,行为的出现,环境必然给出相应的反应,反应再返回到大脑中,对认知、情感、意志又是一次再教育,这样周而复始,个体基础、环境共同塑造着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人生观价值观。幼儿正处于行为习惯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教师和家长都应该从幼儿的环境、教育入手,强化积极的行为,弱化、消除消极的行为,再配合认知、情感、意志的教育,促进幼儿形成积极完整的心理状态。【案例】小雨是一位4岁的小姑娘,聪明能干,老师、小朋友都很喜欢他,但就有一个坏习惯——爱吸吮手指。在午睡、上课、游戏时都会发现小雨将大拇指放入嘴里吸吮。当小朋友发现了就会告状:“老师,小雨又吃手了!”有时候,老师提醒他,她会把手指拿出来,可一会儿又偷偷地吸吮手指了。经了解到小雨在断奶后就有吸吮手指的习惯,当时未能引起小雨父母的重视,认为到涵涵大点时,就不会吸吮手指了,结果涵涵却一直没能将这个不良习惯改掉。心理学家认为,缺乏亲情、关爱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内心想与人交流、有某种愿望却得不到满足时,孩子最容易养成吃手指或者啃指甲的习惯。从心理的角度去讲,家长或老师要尽量避免让孩子感到孤独和寂寞,要让孩子多玩一些动手的游戏,比如搭积木、玩拚图、捏橡皮泥、画画等;或者带孩子到户外去,鼓励他多与别的孩子一起玩耍,体会与人交流的愉快和乐趣;另外,应多给孩子一点爱抚、拥抱,家长在晚睡前,多跟孩子讲讲话、说个故事、唱首歌,教师在入园或离园或她情绪低落时,都给于拥抱和爱护,这些都会是最好的良药。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