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黎明大学教务网(壹美专访|黎明:学院雕塑创作教学的当代要求)

黎明大学教务网

已关注 关注 重播 分享 赞 随便看看 视频详情 播放
黎明 访谈视频

参展艺术家简介

黎明

1957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81-1988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6-2000年担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1999-2000年欧洲游学;2000-2004年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2004-2017年任广州美术学院院长。

现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韩国崇信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副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雕塑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系统与多元——雕塑创作教学的当代要求(节选)

文/黎明

一直以来,学院艺术教育与当代艺术实践之间,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学院艺术需要对学院派传统的继承与坚持,以保证有序和有效的教学,同时保持其艺术的纯正品位与姿态,这是学院艺术的固有价值,也是教育机构的必然选择。但是,任何艺术都无法脱离大的社会文化背景而独自发展,学院艺术也是如此。在当下中国多元社会形态与文化形态的格局下,学院艺术教育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雕塑,是造型艺术中的“重工业”,往往有些“后知后觉”;但近年来,学院雕塑教学也在逐渐进行调整与完善。广州美院雕塑系在坚定地重视与继承学院传统基础上,从材料、样式、语言、身份、观念等多个方面,积极拓展雕塑艺术的生长空间,使得学院教学与当代社会语境进行良性互动。2007年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称号的《雕塑创作》课程,就是广州美院雕塑系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集中体现。

广州美院雕塑系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雕塑创作》课程一直是一门重点课程,潘鹤、梁明诚先生都曾担任这门课程的主讲教师。正因为前辈们打下的坚实基础,如今我们面对新时代的变革,才更加满怀信心。

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对《雕塑创作》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模式不断加以修正,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与完善的创作课程体系,贯穿于二年级至五年级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改革的动力来自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一,原有的《雕塑创作》课程包括两部分,一是专业实习创作课,一是毕业创作课,两门课程没有中间过渡环节,课程缺乏连贯性、系统性。

第二,面对当下以艺术多元化和实验性为主要特色的新局面,原有的雕塑创作课程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在教学中,学生艺术观念和艺术语言的创新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引导与激发,学院教育与社会现实存在不适应性。

针对以上问题,在继承原有雕塑创作课程优势的基础上,我们对雕塑创作课的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和补充,形成了七个子课程,分别是《专业实习与创作》、《中国传统雕塑造型研习与创作》、《材料语言与视觉呈现》、《超级写实创作》、《当代艺术思维》、《纪念肖像创作课》、《自由创作(毕业创作)》。

这7门子课程在具体学术关照上各有不同,但彼此也存在着内在逻辑联系。首先是创作基础课程——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实习与创作》,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生活、下乡采风,在生活中发现、搜集创作素材,训练学生对社会生活感知的敏锐性,同时给学生讲授构图规律等基本创作方法,返校后结合搜集到的素材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完成由生活到艺术的置换,使学生初步掌握雕塑创作的一般过程。

在完成了创作基础的教学后,学生基本了解了雕塑创作的规律与特点,但还很难驾驭综合性创作,也不可能马上具备独特的创作思维与艺术语言,更不会确立较为鲜明的文化态度与艺术观念,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摸索过程,需要带领他们触碰各种文化、观念、艺术、技术的领域,寻找兴奋点。

接下来在三、四年级开设的一系列课程,就是完成这样一个探寻的过程,解决创作课教学中间层面的问题。

三年级开设的《中国传统雕塑造型研习与创作》,针对当下雕塑创作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缺失及对传统雕塑艺术主观漠视的现状,强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对中国古代雕塑的研究为核心,以增进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从而拓展和深化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引导学生发现当代雕塑创作与传统雕塑语言结合的可能性,进行实验性的探索与创新。

四年级开设的《当代艺术思维》,有三种授课方式,分别为:由教师讲授中国当 代艺术发生、发展的脉络,并与西方、日本等当代艺术进行比较;由学生讲述、分析感兴趣的艺术家或自己的生活与创作状态;师生自由交流,讨论具体创作方案或明确今后的创作倾向等。通过课程,使学生对艺术本质、自我身份、发展方向等各方面有较深入的认识,确立个性化艺术思维与观念。

