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什么是人文精神(何为中华传统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精神

中华传统人文精神
什么是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南京大学教授、三智书院名誉院长徐小跃老师认为,对中华人文精神的概括和总结,一定要在“人文”概念的原始义和经典义上来进行,否则都会游移其外而不得要领。
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徐小跃教授对于“中华人文精神”的概括——归止文明的方向;归止至善的目标;归止做人的道德;负起化成天下的责任;力行“四为”的情怀。
其一,“归止文明的方向”
这一文明的方向是代表光明和美丽的方向。《周易》解释“贲”卦时说到 :“文明以止,人文也。”此卦的卦象是“下离上艮”。离为火,表示光明和美丽;艮为山,表示安止和归宿。意思是指,人应该朝着安止于光明和美丽之境。这光明和美丽的方向就是心性的方向,谓之心性的光明,而能够归止与安止于此的就是“人文”。由此可见,“人文”概念与“文明”概念形成了内在的关联性。总之,“人文”精神是指能具有向着光明美丽这一“文明”之境归止和安止的情怀。简言之,中华人文精神是指人要有方向。
其二,“止于至善的目标”
这是在具体回答什么地方是光明美丽的文明地方这一问题。儒家认为人文所要归止的文明之地就是“至善”。“止于至善”(《大学》语 ),此之谓也。所谓“至善”是表征超越善恶、人之为人的本来状态,在儒家看来就是“良心”,而在道家看来就是“道心”,在佛家看来就是“佛心”。这只是三家对人之为人的本来状态的不同表述而已,如果选一个共同的概念,那当然就是“初心”。而这一“初心”正是构成人之为人的那个孟子所谓的“几希”。“几希”就是“良心”,“良心”就是“至善”。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文”与“止于至善”以及“良心”的内在关联性。简言之,中华人文精神是指人要有良心。
其三,“归于做人的道德”
这是在具体回答和解决至善和良心表现在某个人的身份和角色归止和安止于怎样的道德之上的问题。《大学》说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也就是说,只要归止和安止于“仁敬孝慈信”这些道德,那么就表示你归止和安止于至善了。由此可见,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人保存有良心以及各按不同的身份应归止和安止的“仁敬孝慈信”之德行。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文”与“归止做人的道德”的内在关联性。简言之,中华人文精神是指人要有道德。
其四,“化成天下的责任”
人文的精神是体现在它要实现和达到“化成天下”的目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语 ),此之谓也。从这里是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文”与“化成天下”的内在关联性。大家应注意的是,这里所提出的“天下”概念不是指地域空间意义上的全世界,而是指“文明”总和的那些要素。具体说来 , 包括人的心性,人的气质,人的道德,人的生命,人的品格,人的言行,人的生活方式,人的生存样态 , 世道人心,社会风尚,思想、精神和信仰等等。所以“化成天下”就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净化心性,变化气质,淳化世风 ( 我称其为“三化”);成就道德,成长生命,成全人格 ( 我称其为“三成”);和谐社会,和协自然 ( 我称其为“两和”)。也就是说,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当肩负起“化成天下”的责任。简言之,中华人文精神是指人要有责任。
其五,力行“四为”的情怀
这一“四为”的情怀主要是指北宋张载,也即张横渠那四句名言,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名言被称为“横渠四句”,又称“四为说”。横渠四句是对士大夫,或说知识分子的具体要求。有此精神才能被称为知识分子。也就是说,所谓“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天太平”的志向、使命和担当。简言之,中华人文精神是指人要有使命感。
本文摘自徐小跃教授新作《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