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读后感
《青春之歌》读后感——我对青年的使命与担当的思考
可以说,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旋律”,而身处于这一时代大环境当中的每个人,最应该做的就是将人生投入与这一“主旋律”里锻造锤炼,实现个人理想的时候作为微小但不可缺的一份子,推动时代理想的实现。现在时代的主旋律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也成为每个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
第一次沉下心细读有关革命年代青年成长历程的中长篇小说,应该是初中时我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光飞逝,今天的我有更为丰富的知识助力我去消化这本书的内容,著作的精髓思想也更加清晰明了的被我感悟。我对这类“红色经典”向来是很着迷的。读着这些描绘风云激荡的时代的或内心火热义愤填膺、或使人倍感压抑的文字,尽力的把自己置身于那个时代,想象那些艰苦的斗争和艰难的抉择,我能够感到历史的厚重和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对于当下风平浪静的静好岁月倍感珍惜。我自视为普通的生活曾是无数在旧社会苦苦挣扎的人盼望的美好生活,同时是无数革命先辈为此毕生奋斗的理想。
如果说八十年时间的跨度让我们这些“后来的青年们”将革命者的精神模糊甚至淡忘了,这实是精神财富的巨大损失和我们的错误。当我细细品读着《青春之歌》,对那个既饱浸着黑暗和沉闷又同时满蕴着蓬勃的希望的年代,慢慢地熟悉起来。那书中的人物无论形象饱满立体还是数笔带过,都让我在脑海里进行勾勒描摹从而组织成一连串历史图景,活灵活现的形成一个遥远陌生的世界。殊不知这个“陌生的世界”曾经真实存在,一步步地走来,直到走到我的脚下。这种“真实存在”是让我感动的。同样是青年的革命者们,在和我同样年纪的时候,自觉自发的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填了无数鲜血和生命才一点点将一个垂危濒死的民族拉回正轨,我们这些“后来的青年们”站着的土地就是先辈们曾经浴血奋斗的战场啊!我并不是情感特别丰富的人,但是我的心绪仍然止不住跟着小说情节内心起伏不定。主人公“林道静”有惊无险的逃离敌人追捕,让我仿佛因之松了一口气,真的能感到了“劫后余生”的欣喜,感受到冒着巨大危险投生革命事业需要如何的勇气和毅力。书中那些同样是青年人的革命者,家庭出身是不尽相同的,但是为了崇高理想而站在一起奋斗。我知道是什么力量把他们团结起来,那就是全社会劳苦大众摆脱贫弱的挣扎和呼号。奋起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就是那些年轻的革命先辈他们的“使命与担当”。
没有人是天生明白自己使命。书中除了对革命者的描述让我印象深刻,还有那些旧社会的贫农的凄惨遭遇和与之鲜明对比、尖锐对立的腐朽残忍的剥削者。这就是当时的青年们所置身的社会啊,如此的残酷无情,我都为之心惊。时代赋予那些青年的不是鲜花与温暖,而是满满的丑陋和冰冷。无时无刻不触目于人间地狱的青年革命者们,受到感官的冲击是今天的我不可想象的。这些是他们躲不掉的现状,也是他们能够做出改变的时代舞台,压迫在头顶的压力能够变成不竭的革命动力。
时代背景会变化,但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使命与担当,都是不能躲避回绝的“一副重担”,就是不主动去接过来这副重担,它还是压在所有人尤其是背负民族未来的青年人身上。革命者们的“青春之歌”之所以如此的动听嘹亮,正是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使命,不躲不闪的扛起如山的“担当”。身处于时代巨浪洪流中,有很多人迷茫了,叛离革命道路了,这些人不免被大浪淘沙淘汰出去。那些人只是少数而已。现在的青年们,迷失而找不到人生目标,认为青春就该“挥霍”的,对响亮的时代脉搏充耳不闻熟视无睹的大有人在,不是特别的少。这实在值得警惕和反省。或许是当下的生活物质过于富足,精神就相对的空虚无聊了吧。现在的我还没能力影响那些找不到道路的人,自己也远没有真正“合格”于这个伟大时代的呼唤。我只有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学习知识,树立个人发展与时代发展相紧密联系的目标为之奋斗。
我最终一定是要离开校园,加入到时代建设者行列的。我倍感珍惜眼前“打点行囊”的时间,为着未来几十年和无数时代建设者踏上践行时代使命,扛起时代担当的长路而做足准备。在我的行囊里,如今记忆了先辈们可歌可泣的奋斗历史,清楚的知道现在的美好生活开端于先辈们的事业。这是同一项事业,一种延伸到今天的,我也背负在身的时代使命感——这其实也是先辈们的使命,我们“后来的青年们”不过是接过来他们的接力棒要继续走下去。
- 2024年02月04日
-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