四年级开设的《材料语言与视觉呈现》,旨在使学生整合二年级的传统材料课和创作基础课,进而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材料知识和材料特性,系统强化学生对非传统雕塑材料和艺术观念上的研究与探索,发挥二者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发展的可能性。

四年级开设的《超级写实创作》,使学生全面掌握超写实的各个技术环节,将写实能力与仿真材料、技术有机结合,运用超写实材料与造型语言,注入当代观念,进行相适应的艺术传达。

通过这四门专题创作课程,学生在文化身份、艺术观念、本体语言、材料呈现等多个方面获得参照与训练,逐渐会生发自己的艺术思维和立场,造型语言和材料语言会相互渗透,共同为艺术传达服务,形成较为成熟的、个性化的创作面貌,开始进入综合性创作的阶段。

五年级开设的《纪念肖像创作》、《自由创作》,是雕塑创作教学的最终环节,是学生综合创造力的展现。《纪念肖像创作》是一门相对“保守”的、体现学院传统特色的课程,创作要求倾向于严谨性、写实性、规范性。学生自主选取表现对象,一般为历史或当代文化名人,运用写实技巧及个性化泥塑语言,进行写实人物创作,是对学生泥塑基本功、造型能力、雕塑语言表现力的一次综合检验,同时也可运用表现主义或写意倾向的手法。

《自由创作(毕业创作)》则本着“全面开放”的原则,题材不限、风格不限、材料不限,鼓励观念创新和材料突破,积极探索雕塑艺术的多种可能,是前期所有创作课程的综合。

通过这样一个创作课程体系,学生对雕塑创作的学习就有了一个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循序渐进过程。由实习创作到专题创作,再到综合创作,一个环环相扣的雕塑创作教学课程体系由此形成,而通过这样一个连贯、系统的教学过程,就为学生创作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行的途径,毕业创作面貌也因此呈现多样的层次。

——原载于《中国美术》2011年第4期

艺术作品

 黎明 《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像》 83x41x32m 2009年 

 黎明《历史的天空——成吉思汗》85×80×50cm 不锈钢(铸)2018年

黎明《人与自然·舞》高350cm 青铜  2003年

黎明《人与自然·跑》 高350cm 青铜 2003年

展览现场

相关专访 

壹美专访|曾成钢:科技雕塑未来
壹美专访|孙振华:通过“南来·北往”交流,形成自己的学统
壹美专访|陈克:中国雕塑“路”,我们憧憬的未来是什么?
壹美专访|董书兵:雕塑与科学的交叉与融合
壹美特辑|潘鹤:雕塑进入新时期
壹美特辑|李德利:希望作品能为祖国为人民有所贡献
壹美专访|梁明诚:看懂自然,才能自由自在
壹美专访|张錩:雕塑艺术的民族性
壹美专访|黎日晃:雕塑带我走向未来!
壹美专访|杜宏宇:雕塑是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壹美专访|林国耀:开启数字雕塑创作教学之路
壹美特辑|王洪亮:写实雕塑仍有充沛的生命力
壹美专访|吴雅琳:基于西学、取经东方的“变脸”并非易事

当前展览

预约参观

壹美美术馆近期实行实名制预约、错峰、限流参观。预约方式:关注壹美美术馆公众号,发送姓名(真实姓名)+电话号码,观展当天在服务台出示北京健康宝并配合测温、登记后进入。

壹美美术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壹号,由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位于中国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科技条件最为雄厚、科技研发成果最为丰富的中关村科学城。

壹美美术馆为民办非企业公益性美术馆,成立于2019年,总体面积约4000平米,共有三层,一、二层为展厅,三层为研讨办公区,集合了展览、收藏、理论研究、艺术出版、衍生品开发和公共艺术研究等部门。壹美美术馆以科技和艺术结合创新为定位和目标,力求通过科技视角,持续而全面的展示和梳理中国当代艺术成果,推动当代艺术的研究和发展,为科学家和艺术家交流搭建平台,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并且开展相应的公益公共艺术活动,为中关村科技城北区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文化空间,成为一个专业而系统的美术馆体系。

开馆时间:10:00-16:30(周一闭馆)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清路中关村壹号
壹美美术馆
向公众免费开放 欢迎大家有序观展
  禁止携带食品饮料入场
敬请期待壹美美术馆更多活动!

黎明大学教务网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