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了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2.精读第4自然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3.体会苏州园林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了每个自然段的总括句,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教学难点:精读第4自然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979年,香港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序文写好后,不知何故,摄影集未出版。后来此文被《百科知识》杂志社要去,发表在了第4期上,删去了说明文章是为将要出版的摄影集作序文的最后几句话。选入课本时,删去了第一段,把原来的题目《拙政诸园寄深眷——苏州园林》改为了《苏州园林》。所以,文章结尾说“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决定了写作的内容,课文的结尾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让读者自己去摄影集中饱览苏州园林之美。虽然很遗憾,我们无法看到那本摄影集,但我们又很幸运,读到了叶老对苏州园林饱含深情的文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叶老的苏州园林去领略一番。
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感受课文
1.检查生字词。
2.看视频,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
3.请同学们任选角度,说说《苏州园林》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
四、浏览,把握文意
浏览,就是扫描式的、跳跃式的阅读,在此过程中,了解关键内容,获取重要信息。
1.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找出苏州园林的特点(本文的中心句)。
2.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作者首先提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
使游览者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其建筑讲求自然之趣而绝不讲究对称,假山池沼的安排、配合都表现出入画的效果,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花墙和廊子增加了景致的层次美,且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门和窗有着高度的图案美,色彩也表现出淡雅的美。
五、精读,选点探究
精读,就是细细的、反复的阅读,揣摩与体味文中的词、句、段,思路、写法等。
1.速读第4段,感受文段的结构层次。
2.生读第4段,感受文段的说明方法。
3.齐读第4段,感受文段中的语言运用。
(1)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句: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明确:很少,表程度,说明池沼或河道是齐整边沿的现象不常见,但也不排除有齐整的现象,“很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总是,表频率,说明大多数情况下池沼或河道的边沿是自然形成的,错落有层次,但也不排除有特别的情况,“总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分析叶圣陶文章语言的典雅、凝练。
例句1: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和技术能互换位置吗?
明确:艺术强调的是个人独创性活动,成果给人美的享受,不能模仿。
技术有固定的程序和方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模仿。
作者是为了强调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种园林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重复,它是为了能给人以美的愉悦,从而达到“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园林,只觉得身在山间的效果。”
例句2:比较哪一句更好:
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
明确:原句更精准,更切合实际情况。去掉“仅”后,表达过于绝对,技术肯定是需要的,它是艺术的基础。
六、课文拓展
下面我们来读读《红楼梦》中写大观园里假山堆叠的几段文字,把它和本文关于假山堆叠的说明作比较,从写作目的和表达方式两个方面来谈谈区别。
七、小结
本文不仅层次清晰,而且语言质朴、准确,同时又不失生动形象,时时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向我们展示了苏州园林在各个点上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我们的文化如诗如画,希望同学们时时刻刻带着一颗欣赏的心去观察和思考,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去传承中华文化的火种。
八、板书设计(略)
作者简介:
李晓琼,丽江市(杨益华)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才疏学浅,但初心不改。希望在语文教学之路上,一路修行,一路成长,去采摘碧海深处的奇珍。
如果你热爱语文,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热爱生活,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
如果你有优秀的文章或论文,可以优先发表在《丽江教育》。
投稿:1035406839@qq.com